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探析

摘要:电子音乐是音乐和电子科技相结合应运而生的产物,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电子音乐技术传入我国,我国的电子音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等音乐类别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我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电子音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本文全面回顾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分析了我国电子音乐的特征,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上电子音乐与民乐结合倾向明显,在艺术表现上,更为深邃、包容、积极向上。最后讨论了电子音乐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音乐;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电子音乐是伴随着电子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时尚,前卫、潮流是其鲜明的特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电子音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电子音乐创作者通过积极的摸索和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盛行开来。

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阶段

我国电子音乐发展初期深受西方电子音乐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电子音乐从无到有,起步较晚。首先,西方电子音乐的发展相对于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走在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前列,具有领先性。其次,我国音乐界长期以来深受传统音乐的影响,思想较为保守,对于电子音乐的前卫和潮流缺乏相应的敏感性,电子音乐理论人才匮乏,对于电子音乐的研究和创作存在滞后性。经过电子音乐领域各个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电子音乐逐渐走进我国主流音乐界,并迅速传遍社会各个角落,赢得了社会普通民众的喜爱。从我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萌芽期,二是发展期,三是成熟期,具体分析如下[1]。

(一)萌芽期“电子音乐”

一词最早出现在1960年第一期《人民音乐》刊登的短文《音乐在“西方世界”》中,文中介绍了瑞典作曲家卡尔⁃比尔格尔·格罗姆达尔的新歌剧《阿尼阿拉号》,并第一次使用了“电子音乐”的称谓。首次电子音乐作品则稍稍延迟,我国的电子音乐作品最早出现在1980年,第一首电子音乐创作的歌曲是由作曲家吴应炬先生为动画片《葫芦兄弟》配乐而创作的《葫芦娃》。作为中国最早电子音乐的创作者,吴应炬先生为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启蒙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电子音乐的先驱,吴应炬先生在1980年到1986年间,为许多影视作品配乐,其中包括《葫芦兄弟》《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在电子音乐领域中的探索为我国后来电子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样在1981年10月,英国音乐家让·米歇尔·戈尔来华讲学,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向我国音乐界介绍当时外国已经流行的电子音乐,并举行了五场“激光电子音乐秀”,向全中国普及了电子音乐,在表演之前,国内媒体还炮制了大量扫盲教材向普通民众介绍欧美电子音乐的基本知识,为电子音乐在中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在1984年9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首次举办了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揭开了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序幕[2]。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Disco风靡,社会上对于电子音乐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以张蔷为代表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电子音乐演唱者,通过创作和演唱大量的电子音乐,将电子音乐推向了社会的普通阶层,电子音乐不再是只属于礼堂里的少数人专享的音乐盛宴,而是伴随着舞动的旋律在歌舞厅中飞入了寻常百姓家[3]。

(二)发展期

此后电子音乐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人们对于电子音乐了解还不够,音乐界对于电子音乐仍然持观望态度,保守思想仍然占据上风。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武汉音乐学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音乐合成器,当时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并读完本校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的刘健教授成为了国内电子音乐研究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刘健教授与同校的吴粤北教授共同以此为契机,纷纷开始了在电子音乐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以此媒介开始了电子音乐创作研究,成为当时国内电子音乐研究最为前沿的领军人物,并于1992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电子音乐创作的专业试点,随后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电子音乐创作专业硕士学历授予点的高校,为我国电子音乐创作以及理论研究方面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4]。其后我国电子音乐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伴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和经验方法迅速和欧美接轨,提高了我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的水平,拉近了与欧美电子音乐的差距。另一方面,电子音乐的创作逐步向着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与计算机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电子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电子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难度也在加大,这对于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5]。

(三)成熟期

电子音乐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音乐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电子音乐的审美也越来越高。此时电子音乐的发展逐渐向着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成为电子音乐创作源泉的巨大宝库。我国民族众多,受地域环境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各有不同,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各自拥有着独特的器乐如:古琴、古筝、马头琴、二胡、竹笛、琵琶、巴乌、葫芦丝等,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电子音乐从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子音乐,电子音乐科技与民族音乐的结合推动了电子音乐的民族化,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电子音乐文化。如今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普通生活,更为接地气,更多地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与戏曲文化、儒家文化相、佛教文化相结合等等,电子音乐逐渐深入到文化层面,与西方注重个性、自我以及叛逆精神、反抗精神不同,我国的电子音乐更多地注重对中国美学的探索,注重内敛以及平稳,具有更多的包容性。通过电子音乐的律动将听众带入意境去感受电子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6]。

二、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特征

在创作特点上,电子音乐和民乐相结合的倾向明显。我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经了萌芽以及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早期更加贴近西方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以模仿借鉴居多。而后,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和经验迅速发展成熟,拉近了与欧美等电子音乐创作强国的差距。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共识,影响了电子音乐的创作。同时国内的社会民众已经不满足于对西方电子音乐的模仿,需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来满足人民对于电子音乐的审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传统民乐是历经上千年历史而流传下来的艺术宝库,具有源远流长取之不竭的艺术生命力。电子音乐通过与民乐的结合,将电子音乐技术和民乐乐器以及创作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电子音乐,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民乐特征,另一方面具有电子音乐创作理念,既包含这前卫和潮流,也包含了民乐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经济发展中民族自信的文化特征。其次电子音乐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电子音乐的创作越来越频繁的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创作手段,拥有“国风”特色的电子音乐已经不再是小众了,而是发展成了电子音乐中独树一帜以及最为流行的电子音乐风格。在电子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融入了东方美学的概念,其旋律以及节奏都带有明显东方美学的特征,文学作品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的影响也在加深,包含了更多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点。电子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也顺理成章,其节奏明快,旋律多变,颇具古典音乐的特点,注重对自然环境以及心境的表达,具有包罗万象的哲学思维,强调音色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自我个性的表达,比如《巴山夜雨》《木兰行》与电子音乐的创作中的个人艺术性相得益彰[7]。在艺术表现上,我国电子音乐具有积极向上、破浪前行的昂扬斗志,反映了时代背景中音乐创作人对于身边人和环境的感悟以及对于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思考。与西方电子音乐相比,我国电子音乐的艺术表达上更为深邃和包容,跳出了西方电子音乐曲调单一,艺术表达狭隘的窠臼,在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更为深刻和广泛,既有对于身边现实问题以及人物特征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于宏大事物的宽泛形容,以《钢铁洪流进行曲》为代表的电子音乐惊艳世人,也有以《梁祝》为代表的电子音乐委婉动听,不再单一强调音色和旋律,更为注重艺术的表达和喜剧的张力,引起听者的共鸣以达到直击心灵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在艺术层面上比西方音乐更为高级。

三、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困境

我们电子音乐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全面,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给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以及艺术表达带来了瓶颈,具体如下。

(一)专业的电子音乐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但是我国电子音乐长期存在缺少专业的人才,与西方的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理论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音乐理论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前沿的研究,我国在此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其次我国电子音乐领域注重创作而轻教学,导致电子音乐创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创作水平也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些的影视配乐往往会请国外的电子音乐创作者来创作,更加导致我国缺少相应成熟的电子音乐创作团队。

(二)电子音乐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电子音乐虽然通过引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在硬件和软件上已经同世界接轨了,但是相应的理论体系还处于滞后状态,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音乐技术研究方面存在滞后,电子音乐的创作需要熟练运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二者互相搭配,创作者必须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以及具有作曲理论水平,先进的创作技术以及优秀的电子音乐创作技巧,三者合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教学环境不利于电子音乐发展

目前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羸弱,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以及不同院校的电子音乐学科之间的教学设备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院校由于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的设备老旧,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反而进一步削弱了院校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资金的投入。

(四)电子音乐发展与社会脱节

当今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各项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电子音乐技术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面,教学体系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关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更新,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没有很好的进入课堂,导致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另外一方面,电子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没有及时的进步,导致电子音乐的创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反而抑制了电子音乐的发展。

四、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建议

我国电子音乐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制约的瓶颈,打破束缚条件,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电子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对策如下。

(一)完善电子音乐教学体系

要建立成体系的电子音乐教学体系,完善我国专业院校的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加强对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带动我国电子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结合社会需要紧跟国际最新发展趋势,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支撑我国电子音乐的全面发展。另外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主要前沿理论研究和探索,丰富我国电子音乐理论体系,为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二)注重电子音乐技术的研发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为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我国电子音乐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电子音乐的制作变得更加简便和智能化,为我国电子音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注重多种技术的互相渗透和学习交流,彼此交织,促进电子音乐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对于我国的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善电子音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电子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对于促进电子音乐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关开设电子音乐的院校要加大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更新设备机器,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电子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快电子音乐的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电子音乐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紧跟大众的审美,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只有充分融入时代的潮流中,才能借助时代的发展来促进电子音乐的成长。无论是开设电子音乐的相关院校还是相关电子音乐创作人,必须要有对电子音乐未来发展的敏锐嗅觉以及对时代潮流方向的感知,立足当下结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推动电子音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林子震 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