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合唱作为镜头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合唱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其音域宽广,音响层次多,能够将电影音乐的内容以及感情深刻地表达出来,丰富了电影的情节,进一步提高了电影的层次感。对于突出集体主义英雄形象,表现爱国情怀以及展现国家形象这一类电影的镜头语言,合唱形式是无法被超越、被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在早期电影中,还是当下电影的发展,合唱一直都作为电影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呈现出来。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观众通过《娘子军连歌》记住了一批不畏强权,立志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娘子军;在电影《国歌》中,观众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记住了一批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付出生命的有志青年们;而在歌舞片《东方红》中,观众记住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尽万千磨难后重新站起来的辉煌。本文将以这三部电影为基础,深入探讨合唱这一种镜头语言在电影艺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娘子军连歌》:渲染情绪,塑造形象
“合唱的美首先是通过人声把人的情感力量表现出来,其次是社会内容的融合渲染作用,因此可以说合唱音乐的审美主要是通过作品内容来体现的。”[1]在电影艺术中,合唱主要依靠音乐的感染力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渲染环境、凸显主题,升华主旨内涵。《娘子军连歌》作为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重要的合唱插曲,出现在红色娘子军解放椰林寨,处决南霸天这一情节中,合唱与电影内容以及主题巧妙地贴合在一起,通过合唱渲染了红色娘子军顽强不屈,坚持战斗的精神与革命意志,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合唱技巧应用,是电影成为经典不可或缺的有机组合。在影片中,合唱的部分清晰地渲染了娘子军们在参与战斗时的激昂情绪,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一群共产主义女战士在面对曾经的仇人时,还需要放下个人的恩怨,严守军事纪律,保护其他战友,避免暴露军机。在《娘子军连歌》的歌词中提到“古有花木兰代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在歌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阶级压迫下,妇女们挣脱传统的束缚,以斗争作为武器来实现革命的决心。在影片的结尾,取得椰林寨胜利的红色娘子军并没有停止对革命的追求,在《娘子军连歌》的音乐中,她们在海南的椰林中,仍然坚持训练,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将一腔热忱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合唱就是集体的标志,合唱就是力量,合唱就是胜利的凯歌。合唱《娘子军连歌》应用音乐合唱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娘子军敢于推翻封建制度,不畏强权,追求革命胜利的集体英雄主义形象。当观众听到《娘子军连歌》时,娘子军的形象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合唱音乐与电影的完美切合,使得电影的镜头语言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是视觉与听觉的感官联动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力量。《娘子军连歌》以合唱的形式,间接地塑造了一批优秀共产主义女战士,表达了她们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党的赤诚之心,让银幕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爱。尤其是以主人公吴琼花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女战士,从一个地主家的仆人,被毒打压迫后仍然敢于反抗,可以看出她们对于封建制度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当她们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后,真正将全部的热忱投入到革命中来。当《娘子军连歌》再一次响起时,观众看到是娘子军在经过一系列磨难后的蜕变,从奴隶变成了主人,娘子军也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强大。合唱《娘子军连歌》将革命时期,娘子军的风采与勇敢完整地展现给观众,使其成了我国早期军旅题材电影中最具集体主义精神的经典力作。
二、《义勇军进行曲》:升华主题,凸显情怀
电影合唱曲《义勇军进行曲》凸显出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国捐躯的壮举,为后代留下不灭的光辉。电影《国歌》讲述了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以1938年日军侵略中国,我国东三省沦陷,国内多年军阀混战,混乱一片,内忧外患的现实景象,我国一批从事抗日宣传的青年学生们利用手上简陋的摄影装备来拍摄爱国主义电影,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而主人公田汉当得知战友们相继在战场中离开,为国捐躯,在悲愤中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不仅表达了作者田汉对于志同道合战友牺牲的悲愤,更充斥着对于面对敌人时同胞们无所畏惧的崇敬与赞美。歌词中刻画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与无数普通的中华儿女,如何用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用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的故事。电影中的声音激荡却又悲怆,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但是,那英勇无畏的精神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从灵魂深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思想,由此可见,声音与电影镜头表达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声音的形式来表达电影主题更具有冲击力,使人们感受到了那些爱国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合唱将电影情节推向了高潮,使得电影主题思想得到更高境界的升华。“在合唱艺术表演过程中,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和歌唱者之间生动的互动性交往实现其创作目的。其中所提出的交往互动就是以上两种人之间互相碰撞产生的力量。”[2]合唱是“交往互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艺术审美的同时,与影片内容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在《国歌》中,《义勇军进行曲》合唱在烘托主题的同时,可以迅速将观众带入到情景之中,其表达的含义更具历史的沉重感,国歌背后的故事依然是电影余味的延宕,观众会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主题内容,感受电影所表达的深刻寓意。《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与电影名字《国歌》产生了共鸣,观众对现在生活的时代与历史时代产生了联想,尽管时代不同,但是国歌对于两个时代人都有着同样的引申意义,共同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相呼应,形式上也客观地造成了电影结构的更加紧凑完整,电影主题愈加鲜明。
三、《东方红》:灵魂具现,情感共鸣
舞台片《东方红》开创了一种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新道路,给舞台片提供了新的表演思路。《东方红》是于1964年由总理为总导演在人民大会堂指导完成的一部歌舞剧。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歌舞作品。《东方红》生动再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的三个阶段,表现了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强意志。影片借助合唱歌曲《东方红》,表达了建国之初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群众对于未开的美好向往,这样的合唱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震撼与感概。与此同时,《东方红》的成功表演,受到了在内的所有观众的一致好评,开启了我国舞台片台上台下混唱的新模式,时隔多年之后,一曲慷慨激昂的《东方红》,让新时代的观众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顽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希望,照射出祖国走向强大的曙光。可见,采用合唱模式的《东方红》在情感上引起了人们的共鸣,给观众带来更为震撼的舞台片的观赏效果。《东方红》舞台片采取与其他舞台片不同的合唱形式,应用舞台结构采用台上台下混声形式,混声合唱,即由不同性别、不同音色的队员组成不同音部的模式,根据舞台片内容进行合唱演奏。台上台下的混声齐唱从谱面上看,似乎是在演唱相同的曲调,但在实际音响上较同声齐唱有一定的差异,同性别高、低声部的八度差别和不同性别发音的八度差别,已具有雏形的和弦泛音效果,观众可以体验到不用声部之间的配合,其声音较同声齐唱更有力度、宽厚感,更具有穿透力。对于《东方红》这样的具有表现历史意义的舞台剧,这样宽厚感的音色更能凸显出历史的恢弘壮阔,将中国革命史与奋斗史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在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时代,整体的合唱效果趋于低沉,压抑,到一步步奋斗,在一次次革命中顽强拼搏,合唱歌声又变得慷慨激昂,在革命中,多少同胞将生命永远的定格在那个时代中,用献血染红了土地,才换取革命的胜利,在激荡的歌声中有着一份悲怆,到最后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合唱的歌声充满胜利与希望,随着舞台剧内容简的变化,合唱的形式也在渐次转变,让观众沉浸在合唱的激昂之中,用音乐洗涤了观众的心灵,同时也给合唱艺术提供了创造性的音乐效果。除此之外,混声合唱让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合唱《东方红》的魅力所在,根据歌声节奏的变化,让观众对于舞台片的主题与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这种弘扬民族精神的作品中,合唱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表达出对舞台片的致敬。所以说,具有力度与宽厚感的合唱形式,完美地诠释了恢弘壮阔的革命历史。结语恢弘壮阔的合唱背后,是由鲜血与生命构成的乐章,使得观众通过合唱的参与构成电影主题精神上的共鸣,增强了观众对电影所表达感情的理解深度,一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感情,通过合唱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些电影中合唱成了电影音乐中最为重要的镜头语言,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感人,主题寓意的表达趋于丰富,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丁翔.合唱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J].当代电影,2015(3):151.
作者:黄河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