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本文从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影响出发,构建了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模型,并分析了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因,即技术进步与创新和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以及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作用原理,包括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解决信息不对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改变竞争形态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业升级;动力模型;作用机理

0引言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商务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商业贸易活动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活动。近四年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从2012年8万亿元到2013年10万亿,再到2014年的16万亿和2015年的20.8亿,电子商务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生产、消费、流通、服务乃至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不仅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也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劳动就业、带动产业转型、推动贸易全球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产业升级的动因分析

产业升级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产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2]。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关注的是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来反应社会整体产业升级的状况。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以及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地位的提升。从产业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关注微观生产要素,通过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产业的转型优化。产业升级即企业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产业历史发展过程。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有: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政策变动、资源供给约束、世界经济发展环境、进出口贸易等。产业升级的动力正是来自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内外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多种影响要素相互作用,使得生产要素系统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

1.1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技术进步与创新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来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改变其市场竞争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使得资源配置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与较低的产业之间发生变动,加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重组,进而确立新的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关联结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更新原有生产工艺和产业技术的过程中,影响生产要素的投入配比,促进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使得资源配置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和较低的产业间发生变动,加速传统产业结构的重组与整合,进而确立新的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关联结构。

1.2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最直接的拉动作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拉动产业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使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消费者而言,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较高的商品性价比更易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因此增加了某个特定价格水平上的商品或服务的总需求;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运营和销售成本的降低以及销售范围的扩大,使得企业更易具备进行大规模采购、扩大生产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市场销售规模和消费者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2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模型及解释

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发展,对产业的市场辐射范围、信息畅通性、产业集聚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催生出新的行业—电商服务业,从而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了产业布局,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来了技术进步与创新,二是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因此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模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作用机理,即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解决信息不对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改变竞争形态以及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5];二是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因,即技术进步与创新和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

3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3.1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市场辐射范围

互联网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13亿,其中移动端购物用户规模3.4亿,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7*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通信,让跨时区、跨地区、跨语言瞬时交易成为现实。无需人力守护,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交易成为电商最亮点的服务。电子商务对市场辐射范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伴随着电子商务购物理念的强化与普及,网络用户群体的日益扩大使得电商市场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大,同时网络交易规模占社会总交易规模的比例也逐步扩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2014年为8.7%,2015年达11.4%。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经营者开始探索远程开拓市场,将市场辐射至全国乃至全球[6]。融合性电商平台的信息集聚功能,使得顾客群体特性突出,产品销售特性突显,从而驱动产业规模效率,同时电商平台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的专业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辐射范围的拓展。

3.2解决信息不对称,提升市场交易效率

传统产业行业内,由于企业规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同,导致所掌握的关于市场、产品等方面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由此可能会导致整体市场产品质量不高的“柠檬问题”,进而影响到市场的平稳运作。电子商务具有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使得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联络更为自由方便,市场、产品信息更容易传递,从而有利于缓解买卖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利后果。在传统产业中,一件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较多,消费者的需要难以反馈到生产环节,商品的改进与创新速度较慢,难以打造市场热销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拓宽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让生产者更容易采集到消费者的商品需要,从而通过对网络销售数据的分析比对,定位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者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实时共享特性,通过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和收集行业最新市场动态等信息,也可以收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商品需求,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得市场、行业等多方面的资料,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作参考。电商平台的商品搜索、参数对比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货比三家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同时,消费者的售后反馈不仅能为其他消费者的选购提供参考,还可以让生产者了解自家商品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

3.3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改造了传统产业并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提升生产、流通和市场管理的效率,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供求关系,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转型,用技术改进业务流程,用数据挖掘市场潜力。电子商务的普及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传播,而互联网的高度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视用大数据分析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转型,提高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电商经济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紧跟电商行情,关注国内国外产业发展的趋势现状,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生产方向与销售策略,逐渐形成由网络供应商、服务商、产品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电商生态体系[7]。在政府、行业、企业、电商平台及消费者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电商经济围绕产品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加快了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3.4加强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集群化模式是集聚化模式的更高形态。集聚是物理上的简单汇聚,集群是逻辑上的群体整合,必须形成流程上的贯穿、环节上的配套、功能上的互补、体系上的完整和运作上的流畅。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用户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变化节奏慢,传统企业通常采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生产效率。随着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电商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在促进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促使企业为提高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而专注于企业优势的培养,使得生产环节分工更为精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也使得传统产业由过去的分散式生产向集聚式生产转变。电子商务集聚、集群发展的种种特性有利于地方产业链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需求促进政府以及企业在产业链经济中分工协作,逐步培育和完善交易平台、物流体系、监管机制等配套体系,形成完备的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生态环境,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5改变竞争形态,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电子商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以网络为媒介搭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创造了全新的销售方式。网络信息的公开特性也使得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更加公开,产业界、地区界、国界都变得更加模糊。企业不仅要面临同地区企业、同行企业的竞争,同样也要面临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的竞争。从电子商务影响和改造传统经济的发展实践看,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市场改变了竞争形态,解决了传统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播手段不发达问题,降低了跨地区的交易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市场割据现象,推动形成全国及至全球竞争性开放市场体系的形成。

3.6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电子商务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拉动就业,二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拉动相关产业产出,间接拉动更多的人就业。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程的推进,各地政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对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带动作用突显,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需求也大幅增加,如客服、配送、运营、技术等岗位供不应求。尤其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出现,改变了服务业原有的格局,扩大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数据比例,同时也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8]。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数据超过27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835万人。

4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行业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也促进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科学技术发展融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对全社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劳动就业的不断影响和渗透,电子商务引导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改变了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流通方式,从而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以及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引导着传统产业朝着更优化更协调的产业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电子商务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2]刘聪.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3]丁晓强,葛秋颖.产业升级内涵及研究思路的文献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6-70.

[4]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42-44.

[5]桂学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万琳.电子商务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推动效果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8):81-83.

[7]刘晶仁,周小刚.基于GVC视角的创新驱动光伏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5,(05):170-174.

[8]由松平.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作者:肖鸿晶 肖燕 邹文健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