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了国内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高职学校应该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应该首先对人才的培养定位进行探讨,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着眼点,对国内各个企业的专业相关岗位需要进行必要的调研,把各种各样的职业需要融入到日常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实现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的改革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内市场正迎来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改革带来的新机遇,这就意味着国内市场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帮助自己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发展实力,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为OEM企业工作的,这类企业实际上就是进行原始设备制造的企业,它们的本质是为ODM企业进行服务的。这种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对国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要。所以,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电子专业的发展关键。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
国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调研与论证不足,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的要求。这种差距一方面导致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的该专业实际上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有着将强的工程性以及基础性,它有着较广大岗位覆盖范围,发展的非常迅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更高。但是现在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市场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很难得到充分的培养。最后,国内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教师长期在校园内从事教学活动,他们并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缺少在企业中工作的实际经验。
1.2产业技术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发展份额,但是这个产业的发展依旧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高精尖技术大多由外国企业所掌握。为了为企业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动力,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不少地区都创建了专门的产业研发平台,为关键性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和经济支持,相应的是,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不能依旧保持“流水线式的人才装配”,而要进行多专业,多方向的高技术人才培养。
1.3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电子产品检测等专业型人才
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当前电子行业需要的产品检测试验类人才进行相关的专业设置。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的再次培训,而在较为有限的时间里,企业很难实现理想的人才培训效果。这种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上的双重限制将会对电子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将国内电子信息等专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吸引电子类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建立起市场需求指引教学,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专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建立起“素质全过程,能力四递进”的新型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将学制改为“2+1”或者“1+2”,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实训室和创新工作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识岗、习岗以及顶岗进行教学的重点,利用任务进行学习推动,利用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1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需要为切入点,对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将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加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专业创新能力。利用这样的学生能力培养切入点,高职院校能够形成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历教育和认证培训真正融入到日产的教学活动中去。
2.2创建工学交替的新型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要建立“2+1”的学年制度,“1+2”的学期制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教室”和“实训室”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创新工作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识岗”“习岗”“顶岗”等三种类型进行教学,实现实践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入学后第一年的学习后就可以安排他们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两个月的“识岗”学习,利用这样的机会,认识到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相关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2.3探索新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对企业的人才需要进行及时充分的了解,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电子产品的生产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对专业能力考核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技能要求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创新。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应该以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树立“能力核心”的新型观念,对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3小结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行业的实际需要,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促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实现进一步的教学内容创新,实现院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引导,为电子行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论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J].电子制作.2013(08):2
[2]陈江东.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8):56
[3]姚彩红.试析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J].电子制作.2013(10):65
作者:高霏霏 单位: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