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讨

摘要: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要结合小学、幼儿园“语文”类课程的特点来开展,要结合网络时代新的教学要求来开展,要通过对课程内容学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变革和考评机制的科学化,来强化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型技能,进而更好地提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童文学;应用型;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应对经济的转型和结构性调整已成为近些年的一大热点话题。经济转型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国家政策、要求的推动下,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幼儿园教学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在整个相关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新媒体中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普及化、大众化,传统的以书本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和社会需求。新媒体时代的90后大学生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长要求小教、幼教教师具备更高的应用能力素养。因此,目前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显得非常迫切。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Wireless-Fidelity(WI-FI)向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新媒体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高效、有趣的途径。立足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育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政策背景,结合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特征,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比例

儿童文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创编和表演。这三部分内容在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的学时比例如何划分,应依据其在低幼教育②中的重要性而定。但是,由于从教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不足,又无实地观摩、体会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丰富经历,因此,现行的大多高职高专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其实是按本科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的。这样的学时分配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高专学生将来所需的能力素养并不一致。高职高专学生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上,其实应该重视阅读欣赏、创编汇演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对所在地10所小学和幼儿园的抽样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小学开设的“语文”课程中涉及的都是作品的阅读欣赏和创作表演,而幼儿园的“语文”课也多以“表演”的形式来开展。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调整教学计划中各部分内容所需学时开始,应弱化对理论部分的讲解,这一部分学时大致占到总学时的20%即可。要加大对课程中“创作与表演”板块的重视,把“创作与表演”部分的学时调整到40%左右,“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时也应占到40%左右,彻底改变原来“轻实践”的教学状况。

二、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如前所述,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应依据小学和幼儿园“语文”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来开展。低幼儿童的思维特征和素养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实践表演能力,而非扎实的理论素养。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何开展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更好地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使其成为满足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点。笔者长期承担所属高专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对这门课程的开展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攻克上述“难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展开课堂教学:

(一)示范引导,创设氛围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喜欢只“说”不“做”,他们习惯于口若悬河地讲解“如何去做”,但学生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板。笔者认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要以“示范”为切入点,要带动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情境之中学习。如在“儿歌”的唱读过程中,怎么去把握节奏?怎么唱出稚嫩、欢快的语气?怎样才能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用歌词表达出来?任课教师若能做出示范,这堂课就会成功得多。当然,有些任课教师的自身条件(比如音色、形体)不够好,不便做出示范,不过没有关系,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案例资源,借助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示范的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学,教师借助“案例资源”讲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表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种种要素,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不知不觉动起来,在浓郁的氛围中掌握要领。

(二)放手观察,对比学习

古语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儿童文学课程所要求的实践能力素养更多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实践才能获得。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表演中、对比学习中发现不足、提升素养。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这种实践锻炼更易操作。笔者在讲授儿童文学课程时,一般要分配三分之二的学时让学生作对比参考。如在练习讲童话作品时,学生首先要在课下利用网络收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演作品,然后再利用网络资源配以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背景,最后结合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特点的理解,把表演呈现给大家。整个过程中,笔者只做旁观者,课堂的小结部分让全班学生来一起点评,分享每位同学的得失,比如童话中人物的特征有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讲述童话时的语速有没有做到随故事情节而相应变化?讲述童话时的手势配合如何等。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会发现许多值得自己积累的要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相关能力素养。

(三)形式多样,鼓励创新

前文已述,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氛围,一种小学、幼儿园的特有氛围,高职高专的学生置身其中要能感受到儿童的自由、纯真和快乐,这样学生才能“打开成人的心扉,摘下成人的面具”,忘记年龄,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氛围中。这就需要我们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做相应的调整,我们的课堂形式不一定是往常的“老师讲台站,学生下面坐”,我们可以把桌椅挪到周边,学生围绕着老师来开展教学。我们也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表演形式上,可以鼓励大家通过创新把一种题材用多种体裁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表演“讲卫生”这一类儿童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融汇儿歌、儿童戏剧和图画书等体裁形式,集各体裁之优势共创“一台戏”。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使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笔者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方式变革尝试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实践率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评机制

(一)减少期末卷面成绩比重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性地看重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中的分量,这种考评机制对知识性强的科目有意义,但对应用性强的科目却没有客观考评学习效果的价值。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幼儿园儿歌教学、幼儿诗诵读、儿童戏剧表演等教学活动,考评其儿童文学课程学习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实践表演能力而不是该课程知识层面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儿童文学课程综合成绩的评定应减少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至综合成绩的30%,其余70%的成绩应由期末实践表演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具体比重为:期末实践表演成绩可占到综合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到综合成绩的50%。

(二)奖惩促进平时实践表演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普遍怯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为了促使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学习儿童文学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笔者制定了“课堂奖惩细则”。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堂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勇于“表演自己”的学生可为其平时成绩“加分”,怯于“表演自己”的则罚其“增加一次表演”,准备充分、形式有效、效果鲜明的表演可额外加分。在这样的奖惩规则下,大多数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得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的这种实践表演能力更易被提升,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借鉴,有更多的辅助设备可以运用。总之,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要结合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中“语文”类课程的需求来展开,要通过对课程学时比例的调整、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课程考评标准的改变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低幼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提升低幼教育中“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更好地提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释:

①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概念,广义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狭义的新媒体是指数字化新媒体。本文中的新媒体概念主要是指广义的新媒体。

②本文所谈的“低幼教育”指幼儿学前教育和儿童小学低年级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一、二、三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5]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5(12).

作者:高世江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