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的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记录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儿童临床给药护理制度。方法:对3所医院116名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卷结果收回,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16名儿科护理人员中,有36名曾有给药护理缺陷的经历。结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高,要加强对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的重视。

关键词: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环境的完善,人们对临床医疗服务及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结合医院内各科室中长期存在护理缺乏、患者满意度偏低的特点,不断探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临床护理的一项研究课题[1]。院内常见的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护理缺陷是因为护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因护理技术问题不到位而做出了错误的操作,或者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够专注,从而对病患间接或者直接的造成了影响,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儿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临床给药。而且儿科给药的对象是一些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发病急的特殊群体。与成年人相比,儿科临床给药的难度更大。而幼儿又是父母的心窝肉,在出现护理缺陷后,幼儿的家属会产生强烈不满。所以儿科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更容易引发护理缺陷的发生[2]。故笔者对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给药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笔者随机从选取杭州市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共116名。其人员中男21例,女95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6±5.1)岁;护理工作年限0.8~4年不等,平均年限(2.1±0.7)年。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在询问了相关护理专家的基础上,查询打来那个文献资料,再结合目前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给药差错的有关问题,才设计出来的。主要针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这一个时间段,本次调查发卷116份,收回116份,收回率100%。在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

这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问题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对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的重视。

3讨论

3.1产生给药护理缺陷相关因素

3.1.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根据收回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护理人员的护理年龄与职称的不同,他们所发生的给药缺陷情况也不同。由此可得出护理人员的医护年龄和工作经验与给药缺陷的发生率有关笔者认为:主要与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他们的工作经验少,以及业务知识水平较低,应变能力不强有关。对一些药物的使用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熟练度不够,对于药物医嘱上出现的错误不能够及时的发现,或者发现了,不能做到正确的纠正。从调查结果中还可以得知,临床给药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还有儿科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且心理压力大。所以在医护治疗工作时,为了尽快的完成任务而没有严格执行核对检查的制度。会导致医嘱处理不正确,很可能导致用药错误[3]。

3.1.2管理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在临床给药中口服药的给药护理缺陷问题比较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者是执行管理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给药流程不规范,交接班制度不能完全落实,没有专门负责监督的医护人员,使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够得到相应的落实。还有药品的管理制度不严,药品任意摆放,药瓶上没有明确的标示或者字迹模糊的标示没及时更换,甚至还有同种药品不同剂量混装的现象发生。当然还与院方提供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人力资源配置、分工协调等因素有关。在调查3所医院中,儿科病人多,幼儿的哭闹声音大,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家属的医疗要求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差,极容易影响到医护人员的情绪,增加其心理压力,更容易导致医护缺陷问题的产生。而幼儿看病的高峰期是在中午、晚上、节假日,但在这些时候医院的护理人员往往人手不足,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忙中易出错,更容易导致医护缺陷问题的产生[4]。

3.2护理对策

3.2.1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

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发病急的特殊群体,所以在医护治疗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同时幼儿的发病风险以及免疫力不足,更要引起院方重视。笔者认为医院的科室要组建给药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从而完善安全用药规章制度并落实监控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儿科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多开专题讲座。要求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提高,使其到达自觉约束自己的护理行为[5]。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在儿科护理人员经过了2~3年的专业培训后,我们不能使其直接上任,要加强在院的临床学习,在其到达要求后,再上岗,以此提高护理人员上岗的质量。所以,对于年轻但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将安全用药培训作为儿科护理人员上岗前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儿科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儿科常用药、急救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要求能熟练掌握,并定期组织考核。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不断问世的新药,且药品名繁多,所以要要求医护人员多关注医学方面的新闻,以及及时地收集说明书,并将药进行系统的分类,形成知识网络。由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减少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的发生,以及加强医护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3.2.3加强医嘱查对制度的落实

要加强医嘱查对制度的落实,要做到认真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护理风险。因为护理人员是临床用药的直接执行者,而幼儿有没有明辨是非和交流的能力,所以医护人员每一个细节的不重视、思想不集中,还有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导致给药护理差错、事故。给幼儿及其家属带来伤害。由此,每一个儿科的护理人员,在临床的给药过程中都要切实落实查对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规范给药制度及工作流程。

(1)认真做好口服药给药前后的核对。由于幼儿的免疫能力差,所以用药剂量少。有时甚至药物的大小、形状都难以分辨,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差别,如看不出,则应找制药人员进行询问和核对、辩论。发药时要对幼儿家属进行口头的用药说明,并且在还要仔细巡查一边,观察、确认幼儿的服药状况。交接班时,交班护士和接班护士要做好相应的交接记录,并要对幼儿查对号、姓名,作为辨认的依据,确认患儿的信息。

(2)加强输液流程的细节管理。输液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出现差漏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所以从摆液、查液、配液到输液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输液时护理人员要对幼儿病患进行逐一的核对,确保不会出现纰漏。在更换输入液的时候,要严密观察两组药液间的反应情况,只有当幼儿病患无异常情况时,方可离开[6]。

3.2.4强化管理

院方加强管理制度,让定下来的制度得以落实。加强医嘱查对管理的力度,发挥护士长的督查管理职能,每个科室成立风险安全小组,加强环节管理,阻断护理缺陷发生的环节,保证给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要合理的安排人力资源管理,儿科护理是一项精神和身体负担特别大的工作,所以要减少疲劳工作;还要注意新老搭配,这样能缓解人力紧张,又能减少年轻护理人员的身心压力。

总之,要加强每一名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每一个环节上都要重视,从而确保医疗质量。让幼儿病患及其家属得以放心。综上所述,儿童属于当今社会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其身体机能、各器官发育等均还未完善,故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手段应更加严谨。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其护理质量,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行芝,李红艳,潘慧.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6(7):50-52.

[2]王淑峰,郭丽萍.门诊小儿静脉输注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1,9(6):1655-1666.

[3]高祖梅,陈兰,李宏,等.一季一主题情景演示在护理缺陷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3):3-5.

[4]万正兰,林鲜奇.临床药师协助儿科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79-181.

[5]徐先华.儿科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402-403.

[6]卢春梅.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6):118-119.

作者:包晓青 周慧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