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科临床带教Seminar教学法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科临床带教Seminar教学法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科临床带教Seminar教学法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Seminar教学方法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将100名护理本科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开展Seminar教学法,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程序考核成绩和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实践行为方面,观察组在运用专业知识、自我导向的学习行为、应用护理程序3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护生对Seminar教学法有很高的热情,其中有88%~96%的护生认为Seminar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和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等。[结论]Seminar教学法能提高儿科临床带教质量,改善护生的临床实践行为。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儿科;临床带教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入护理工作岗位的桥梁,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及创新型的护理人才是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的共同目标。Seminar在中国取其谐音称为习明纳,意译为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1]。自2012年6月起,我院儿科采用传统带教结合Seminar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进行临床带教,探讨此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期推动临床带教模式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儿科实习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全日制本科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入科先后顺序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①护生每周写实习笔记或心得1篇;②以教科书为依据,参与科室业务学习;③进行临床基础操作,首先由带教老师边操作边给护生讲解,然后护生模拟操作,操作熟练后方可进行临床护理操作。观察组在传统带教方式的基础上结合Seminar教学方法进行带教。①分组并确定主题:护生分成2个小组,带教老师精心编制Seminar教学病例,于课前1周将经典病例、拟定讨论的主题、相关材料、恰当的网络资源发给护生,Seminar教学定于每周举行1次;②护生自学:护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开展小组内部讨论并准备多媒体进行讨论和分析;③带教老师大概介绍本课的教学病例;④每次随机指定1名护生为主讲人,主讲护生利用多媒体就本次讨论病例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⑤针对此次课题,要求每位实习护生都要参与讨论和交流,可以质疑、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护生对问题的认识会不同程度的加深,其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会得到激发;⑥带教老师对本次课进行全面总结,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重点、难点作简要概述。

1.2.2评价方法

1.2.2.1成绩考核

考核内容分2部分,即护理程序和理论知识,其中护理程序的考核由护生随机抽取病例进行问诊、体格检查、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并进行评价,总成绩为护理程序和理论知识得分均分。

1.2.2.2问卷调查

①护理本科生实践过程行为评价表:采用邓仁丽[2]修订的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领域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8项三级指标。认知领域包含运用理论知识(3项)、应用护理程序(6项);情感领域包含专业角色和角色发展(5项)、自我导向的学习行为(4项)、明确病人的权利和义务(3项);操作技能领域包含临床技能(7项)、沟通交流(4项)。计分方式为Likerts5级评分方式,1分~5分分别表示“从不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常常如此”“总是如此”。量表得分采取条目均分,得分越高说明临床实践行为越好[2]。邓仁丽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为0.93、折半信度为0.81,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②实习护生对教学方式的主观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价表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综合能力等10项内容。

1.2.2.3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产生偏倚,成绩考核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共同采用盲法评分,即评分老师不知护生的分组情况,且两组带教老师均不参与评分。为了避免带教老师带教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前统一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带教老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带教经验及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1.2.2.4资料收集

采用不记名形式,于实习结束时统一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由护士长统一整理护生考核成绩及护生对此教学法的评价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描述统计方法描述一般情况、成绩得分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

学员的知识水平是其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基础[3]。刚刚走出校园大门的护生在临床经验、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在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仍需采用传统教学法。但在传统教学中护生惯于倾听和记忆,而疏于思考和质疑,所学的知识在实际运用时往往缺乏灵活性[4]。Seminar教学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培养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思考和不断查阅相关资料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程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实习的护生准备Seminar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与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查阅文献资料,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而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面对老师及同学的提问及质疑,提高了推理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观察组得分虽高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大多为识记内容,通过传统的学习都可以掌握,而两组护生在学历、学年、所接受的护理课程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两组护生实践过程行为能力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实践过程行为在运用专业知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实习是护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的过程。Seminar教学是根据临床工作中的具体情况,由带教老师精心编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引导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分工协作,思考问题并查阅资料,从而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观察组运用自我导向的学习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对照组强,在Seminar教学过程护生课前要收集资料,使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真相的探求欲望亦提高,能主动寻求学科发展信息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观察组应用护理程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观察组护生在评价护理效果、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目标、修订护理计划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传统的教学更重视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等技能的培养,而护理程序需要结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Seminar教学过程是强化护生的主导地位,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生将在校时所学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知识融会贯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3观察组护生对Seminar教学方法的评价

88%~92%的护生认为,Seminar教学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促进自主学习;86%的护生认为,Semi-nar教学更能促进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96%的护生认为Seminar教学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启发思维、扩大知识面,96%的护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临床,94%的护生希望更多科室能运用Seminar带教方法。可见,护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了大多数护生的欢迎和接受。但目前Seminar教学方式仍面临一些问题,本研究中仍有少数护生认为Seminar教学方法会增加学习压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Sem-inar教学法一定要视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结合带教老师和护生的综合能力量力而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Seminar教学,并灵活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使护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带教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4结论

Seminar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言,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虽然运用到护生的临床带教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护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时间有限,部分护生学习自学能力差,资料准备不充分、带教老师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等带教能力等,但如何科学借鉴,克服存在的各种困难,仍需继续实践总结,改良带教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2010,1(32):32-36.

[2]邓仁丽.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实习行为的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23-27.

[3]莫选荣,赵传昌.案例教学模式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75-1577.

[4]柯永红,CoraMunoz.美国护理教育中的Seminar教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72-673.

作者:吴丹 刘金娥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