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摘要:文章以甘肃省儿童文学作家张琳为例,其作品中诸多的创作都以追寻本真和语言的优美独特最为突出,充满了故事共情感和语言美感。其美学意义的叙述风格和生动有趣代入感强的感情共鸣,都体现出其作品中对儿童文学本真写作和儿童精神成长的研究。

关键词:张琳;儿童文学;精神成长;语言美学

一、张琳儿童文学的创作概述

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是要在作品中呈现一个能够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孩童时期这个初步独立阅读成形最重要的年龄段,影响和培养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作者的作品多以长篇幻想小说为主,《飞向石头小镇》《第99颗露珠》《腰刀的歌》《拇指橘子林》《谁的翅膀在飞》等,以关注儿童精神成长和情感共鸣感为故事主线,或以现实为基础,或以童话为形式,意在挖掘儿童内心的诉求,用追寻“真善美”的故事主体达到影响和培养儿童精神成长的目的。作者近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长篇幻想童话和小说为主,其中多以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为主要载体,写作特点也是以优美空灵的语言特色和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为主,并以多维度的视角去体会和挖掘儿童内心深处的所想和诉求。

二、张琳儿童文学的特色

(一)坚持本真及情感延伸的创作特色

作者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追寻情感共鸣,更有一种坚持本真的书写。不管是在儿童的世界,或者以成人的视角去体会儿童世界的感受,作者都在故事架构及叙述视角各个方面展现坚持本真这一特色,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有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描写,都是一种坚持最本真的写作。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延伸在《腰刀的歌》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讲述了保安族少年马小龙的成长故事,从马小龙对保安腰刀的制作感兴趣开始,通过长辈的帮助,同伴的协作,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把腰刀,而通过腰刀制作过程中延伸出的曲折故事,来讲述马小龙是如何获得了成长,也找到了自己要追寻的梦想。全文不仅在讲述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更是通过腰刀这一物的情感延伸、延展,讲述了马小龙与腰刀这一并没有生命的物之间因故事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情感羁绊,腰刀变成了一个并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它联系起的是马小龙与老师之间的情谊,和家人彼此守护的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友情,这所有的美好的感情都在腰刀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腰刀这一物将故事娓娓道来。马小龙起初学习制作腰刀的原因是想要攒够旅费去看一次大海,为了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和奋斗,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小读者的价值观。而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他学习到的不仅是传统工艺者制作腰刀的手艺,更是理解了一种匠心精神,一种对生命和生活中任何事物保有本真的敬畏和珍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细腻地掌握了情感延伸和坚持本真创作的正面导向性.在《腰刀的歌》故事的结尾,主人公马小龙依然没有看到他梦想中的大海,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并为此而努力着。“马小龙沉默着,看着月光斜斜地照进棚子里,火炉熄了,空气锤纹丝不动,一根根的铁坯泛着幽暗的光泽。总能去呢!等我自己攒够钱,我们再一起去看大海。他说。”[1]这段话是该故事的结尾部分,已经学会制作腰刀的马小龙掌握了赖以生存的技能,也以此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对于月光和火炉熄灭的气氛描述,是结果性的,马小龙没能实现梦想看到大海。但是一根根的铁坯泛着幽暗的光泽,这里对于光泽一词的定义,以及他对自己的鼓励,都预示着这一切都是未来可能会实现的,只要他足够努力。腰刀并不会唱歌,但是它很妙,它将主人公马小龙的生活和梦想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情感延伸的作用,仿佛是能够唱出梦想的歌曲。少年对于梦想的追求并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也是作者在她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正面导向。从情感的细腻描述到转折为故事主旨的延伸,这一点作者在《腰刀的歌》这部作品中做到了,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宣扬正能量、坚持本真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非说教式的语言美学

儿童文学作品并非只是针对儿童写作,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对成人读者来说,也具有可阅读的价值。作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美学是最大特色,这种语言美学,不止是给读者在情节架构及故事叙述中表现出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人物关系的联系、情节发展的延展以及最终故事主旨的落脚点,都无一不体现着作者针对儿童读者这一群体非说教式的细腻温润的语言美学。《拇指橘子林》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主张家庭民主的故事,情感也并无大的起伏冲突,却用温柔细腻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美好品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和描述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充满了温柔之美,更富有浪漫色彩。其非说教式的语言美学是贯穿全文的重中之重,在潜移默化中将要传递给孩子的正能量的价值观移入,不刻板、不强迫,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文学的审美性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学的审美性,从作品基调的定调,到语言美学再到营运情节氛围,都做到了保持的文学的审美性。“天空湛蓝,丝丝缕缕的白云在空中轻轻飘动,海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小岛上,一些海鸥起起落落,它们鸣叫的声音回荡在天际,一派祥和景象。”[3]这是小说《谁的翅膀在飞》中的一段描写。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既要书写儿童能够顺利阅读又易理解的文字,又要体现文学的审美性,完成作者对美学也同样在儿童文学中一样重要的目标。即使是儿童文学,也需要有文学的审美性,这种充满情怀的写作,与作者的心性以及丰富的阅读积累和对世界细微入至的观察与体会都有关。此段文字示例,从对天空颜色的描述,到海鸥的声音和起落细致入微的观察,面对美景时多层次的丰富感受,带给小读者内心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甚至闭上眼睛,都可以听得到海鸥的叫声。而作者多部作品中均呈现出这种表达与熏陶,具有语言美的力量延伸至思想的审美,让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文学的审美性。

(四)关注精神成长从而达到教育意义

在作者的创作中,关注精神成长一直是首要目的。儿童的世界并非是只见美好的“皇帝的新衣”,他们也终将长大成人走进成人世界,如何更好的为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好一个度去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让他们在阅读中也能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追寻自己应该坚持的“真善美”。作者的作品中有矛盾、有苦难,甚至是有冲突的。“妈妈站在沙发边上看着这孩子,冬日的阳光照进来,洒在她的身上。这个小身体已经长大了,显出一些少女的体态来。可是她却这样烦恼不堪,让做妈妈的感到莫名其妙和一筹莫展。”[2]这段对于母亲内心感受到描述,来自《第99颗露珠》。女儿格格的青春期来临,面对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对自己未来未知的迷茫和身心的改变,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秘密。来自原生家庭的关系和情感矛盾及发展,没有去批判和教育,而是试着理解和体会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矛盾,对于这一点,作者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涉及。作者的叙述,用理解和正视这个“问题”的方式,或者说孩子与家长产生了距离与矛盾,在逐渐的相互理解和关系改善中,去追寻孩子内心的诉求和渴望,并感同身受,给予真正他们所需要的共鸣与改变。作品中的“母亲”,不是母女间常见的关系,而是以一种“好朋友”或者以理解者的姿态出现,去真正挖掘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不是仅仅拘泥于文字有趣、故事内容精彩,而是以创作有思想、有文学性作品的同时,兼顾儿童情感需要的诉求,建立与父母、与朋友,甚至是与自然和物品的情感连接,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坚强、独立,从多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生活,在“爱”和“理解”中,学会成长,最终达到引导儿童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现。又如在《飞向石头小镇》这部作品中,作者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紧密关系用家庭连接在一起,讲述了小女孩一次次用魔法飞往石头小镇,从而逃避父母离异所带来的痛苦,却在小镇中经历了很多事情,在一次次去解决那些难题之后最终学会成长的故事,现实寓意浓厚且真实。而这些苦难、冲突,终将伴随主人公的成长一起被吸收、化解。精神成长是和孩子的身体成长一样重要的事情。能够积极去面对成长,在独立和童真这两者看似背道而驰却并不矛盾的关注点上,体现了作者研究儿童内心诉求的真实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作者的创作视角有自己的位置,作为书写者,她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和姿态,用第三人称的身份和语气来进行叙述,这也恰恰是她作品的特色所在。作者用成人与儿童两种视角去糅合、去感受、去书写,同时保持了儿童美好且单纯的内心世界,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贴近和感受儿童所想所需,并用女性作家独特的温柔视角,将语言美学与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两者很好地融合并贯穿所有作品,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琳.谁的翅膀在飞[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3]张琳.第99颗露珠[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7.

作者:曹雪纯 单位: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