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因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咸阳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病例3975例,其中共有187例发生医院感染,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1~8岁,平均3岁;住院天数5~28d,平均8d。

1.2统计学处理:对我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及医护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回顾性调查咸阳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儿科住院治疗的3975例患儿的病历资料,主要分析指标包含:患儿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感染季节、感染部位、侵袭性操作、临床用药等,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内。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统计分析患儿医院感染的特征信息,寻找诱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统计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相关因素统计:通过对本院患儿医院感染统计发现,并发院内感染的为187例,感染率为4.7%;患儿的年龄、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短等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患者感染发生部位统计:本次研究发现患儿的感染部位主要是集中在消化道92例(占49.2%)与呼吸道64例(34.2%),其次为口腔22例(11.8%),皮肤软组织5例(2.7%),其他4例(2.2%)。感染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儿感染时间统计: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于3-5月和9-11月,分别占38.5%(72例)和34.7%(65例),其次为6-8月占17.1%(32例),12-2月占9.6%(18例)。感染的发生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患者感染与临床用药的关系:187例中使用抗生素153例,占81.8%,其中应用1种的患儿14例,占7.48%,应用2种的118例,占63.1%,应用3种的21例,占11.2%。医院感染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有关,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种数越多,感染率越高。

3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4.7%,与同期有关研究情况基本接近[2],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受到人们重视,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增强,从而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但由于患儿自身免疫力较差,儿科仍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仍需要增强院内感染的防护意识和加大临床监控力度。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小的患儿医院感染的概率越高。3岁以下是儿科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刚开始发育,还不成熟,年龄较小还不具备自理能力,所以这类患儿更需要医务人员精心的呵护[3]。主治医生在治疗感染的过程中,为了尽快控制感染,经常使用几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这种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做法容易产生大量耐药菌,耐药菌容易引起二重感染[4]。陪护管理不善也是诱发感染的原因之一。儿科住院病房有人员多且流动性大的显著特点,这容易加重室内空气污染,还会使得室内飞沫间的传播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引起患儿的交叉感染。部分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不开窗通风,担心孩子受凉,导致病房空气长时间不流通,空气病原微生物增多,空气污染加重,往往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与病房内各种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就越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就越高,进而又增加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康复。从感染季节来看,春秋两季发生例数稍多,与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一致。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昼夜温差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另一方面还与新型流感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出现有关,儿童抗病能力低,此季节易发生感染[5,6]。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主,原因可能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对食物的耐受力差,此外医护人员在日常检查护理工作中不重视洗手,消毒不严格,也会造成污染物在患儿间传播。本研究认为,控制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①加强儿科病区的管理。一方面,降低病房床位密度,改善病区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控制探视、陪护人员数量,减少室内人员的过多流动,避免污染病房室内空气或将病原体带入病房。②加强对3岁以下(尤其是1~2岁以内)易感儿的保护,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患儿与家长之间普及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和一些住院期间的卫生知识,如:病房之间不互相走动,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纠正患儿的不良卫生习惯,要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患儿之间不食用对方食品等。③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区清洁工作,每天定时湿式打扫,及时仔细地对病房进行全方位的消毒。病房温度控制在24~26℃。加强空气对流,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30min,通风后用紫外线照射1h,每日2次,以减少空气中的漂浮飞沫量和细菌量,传染患儿出院后严格执行终末消毒[7]。④注重对诊疗操作中细节的管理,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控制外源性感染。儿科医护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儿科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中要坚持无菌技术原则,护理患儿前后严格洗手,洗手过程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范》的六步洗手法,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对医疗用品的消毒管理,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专用拖把要标记清楚,使用后及时分开清洗并消毒。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登记制度,病区中产生的垃圾分开存放,医疗垃圾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每天由废物收集人员统一收集,生活垃圾筐由保洁人员及时倒,每天更换。加强医院感染工作的监测,防止感染的蔓延发生。⑤患儿分室安置,避免间接传播。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相互隔离,避免间接传播。不同病种小儿尽量分室收治,同一病种急性期与恢复期尽量分开,避免与其他患儿的交叉感染。⑥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减少因抗生素药应用不当引发的医院感染。在治疗过程中,适当的抗菌药物对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应用不当,易使体内菌群生态紊乱,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则会加重医院感染的危害[8]。综上所述,医院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感染管理体系,对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强化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才能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焦凤兰.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因素探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3]李霖,唐莹.综合性医院儿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分析[J].检验学与临床,2010,7(10):25-28.

[4]王煜,董丽,王周.降低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云南医药,2012,33(5):466.

作者:郭颖妮 王净非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