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子音色在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机械设备的快速发展,电子音乐逐渐兴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音色千变万化,音响形态也丰富多变,电子音乐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通过对比两首作品表现手法和音响效果,总结出电子音乐创作中电子音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电子音色;《图画展览会》;富田勋;表现力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学家毕达哥拉斯1①就开始着手研究声音与物理的关系。音色作为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二十世纪初科技的快速发展,录音技术、留声机、磁带等新兴科技产品相继出现,为电子音乐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也使得“音色化”的作曲思维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在《新音乐审美概论》中曾预言道,“电子音乐是未来音乐发展的路向,它可以制造任何传统乐器无法制造的声音。”发展至今,我们不难看到,这个预言对当时许多作曲家以及日后电子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论文选取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以及该作品的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改编版本为例,通过对其表现手法和音响效果的分析,简要论述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电子音色应用的独到之处。
一、《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与各个版本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在1873年以画展中十幅作品的名称为题而创作出的大型作品,其中寄托了对故友的思念。作曲家用“漫步”的音乐素材穿插在十个音乐片段中,将其联系成一个庞大的整体。由于《图画展览会》整部作品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故而从作品问世之后许多作曲家都对其进行了改编[1]。其中被称为“配器大师”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他神乎其神的配器手法常常赋予作品出乎意料却又印象深刻的音响效果。他所改编的管弦乐版本将《图画展览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而后广为流传,逐渐被人们熟知。日本先锋派作曲家、合成器演奏大师富田勋利用电子合成器所改编的《图画展览会》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所改编的《月光》《行星》却是风靡一时,曾被格莱美奖提名,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被其作品《行星》的音响效果所震撼。作为一位成功将电子音乐与古典音乐相融合的作曲家,富田勋善于将不同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并利用电子手段进行音色处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本论文主要针对组曲《图画展览会》中《鸟雏的舞蹈》和《基辅的大门》两个作品进行研究。
二、《图画展览会》的音色表达与音响分析
(一)《鸟雏的舞蹈》
《鸟雏的舞蹈》是《图画展览会》的第五部分,F大调。这一部分篇幅较短,将小鸟的形态与叫声用音高模拟出来,勾勒出了一幅鸟雏欢跃的音乐画面。全曲风格轻松诙谐,活灵活现。钢琴独奏版本主要通过高音的倚音和左右手快速的衔接来表现出鸟雏的叫声与形态。后半部分通过右手高音区的颤音和左手的配合来模拟鸟雏的步态,连续上行的跳进勾勒出了鸟雏舞蹈时诙谐的画面,体现出了作曲家的幽默感和表现力(如图1)。管弦乐队版本主要由长笛演奏高音区的倚音,单簧管和双簧管在中高音区演奏小跨度的跳音。长笛在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形象地模拟出了鸟雏的叫声,相比较而言,其余木管的音响效果就稍显浓郁,更像鸟雏的步态,使音乐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总体音响效果更丰满。后半部分加入细腻的弦乐,使整体的低音区与高音区音量更加平衡,音乐语言更加连贯(如图2)。电子音乐版本则是最能将声音效果真实地模拟出来的。在原本利用倚音和音块模拟鸟雏形态的位置,用真实鸟鸣的采样来替代,同时辅以合成技术在音头的位置加入原本的音高元素,使这段音乐最传神的部分更加贴近真实,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其中的音乐内涵。同时加入空间元素的音乐。在富田勋改编的《鸟雏的舞蹈》中,利用合成音效在不同声道游走,营造了很强的空间感,不同的音效和合成器音色也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象。如在音乐第五秒的时候,左右声道先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猫叫声的合成器音色,这使得原本留白处理的地方多了一丝生机与诙谐;(如图3)在1’06到1’11这几秒内,持续的一个合成音色从右声道逐渐游走到左声道,且辅以振荡器和激励器,使得音乐的形象更具有戏剧感和幽默感[2]。与传统音乐形式相比,电子音乐的版本更加“写实”,融入的音效与声音的采样使音乐的表达更贴合作曲家原本想要模仿动物真实形态的理念,给听众展现出了活灵活现的一幅画面,而不仅仅是靠音乐去想象。这就好比美术中的意境派与写实派,传统音乐的音乐内涵是不可否定的,它利用多层次、多变化的传统乐器勾勒出的音乐形象给予了听众很大的想象空间。而电子音乐的版本虽没有了乐器叠加,但却将音乐画面更加清晰地呈现给了观众。同时也没有丢弃音乐中的音高组织,能将乐音与处理后的声音效果融合得如此自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3]。
(二)《基辅的大门》
《基辅的大门》是《图画展览会》的最后一个部分,降E大调。此曲描绘的是基辅的城门,具有俄罗斯风格。曲风大气磅礴、庄严辉煌。第一主题素材为歌颂式,钢琴独奏所表现出的音色较为单一,但钢琴作为键盘乐器,持续的弹奏大跨度和弦,音头感很强,给人一种强大的敲击感。音色亮丽,但持续音的音响效果欠佳。而管弦乐队所演奏的这一主题由铜管组完成。拉威尔在此处的配器安排表现出了很强的逻辑性。音乐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就需要有逻辑地去安排音色、发展音色。铜管组音色辉煌明亮,音响效果较钢琴独奏的效果丰富饱满很多,且宽度很大。听觉面积很宽广,好似所有的音色在一瞬间扑面而来。相比之下,钢琴独奏就略显单薄(如图4)。第二主题素材是和弦的连奏,音乐语言与第一主题相比庄严许多。管弦乐队的弦乐组、木管组和铜管组都加入进来,所以音乐层次丰富饱满;且管弦乐队的持续音演奏效果连续且富有表现力。钢琴独奏虽不如管弦乐队的音色丰满,但其表现出的清脆、纯净的音色也是管弦乐队不可比拟的(如图5)。在电子音乐的版本中,富田勋利用了合成音色先将音乐的基调定好,将合成音色在声音空间中进行处理,听觉上达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效果。同时一改以前用钢琴独奏或者乐队齐奏的模式,编曲者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合唱来演绎这段主题。合唱加上很弱的女高音领唱,在合成器的音色中逐渐淡入,这样的改编手法使得这一主题更具灵魂。世界著名指挥家约翰·内尔森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乐器就是人的声音。这句话在这段音乐中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改编之后的音响效果既严肃庄重,却又更贴近听众的心灵深处,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加上混响、回声和变形的音色处理,人声显得更加缥缈、神圣。而后的第二主题,人声由领头音色逐渐融入pad音色,更大宽度和混响的人声合唱作为背景音充满了整个空间。而主导音色则由类似管风琴的合成音色代替。与钢琴和管弦乐队的不同在于,它带有一种镶了“金边”的听感,使得这段连奏的音乐更灿烂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丝古老的神圣感[4]。同时,无论在强奏与弱奏的时候,均保持每个频段的平均分布,带给听者更平衡、更饱满的听觉体验,这是传统音乐不能轻易做到的(如图6、图7)。
(三)电子音色的表现力
1.发声方式的改变由于发声方式不同,电子音乐的音色与传统音乐的音色有很大的区别。电子音色一部分可以通过振荡器、合成器等电子设备制造出的波形得到不同的音色,另一部分还可以通过采样的方式,由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而得到声音。发音方式的多样性给电子音乐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2.音响效果的表现力传统音乐的音响效果都建立在传统乐器的音色上,自乐器发展至今,几乎所有的发音方法都被发现并使用过了。然而在电子音乐中,千变万化的音色和音响效果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一些处理手段,如reverb、echo、EQ、delay等也都可以将原本的音色处理得与众不同。空间元素的变化也使得作品的音响效果更丰满、更真实,且变化莫测[5]。3.丰富的创作手段电子音乐创作的手段十分多样,除了传统的创作手段以外,利用传感器实时发声也是许多作品用到的方法。在2009年的上海电子音乐周上,秦毅老师的作品《遇·天从和——为人声、琵琶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1②就利用了传感器来实时输入数字信号并参与到交互式音乐中;或利用采样设备在传统乐器发生过程中,实时针对乐器音色做多种处理。如2017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ICMC上展出的作品《TOKYODistrict7》2③,这部作品为钢琴和实时电子音色而作,在演出过程中,钢琴演奏家在完成谱面演奏的同时,技术人员通过对实时采集的钢琴音色做预置处理,再通过扬声器传出,使得真实乐器与实时变化的电子音色同时被听到[6]。
三、结束语
电子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其在发音、音质、音域等各个部分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创作的语言,并且随着各类音乐软件和设备的出现,更多年轻音乐爱好者投身到电子音乐制作的学习中。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也初见雏形,市场对电子音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子音乐方面的人才也在不断地涌现,教育格局也在逐渐完善。如何挖掘并创造出符合优质审美的作品才是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
作者:蔡颖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