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实际工作过程,课程之间通过一级项目、二级项目统合起来、通过三级项目来完善充实课程教学,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任务驱动;项目化;课程体系

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2014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可以看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强调项目化教学、课证融合。本文的研究就是在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依据已有的关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成果进行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项目化课程的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历经“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后,目前正趋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6种典型的课程模式:“双元制”课程体系模式、CBE课程体系模式、MES课程体系模式、职业群集课程体系模式、事业发展型课程体系模式、统合型课程体系模式。该系列课程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之处。而对于项目化的研究也是有着显著的成果。20世纪初,Kilpatrick在对项目课程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与实验后,将项目课程的关键特征定义为有目的的行动与动作,并将项目课程的内涵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为把项目课程限定于问题解决领域,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予以解决;第二类是以个体的自愿为前提。随后,SallyHerman根据项目学习的特征将项目分为五种类型: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项目化课程的研究现状

本世纪以来,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高职院校对项目化课程体系模式进行了实践摸索,并初步形成了立足于岗位工作需求,以岗位工作结构为框架、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工作过程为背景、情境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贯穿始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尽管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应当将项目课程化课程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但是目前学界对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还没有突破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的改革还局限于局部的改革,停留在小范围的具体项目课程的开发上,未能从整个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来考虑项目课程的整体设计;二是在设置具体项目时,不是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设置项目,而是以项目的好获取、好实施为选择依据,项目的职业性、岗位针对性不强,技术含量低;三是针对具体专业,特别是电子类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极少,且大多停留在“构思———设计”环节,未涉及实施与运行环节。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

1.通过网络资源查阅山东省信息产业带上的典型电子类企业特别是适应经济产业转型的企业分布、经营状况等,同时查阅省内外知名职业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目的是有的放矢地确定好需要调研哪些企业与同类院校。2.以典型企业岗位需求及真实工作过程为前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群。3.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课程群及课程的由上到下、由统领到具体的各建设目标。4.以项目贯穿的原则,依据课程、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各级培养目标,确定分别贯穿于课程体系、课程群及课程的一级、二级、三级项目。5.以真实项目实施标准为依据,建设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6.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电专业2017级学生为试点对象,试实施并及时修订本课题研究构建的课程体系。为了完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三种方法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鉴于山东省高职院校关于项目化贯穿性课程体系研究空白的现状,在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特别是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诸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弊端(只是学科体系的简单改版即项目化教学只是孤立地应用于某几门课程),为更好地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于实际工作 过程、使课程之间通过一级项目、二级项目统合起来、通过三级项目来完善充实课程教学,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化贯穿性课程体系的研究,项目化贯穿性课程体系示例如图1所示。并且将研究后构建的项目化贯穿性课程体系应用于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7级学生。从该示例中可以看出,本项目研究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液晶电视机作为一级项目,而又以员工对液晶电视这个产品的真实工作过程:分析与设计———生产与管理———安装与调试———销售———售后服务(维修)作为整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2)以该教学过程作为指导的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群包括电子产品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群、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课程群、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群、电子产品的销售课程群、电子产品的维修课程群,而贯穿于课程群的二级项目在选取时把握的原则是:一是要作为课程群的贯穿性的项目载体,而且采用并串行方式项目贯穿整个课程群;二是所有的二级项目的学习与实践都是最终要支撑对应的一级项目的过程。(3)各课程群中包含的所有课程要支撑二级项目,而贯穿于各课程的三级项目的开发必须以二级项目为引导,针对每门课的内容再增加小项目,如高频课程要在二级项目收音机的引导下,再选取无线话筒及无线对讲机作为本课程的三级项目。(4)在完成液晶电视的整个教学过程后,要再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5)在项目研究中,还会注重取证课程、技能大赛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的开发。所有的课程理实一体,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总之,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打破现有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顺序杂乱、项目化教学孤立、学生不易把握知识且运用知识能力差的现象,以“高一级项目为低一级项目的引导、低一级项目支撑高一级项目”为指导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利用三级明显主线引导自己主动学习,在对实物的各项操作中强化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将会极大提高学习效益。

四、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

应电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不只是依据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更着重依据经济产业转型带来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将企业真实的大、中、小型项目提炼改造而得到一级、二级、三级教学项目。三级项目互不孤立,项目之间高一级是低一级的引领、低一级是高一级的支撑。一级项目的工作过程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多个二级项目采用串并行的方式支撑课程群建设;三级项目的实施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支撑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设置针对性地服务于技能大赛课程、取证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

五、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意义

山东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共有37个,电子类企业在优秀企业评选候选名单的有114家,未来三年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工作岗位20余种,然而现阶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对口率、薪酬、岗位升迁、创新能力、自主创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单位满意度等)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传统的老牌专业,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联系不大,采用的课程体系只是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微小变动。本项目的研究是在分析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标准的基础上获取课程(包含了取证、大赛课程)及课程群,利用由企业大中小型产品提炼改造的教学项目作为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群及课程的一级、二级、三级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细化得到,包括获取知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六步过程,所以高职学生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学习会提升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了与企业职业岗位的“准零对接”,使学生在就业对口率、薪酬、自主创业、岗位升迁、在优势企业的稳定性等方面得到优势,即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并为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胡海燕,熊火金.德国本科教育双元制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田英玲.CBE课程模式评价[J].职教通讯,2012,(25).

[3]易兰华,邬移生.“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07).

[4]冯晓英,路广欣.能力为本的专业培养方案暨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4).

[5]刘伟.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杜玉红 郭建勤 王芳 单位: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