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完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完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完善

摘要:生鲜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鲜度、品质感的现实需求,在产品独特性与定价浮动性上占据了明显优势,因而也成为农产品体系之中最具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的代表之一。而在消费需求多样化、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之下,只有有针对性地完善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注重营养品质感、选择多元性以及输送效率性的协同,才能实现电子商务模式更新与农产品经营效益提升之间的互动共进。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升级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以及民众富裕程度的提高,新鲜度更高、清洁性更佳、营养价值更大的各类生鲜农产品开始成为时下颇为流行的食用消费品。就目前国内的生鲜农产品的涵盖种类而言,肉类、蛋类、蔬菜类、瓜果类、谷物类以及奶制品类等则是受众认可度最高的品类。而在电子商务浪潮的荡涤之下,生鲜农产品行业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进行营销渠道增扩、潜在市场扩展。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更加强调生鲜农产品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即时连贯性,有利于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即时连通了生鲜农产品出产、运输及营销等各个环节,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推广、销售方式,并使得经营者更容易获取市场变化信息,这就减少了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投放的时间消耗,提高了其物流配送速率,且通过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增加了销量,继而强化了产品更新、投放的机动性。[1]选择丰富性、购买便捷性以及综合收益的极大提升,当然也使得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因而也推动了生鲜农产品行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变的转型。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经营,还明显存在观念滞后、运作模式单一等痼疾,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譬如营销手段相对单一、人性化不足,市场影响力、品牌号召力有待增强。又如,商家与承运方的合作尚需加强,物流效率低、出错率高影响了产品品质。再如,推广模式仍需进一步丰富、完善,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比较滞后。此外,分散性的粗放经营比较普遍、规模化缺失,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所以,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完善与升级,也成为推动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电子商务对于生鲜农产品经营的辅助作用

(一)提升信息交流效率,减少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投放的时间消耗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经营模式之中,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之间是单向化与被动式的关系。产品的流通也主要依赖电话、传真等缺乏实时直连的通讯设备来完成。尤其是一些肉类、蔬菜、瓜果,从饲养、宰杀,或者采集、清洗,以及到最终打包、装运、配送,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安排工作流程。如果遭遇联络中断,抑或彼此沟通不及时与不尽充分,就更容易出现发货、供货迟滞以及错发、换货等不利后果。这都额外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当然也压缩了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空间。[3]而通过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引入互联网交易平台,就可参与各方都可以实现即时性的直接联络,从而既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各类生鲜农产品的宣传、售卖信息,又可以寻找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这就有效提高了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使得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投放的时间大大缩短,经营流程变得更为快捷、顺利。这也自然为生鲜农产品生产者进行技术改良、品质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即时连通生鲜农产品出产、运输及营销等各个环节,提高物流配送速率生鲜农产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时下消费者的追捧与认可,关键就在于其显著缩短了从生产、销售以及送达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最大限度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清洁性以及营养成分。所以,高效实现生鲜农产品各个生产、经营流程之间的衔接,加快其流通速度,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追求。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险技术的改良以及物流资源发丰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已经被有效突破。然而即时连接环节的缺失,却使得生产者、销售者之间难以保持对于市场消费动态变化把握的主动性,加之配送流程的松散性、产品送达延迟性比较突出,也导致彼此之间由于反馈、沟通脱节而错失抢占市场的机遇。借助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利用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双方则可以实现即时沟通,根据产品生产进度、沿途天气变化、消费需求动态等,共同商讨产品增产、运输调配、旧货返厂以及新品上架等相关事宜。这就强化了生鲜农产品出产、运输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实时链接,提升了流配送速度、产品完整性等效率性,继而也有利于占据市场主动优势。[4]

(三)拓宽生鲜农产品的推广、销售渠道,通过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增加销量以生产厂家为基础、分级经销商为渠道,是当前生鲜农产品行业最为常见的运作模式。这种单向层次化的营销体系,可以最大限度保障生产厂家对于定价的主动权、经销商对于产品流入市场的控制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私自串货、恶性削价等不当商业行为的发生。然而,囿于家族管理式与抱团经营,又很容易造成经销商对于产品价格的垄断,并使得生鲜农产品的推广、销售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得不遵循这种机械化的运营套路,从而难以有效扩展潜在客户与新兴市场。这都不利于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平稳营收与长期发展。而引入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鼓励经销商、个人参与到互联网营销之中,允许其同步进行实体店与网络的交叉性、差异化的销售,并通过互联网广告投放、口碑宣传等方式,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生鲜农产品,带动青年群体的网络创业热情。这无疑都有利于增加生鲜农产品的出货量与市场占比,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5]

(四)增加获取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途径,强化产品更新、投放的机动性得益于鲜明的产品特色与较高的营养价值,生鲜农产品在短期内迅速打入了生态农产品市场,并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持续的市场份额攀升、可观的经济收益,使得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均懒得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与产品更新。而经济下行趋势,则使得生鲜农产品也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态势,使得其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性化的体验。同时,由于未能重视国外进口生鲜农产品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自身的信息获取方式又主要局限于经销商的片面反馈,这就使得国内经营者错误估计了市场消费趋势,陷入了高产能、快投放、低销量的营销瓶颈,导致其一度处在颇为被动的境地。[6]而应用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则能够借助互联网技平台,去实时搜索、浏览国内外有关生鲜农产品行业的业界动态与消费变化,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以及运作机制,并可以根据受众实际的需求,借助现状调研、意见收集以及公开讨论等,去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调整、销售手段改进,从而重新确立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掌控与引导的优势地位。

二、当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经营存在的短板

(一)营销手段相对单一、人性化不足,市场影响力、品牌号召力有待增强随着网络购物对于传统生鲜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影响,既有的营销手段已经很难保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所以,不少经营者也都在保持实体经营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开始转向了互联网销售。而由于都是迫于行业竞争加大、滞销产品增加等原因,或出于试水的目的,才去跟风引入了所谓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其实不少生鲜农产品的经营者都并未真正意识到电子商务对于传统营销的辅助价值,并不愿意投入财力、人力去搭建独立网站,也未能重视产品种类展示、优惠策略宣传等细节。普遍都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将简单的产品网页链接、挂靠在一些电商网站的主页之内,并不主动进行产品的宣传造势。而是希求消费者进行点击、浏览以及下单,然后再进行产品配送。这就自然缺乏对于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了解与把握,而是凭借主观的经验判断去进行产品营销,很难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当然也难以在溢价能力上有所突破。[7]

(二)推广模式仍需进一步丰富、完善,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比较滞后在意识到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生鲜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之后,不少经营者也纷纷通过增加互联网销售份额来重新激发市场活力。然而由于未能扭转既定的发展思维,只是基于将电子商务化经营视作不与传统实体销售产生冲突即可的目的,尝试性地比照一些热门的生鲜农产品,也推出相似度高、品质感却一般的所谓新产品,然后再将之进行滚动式的网络广告投放,而并不进行单独的广告设计与宣传,未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等时下最为流行的社交工具进行传播。同时,由于不愿意单独投入资源展开对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监测、调研,即使在建立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之后,相当一部分经营者也都不会主动去收集市场动态,而是采用最为保底的运作手段去布局产品线,只求不亏本、不干扰线下实体销售。这就使得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陷入了不瘟不火、勉强维持的尴尬境地。

(三)分散性的粗放经营比较普遍,规模化缺失,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生鲜农产品由于较多依赖冷藏保鲜技术、物流配送速率而产生了较高的成本投入,所以潜在的市场风险也较大。加之不少经营者对于电子商务认知与定位又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同时也不愿意投入额外的资金,去完善互联网营销。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经营压力与风险,不少电子商务经营者都采取了家族式、小型化的运作模式,人员配备少、用地也较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人力条件。而其推出的也普遍是品类相似、样式相同的生鲜农产品,缺乏应有的辨识度、品牌号召力,难以对消费者产生显著发吸引力,当然也无法提高经营者的实际收益,继而又挫伤了其投资这一项目的积极性。

(四)商家与承运方的合作尚需加强,物流效率低、出错率高影响产品品质作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经营的重要环节,物流配送一直是实现商品从出货到送达的关键衔接点。这就颇为考验生产厂家、销售者以及物流承运方三者的协调合作能力。而由于当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的规模化尚未形成,分散自营化比较普遍,整体的下单量较少、综合收益也不突出,对于承运方的吸引力不大,使得其并不愿意投入资源去加强这一配送项目。而不少商家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也都会选择一些小型承运机构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配送。而这些小型承运机构的物流运作能力又普遍较弱,配送硬件资源要么老旧、要么比较匮乏,人员专业素质也大多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揽件延迟、发货推后、错误配送、产品损毁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满意度,降低了其继续关注与购买的积极性。[8]

三、推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完善与升级的措施

(一)增加主动性、人性化的营销途径,注重价格动态调节与特色化的品牌塑造一方面,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灵活的目标人群定位策略,依据消费受众的年龄跨度与兴趣偏好,制定亲和力强、注重体验感的营销方法,合理运用定期的酬宾、让利以及团购等策略;另一方面,作为可以推行线上、线下产品差异化定位于价格浮动调节的模式,依据实体店体验更真实、网络购物更便捷的各自特征,一些携带更为便利、价格更为亲民的生鲜农产品进行分类销售。同时,重点推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新产品,注重包装设计、品质把控以及品牌宣传。[9]

(二)创设高效双赢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完善配套性的售后服务首先,要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遵循公开透明、互惠互利的操作原则,建立更为规范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配送制度,实行问责制与末位淘汰制,打造高品质的物流协作机制;其次要通过创建专职化监察小组,加强产品质量的监测、抽查以及处理,细化班组工作机制,调整奖罚规则,增加物质嘉奖、处罚的力度,以强化质检流程的工作,提升产品的良品率;再者,要完善专项化售后服务的跟进,推进分片化专人负责管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三)完善新型经营方式的宣传与推广,通过专项化扶持、优惠政策等加以扶持可以采取与重大节日、休假时间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利用当地的传统庙会、集会、节日、双休日等,组织开展说唱评书、小品相声、影音播放等形式,来宣传进行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经营所具备的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的切实益处,集中讲解相关的各类支持政策。同时,也需要完善基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经营的各类优惠、回馈活动机制,采取优先发展激励奖励、中小额无息贷款、租金与税收减免等形式,重点吸引个体商户进行这一项目的投资。

(四)推动市场信息动态分享、研判和利用的多方平台建设,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一是要由地方主管部门与经营方建立规范性的合作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共同监测、分享以及反馈市场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动态信息,通过多方代表商谈、产品更新讨论以及市场前景论证等途径,逐步完善对应的新产品设计与投放等运作体系;二是应当持续进行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的生产技术、经营制度的改良,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大胆鼓励产品创新。同时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独特性、品质性的自主品牌,进一步提升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与号召力。[10]

(五)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行基于市场的定制式、多元化的运作模式需要由地方主管部门作为主导,邀请相关专家、投资者以及业界代表,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以及品鉴会等形式,集中介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消费演变及整个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即时变化,公开讨论具体的产业开发、运作以及管理的规则,共同拟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组建专业化的推广、督导小组,建立县级、乡镇级以及村级的逐级指导与帮扶反馈制度,派遣专职人员进行驻地考察、调研,改变过去分散的自发、粗放化经营,促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拓展。

参考文献

[1]韦宏.以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打造——以苏州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2014(03):118-120.

[2]包月英,邓建兴,苗丽.关于扩大内需视角下加快农产品流通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0(04):140-141.

[3]杨英法,王全福,宋惠玲.邯郸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2):42-45.

[4]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91-94.

[5]陈小梅.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07(07):62-64.

[6]张素勤.绿色消费理念对农产品经营优化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6(01):137-139.

[7]白云龙.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9(05):146-147+152.

[8]赵辉,杨丽,张艳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J].中国市场,2008(36):124-125.

[9]杨英法.品牌60年冀企光荣与梦想[N].河北经济日报,2009-9-22.

[10]祥寒冰.将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当地旅游业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07):68-70.

作者:党辉 严军 花来燕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