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科临床论文范文

儿科临床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科临床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科临床论文

临床实训儿科临床论文

1儿科临床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1.1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实训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探索校内与临床岗位对接、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儿科临床实训项目开发路径与模式,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很有意义。

1.2推进我校课程改革进程“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无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使学校课程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使学校课程设置更合理,更全面、更科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相匹配[2]。

1.3填补儿科临床实训教材的空缺、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针对目前实训教学脱离临床工作过程的实际,提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院校合作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实训项目的思路、方法及实施途径,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与融合。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临床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依托临床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对推进我院职业教育有着长远的意义。

1.4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1.5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实训校本教材开发可以缓解或解决我院儿科临床技能实训过程中学生多、教师少、实训室不够等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实训室按视频、网络教学进行相应实训项目的培训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技能实训”校本教材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可以而且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1.6推进和完善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儿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清楚地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辐射功能,研究其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点击查看全文

口服制剂儿科临床论文

1儿科常用药物的药学指导和服务

1.1常用口服药的指导

在儿童常用口服药品说明书中,虽然90%以上有儿童用药内容,但标明儿童剂量的比例不高于60.59%,标明不同年龄段及适应症剂量的只有27.12%。在儿科常用药物中,抗感染药物在标明剂量方面情况较好,呼吸系统药物和消化系统尚可,心血管药物只有28%标明了剂量[1]。药品说明书中缺乏有关儿童剂量的标明,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许多个体化研究表明,因种族、地区和年龄等差异,会带来治疗药物浓度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别,然而,关于儿童的个体化研究较少,这一点更加大了儿科临床药师指导用药的难度。因此,作为儿科临床药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学习相关书籍和文献,但也不可尽信参考书或文献,一定要学会综合分析,结合自己的药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儿童液体制剂的正确使用,儿童使用的液体制剂大部分为混悬液,一定要嘱咐患儿家长使用前混匀。口服制剂是儿童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制剂,但是患儿对口服制剂的依从性往往极差。一个合格的临床药师应该学会帮助患儿提高口服药的依从性。基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我们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同情心,对患儿家长的过度焦虑要予以理解和同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治疗方案,才能得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

1.2常用注射剂的指导

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因为病情需要或口服制剂依从性差改为使用注射剂,其中绝大多数为静脉滴注。而儿童静脉滴注最重要的是掌握补液的原则,作为临床药师必须完全掌握儿童的补液原则,儿童补液要综合考虑溶媒、渗透压和液体总量,从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需要熟记各种Na+、K+、Cl-等不同离子溶液的渗透压,计算其张力,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2与儿科特殊疾病相结合的药学监护

掌握这些常规药物的使用方法当然是不够的,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涉及的病种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更广。在我们医院就诊的患儿中,呼吸道、胃肠道疾病占大多数,其他病种也比较多,我们结合疾病特点进行药学监护。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点击查看全文

药师培养儿科临床论文

1细化专业,培养儿科专科临床药师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亚专科越分越细,专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用药物的相关信息,临床药师也不可能熟悉每一种药品。作为国内最大的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儿科医学基地,我院现有30个儿科专业,35个病房,1000张病床,承担着全国各类疾病的患儿,特别是疑难杂症患儿的诊疗任务,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300余万人次。因此,细化专业,培养更多的专科儿科临床药师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求。我国各大儿童医院诊疗范围为18岁以下特殊人群,不仅具备成人内外科几乎所有的亚专业,还包括成人所没有的新生儿专业。因此,我院儿科临床药师在完成儿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后,进一步“分科室、细化专业”轮转实践。每人选择3-4个专业科室,在指定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带教下,以参与临床实践为主,专业课程教育为辅,分别培训和实践3-6个月。期间要熟悉所在专科的主要病种的病生理指标及治疗原则;掌握该专科常用药品及与同类药比较的特点,特别是儿童用药相关信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然后根据临床需求及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专业,进入专科阶段实践。目前,我院已有专职及兼职临床药师的科室有: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科、感染科、肿瘤科、血液病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变态反应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等。

2通过寻找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培养儿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能力

2.1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静脉注射是儿童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增加,发生输液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我院1996~2010年门急诊输液比率接近30%,2006年-2009年临床药学组监测与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0.13%,其中80%以上与输液相关。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儿科治疗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抗菌药物在儿科的滥用已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给患儿带来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2010年以前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接近40%和70%,其中70%为输液用药,住院病人则更高。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输液及抗菌药物管控的措施,要求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全部环节。每周组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特别是输液处方进行初步点评。对于筛出的疑问处方及医嘱,联合感染、呼吸、ICU、感控、微生物等相关科室专家集中点评并反馈临床科室;临床药师还参与了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医嘱审核与点评工作。利用医院大查房、义诊、药物咨询等开展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输液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2012年以来我院门急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全部达标;输液比率逐年下降,控制在10%以下,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降至0.05%。

2.2促进医生规范用药行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1型糖尿病(T1DM)最常见的急性合并症,初次诊断就合并DKA的情况约占50%。若合并有严重感染,在纠正DKA时就会更加凶险。因此,临床习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在儿童T1DM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DKA合并感染时的抗感染用药是否规范尚无调查和评判。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及合并用药介入该专业疾病的用药治疗。首先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了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DKA合并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1DM患儿初诊时抗菌药物使用过于积极,缺乏病原学依据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而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普遍,且使用级别偏高,换药过于频繁,联合用药较多。据此,专业医师与临床药师讨论制定了新方案,即在DKA患儿急诊住院的当日,若缺乏用药指征,则采取观察和延迟使用的原则,24小时后复查原指标,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25%降为0;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例从73.6%降至3.4%;应用过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由49.1%降至2.1%。临床药师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医师经验用药的习惯,减少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临床医师认可的同时,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用药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因此提升。如今,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参与查房、审核医嘱、会诊、特殊病例用药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监测治疗药物毒性、承担出院带药教育,提供药学情报等,临床药师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点击查看全文

HIE血糖异常儿科临床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至2009年我院分娩的HIE患儿90例,男52例,女38例,入院日龄为30min—22h,平均4.6h.依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HIE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度其中轻度脑病42例,中度30例,重度18例;分娩方式:31例阴道分娩,59例剖宫产。胎龄35~45周,出生体重2040~4400g有宫内窘迫史70例,均排除母亲糖尿病史。

1.2检测方法:

90例HIE患儿入院后即测血糖。采用美国生产的MEDISENSE微量血糖仪,取足跟血,此后每6~8h一次,严重高血糖2~4h直至血糖维持正常。血糖<2.12mmol/L为低血糖,血糖>7.10mmol/L为高血糖。血糖正常值为3.5—6.0mmol/L。

2结果

2.1血糖异常与HIE严重程度关系

点击查看全文

抗生素应用儿科临床论文

1.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

目前,在儿科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如:

(1)在疾病的治疗中,给药前没有对疾病进行实验室的检查,确认是非感染性的还是感染性疾病就给出药方;或者不根据感染细菌的类型来选择抗生素;还有不经过合理的诊断结合实际的病情就给予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2)很多医师临床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药效药学方面的知识存在欠缺,因此,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没有按照疾病的病原菌选择相对应的抗生素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在临床中,病毒性感染并没有抗生素使用指征,但是目前却常被应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治疗过程中。

2.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确定引发疾病或感染的病原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适应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在确定患者为细菌性感染的情况下,首先要查明感染病原体,然后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来选取用来对抗感染原的抗生素,在具体用药时,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效结合人体药动学以及患者实际的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综合的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3.加强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