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

摘要:译者在翻译外国优秀儿童文学时,通常是从成人思维的角度加以翻译,往往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接受美学的兴起为儿童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美学视角可以有效提出一些适用于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汉译的翻译策略,具体包括: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翻译结合儿童想象力、准确运用修辞手法、翻译直观形象化和简洁化以及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这些翻译策略对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英汉翻译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此理论最初适用于文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在文学作品方面得以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的推广更为神速。在文学作品研究方面,传统的研究方向为作者---文本,但是在接受美学理论下,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产生了转移,研究中心为文本--读者,重点突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思维模式、思维能力与成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基于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美好,从而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撰写的,为儿童阅读服务的,所以译者在翻译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也要根据我国儿童的思维等特点,采取以下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效果。

(一)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

译者在翻译国外优秀作品时,通常会从作品本身出发,遵循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尽量保留作品原有的特色。但是在翻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不能一味地考虑作品本身的特色,而应与我国语言特点、儿童的理解特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国儿童翻译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要采取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在保留源文文化要素和特色的前提下,不受其约束,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形式翻译原文,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原文。例如《绿野仙踪》片断:“Beforethegateswerethreeyounggirls,dressedinhandsomereduniforms…”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兴趣特点,把它翻译成“在城门前有三个小仙女”,既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又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可以把他们带进童话般的世界里,感受作品中的美妙世界。如果把它翻译成“在城门前有三个年轻的卫兵”,就带有成人的阅读口味,没有童话的色彩,无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阅读兴趣[1]。

(二)结合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虽然有限,但是他们在思维时没有受到更多的禁锢,所以想象力非常丰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又能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同命运,共患难”,分享快乐和痛苦。如在《小妇人》儿童作品中,“IfJoisatomboyandAmyagoose”、“Yourairsarefunnynow”这两个句子中都出现了“goose”词汇,有“鹅,傻瓜,熨斗”的意思,在英美语言习惯中,“鹅”是“呆头呆脑”的象征,与中文“笨”的意思基本上相似,但是在中文的表达习惯中,没有这种用法,并且与儿童的想象力不相符合。所以要翻译成“如果乔是个假小子,艾米是个小傻瓜”。[1]儿童在阅读时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享受的甜美生活与乔•马奇、梅格、艾美、贝思四姊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也喜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但是不同语言间的修辞手法不一样,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国外优秀儿童作品时,要准确地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产生与原作异曲同工的效果。比如翻译《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中的“down,down,down,wouldthefallnevercometoanend?”句子时,可以翻译成“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此处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语境非常符合儿童的口吻,强调了爱丽丝下降的时间非常长。[2]儿童在阅读时,替爱丽丝担心的心情油然而生。如果翻译成“难道永远掉不到头了吗?虽然保留了原文中反复的修辞手法,但是属于书面句,从成人的角度翻译,不适合儿童阅读。

(四)翻译直观形象化、简洁化

成人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切忌用成人抽象化的理念。儿童的认知水平、识别水平以及欣赏能力都极其有限,很难把抽象性的事物形象化,对作品的理解难以到位,与作品中的人物思想难以达到共识。例如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E•B•怀特所撰写的《夏洛的网》中有这么一段话:“Whatdoyoumean,lessthannothing?”RepliedWilbur.“Idon’tthinkthereisanysuchthingaslessthannothing.”…Howcansomethingbelessthannothing?Ifthereweresomethingthatwaslessthannothing…[3]在翻译“lessthannothing”这个词组时,如果不能直观形象化、简洁化,则儿童则无法准确了解此词组所要表达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lessthannothing”应为“比没有还要少的东西”。康馨把它翻译成“次于无物”[4],任溶溶翻译为“比零还要少”[5]。“次于无物”虽然翻译简洁,但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翻译而来,儿童根本不知“无物”是何物,词汇的概念非常抽象。而“比零还要少”不但简洁,还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点,用“零”把“没有”形象化了,便于儿童理解文本。

(五)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

何谓“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非常重视接受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理解能力。接受者在阅读某一个文本之前,会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理解能力去审视文本,唤起接受者的阅读记忆,以新的期待去阅读文本。儿童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定型,他们喜欢追寻新颖的事物,形成新的期待视野,所以在翻译儿童作品时,要把儿童的期待视野与作品本身结合在一起,以作品的童趣来吸引儿童。在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进行考虑。第一,文本意义留白。文学作品的意义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保留文本意义的空白之处,或者故意创造文本的意义留白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使之去揣摩,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在《夏洛的网》中,很多译者并没有把“magnumopus”翻译出来,而是让它成为了“空白”,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意义留白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形成了新的期待视野,在其驱动下,“想一口气”把文本读完。第二,直译、意译、仿译法相结合。汉语与外语的语言习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采用直译的方法,而应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满足儿童阅读文本的期待视野。例如《夏洛的网》中的一句“Arotteneggisaregularstinkbomb.”作者在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颗“腐烂、发臭的蛋”比喻成一颗“合格的、臭气熏天的大炸弹”,但是在翻译如果直译,把它译成“一个坏蛋就是一个合格的、臭气熏天的大炸弹”,句子就会显得冗长,繁琐,不利于儿童理解,不能满足儿童对词汇的期待视野。所以可以把“aregularstinkbomb”翻译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臭蛋”,既符合了汉语的使用习惯,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期待视野,阅读起来更加顺畅。又如在《彼得•潘》中的句子“Hooray,yelledthecrowd”。在这个句子中,“hooray”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在翻译时不能只出现一次,而应该翻译成“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种反复使用同一词汇的句子结构虽然与原文的结构不一样,意思一模一样,但是表达效果却存在些许差距,强烈地表达了人物高兴的心情,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符合儿童阅读文本喜悦心理的期待视野。[6]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应加大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积极汲取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儿童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鹿华颖.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390-392.

[2]何芳芳.近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理论视角综述[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4):204-208.

[4]康馨.夏洛的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任溶溶.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门冬梅.接受理论视域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翻译美学[J].语文建设,2016,(24):67-68

作者:赖晓凤 单位: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