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儿科临床师承教育创新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儿科临床师承教育创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师承教育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创新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自扁鹊以来历代中医名家,无不以师授徒承的方式形成了各种中医学术流派。但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渗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学院教育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师承教育至今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东直门医院儿科在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探索创新与改革师承教育模式,以期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1师承教育的缺陷

师承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优点共存的缺陷有下述3个方面。(1)限于门户之见,限制了中医药学术发展。师承教育强调学术特征个性化,容易自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而这些学术流派通过师承教育传承,逐渐形成自家门户。受此影响,师承教育易表现为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而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难免有失保守性和狭隘性,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1]。“师带徒”教育模式注重强化经验的继承,受到老师个人学识和经验的束缚,各承家技,知识面较窄[2]。因此其弟子临床诊治多病种、应对疑难重症的能力不足,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2)学生表现为科研能力较差。由于师承教育注重继承,在培养方式方面以记忆和模仿老师经验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思维模式难以树立,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科研能力下降。有调查发现,临床科研是这类中医师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与其他指标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3]。(3)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师承教育注重学习老中医经验,而老中医的知识结构老化,导致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减少,知识更新滞后,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相关调查发现,师带徒中医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项指标上的得分不高[3]。这种现象也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2师承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师承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和缺陷,表现出其在中医教育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为我们提出了改革中医教育“师带徒”模式的必要性。

2.1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利影响,决定了师承教育模式必须改革。作为中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师承教育是不能取消和被替代的。要维持师承教育的存在和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医教育事业发挥作用,就必须减少其对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改革减少缺陷,发挥优势。

2.2对师承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一种教育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只要认识到问题所在,就有必要进行解决。如果对于师承教育模式的缺陷视而不见,不积极采取措施,无疑是加速师承教育模式的萎缩和消亡。师承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对于自身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3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几千年来,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模式,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3.1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1)中医药学的知识特点,决定了其师承教育的必要性。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即便是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也因其学术流派众多,学术特征个性化表现非常明显。对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需要个性化和体验式教学辅导,才能够很好地掌握。基于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师带徒”教学模式得以传承。近年来,有学者把中医药学归类为默会知识或者缄默知识[4]。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其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就是“师傅带徒弟”模式[5]。(2)师承教育是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的学术流派多样化,而临床经验具有个性化特征,很多著名老中医以其特异性的学术造诣获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并不适合于学院教育的科班普及化传播,而更宜通过师授徒承的模式,通过师傅与徒弟长期共同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进行传承。

3.2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相辅相成

虽然师承教育的地位在中医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但仅有师承教育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来说是不全面的,必须借助学院教育才可以系统全面地推广中医药学知识,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1)学院教育有规模化和规范化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基础手段。院校教育根据“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造就了一大批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专门人才[6]。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高等院校共有46所,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达55.3万人[7]。实践证明院校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方式。

(2)师承教育有重临床和疗效的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必要补充措施。院校教育是现代科班教育方式之一,与中医药学传统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和缄默知识特征相匹配存在一定的难度,存在教学与临床相脱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在课程设置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不够等问题[8-9]。目前中医院校教育设计上为避免这些又出现反方面的问题,如为实现“早临床、多临床”而压缩院校教育学时,把本来是院校教育优势的地方也变成了劣势,导致中医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师承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合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院校教育中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的缺陷,强化临床实践经验的传承,注重临床疗效的获取。因此,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与院校教育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4以儿科临床教学为模型,探索师承教育的创新模式

师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中医药领域。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其改革方案和措施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针对师承教育的缺陷,探索其改革模式,寻找合适的措施。

4.1以发展学术思想为指引

“师带徒”临床教学在继承方面优势发挥充足,但很少有导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容易形成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东直门医院儿科在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制度性的措施,来保障师承教育的良性发展,制订了“师带徒”临床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以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为宗旨,指导儿科“师带徒”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以发展学术思想为宗旨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首先是从“导师”做起的,只有导师放开学术观点的束缚,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形成以发展学术思想为特点的学术风气。东直门医院儿科几代专家的传承过程,验证了这种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正确性。刘弼臣教授所创立的“少阳学说”和“从肺论治”学术思想,是在老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而独创的儿科学术理论。其师孙瑾臣虽为当地名医,却不固步自封,尤其反对把弟子禁锢在自己的门派之内。刘弼臣教授师承中医儿科“臣字门学派”,以“医者意也”理论为基础,深刻突出“意”治,又继承了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尽管数百年来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存在着“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的争论,刘弼臣教授却不固守旧规,从明代万密斋的观点和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的“盖少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的观点受到启发,根据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的诸多特点,倡导用“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和“稚阴稚阳”的观点。并根据北方气候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成为中医儿科“调肺派”的创始人[9]。以徐荣谦教授为代表的诸多弟子在汲取刘弼臣教授学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并应用于小儿多种疑难杂病,取得明显疗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肺学派”。徐荣谦教授并没有在前辈的理论上停滞不前,而是秉承“学术创新”的宗旨,在东直门医院儿科近40年的儿科医、教、研工作中,根据疾病谱发展变化状况,提出“从胆论治”的理论体系,将其应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夜惊症等疑难杂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4.2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师承教育注重学派与门户,讲究经验传承,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东直门医院儿科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在这些方面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徐荣谦教授在临床经验传授方面,改变通常以逻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运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同时,还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通过对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的综合评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精神;采用协同参与教学模式,如举办教学沙龙活动,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学术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0]。

4.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随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师带徒”中医教学的知识结构通常沿袭老师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容易老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与掌握比较滞后甚至缺乏,这也是师承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知识的快速传播促进了中医药学知识与现代知识的融合。因此,师承教育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将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引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中医师能够胜任当今的医疗实践。首先,师承教育应注重与现代知识融合与贯通。网络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医生与病人沟通过程当中,需涉及很多的西医学知识,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新技术,特别是在医院病房管理过程当中,掌握基本的西医学知识已成为必要。由于西医学知识需要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因此,改变“师带徒”教育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必须以院校教育为补充,以改善师承教育知识结构老化与欠缺的问题。其次,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东直门医院在徐荣谦教授的带领下,借助信息技术创建立体、开放的教材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率。组织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声像、动画编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象、生动而直观地展现疾病的发展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老中医经验继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而中医教育只靠师承教育已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针对师承教育的特点和缺陷,有必要探索其改革模式,并基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理念,从现代临床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求合适的措施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

[2]徐荣谦.培养高层次中医儿科人才[J].中医教育,2003,22(5):38

[3]李勇.师带徒中医师临床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调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3):93

[4]夏登杰.从缄默知识角度谈中医教育改革[J].中医教育,2008,27(5):13

[5]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22

[6]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9

[7]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11行政卷(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53-666

[8]匡海学.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N].健康报,2011-11-09(5)

[9]石孟琼,卢训丛.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

173[10]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3(3):17

作者:王瑞萍1 冯海音1 唐坤泉2 滕占庆1 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七年制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