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文学教师职业素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教师职业素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童文学教师职业素养探析

[摘要]教师职业素养儿童文学学科与课程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师应准确理解课程目标定位,系统掌握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如此,方能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科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师资。

[关键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课程资源实践教学

一、准确理解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定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很多师范院校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或是仅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二是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学前、小学教育专业多把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鉴赏、创编能力的课程。这两个问题暴露出现阶段高校儿童文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儿童文学与幼儿、中小学教育之间关系不了解的状态以及漠视的态度。这种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学生无关,因而在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抛弃儿童文学课程的做法,实际是既不了解儿童文学、也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表现。其实,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学前和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是中学语文课程重要资源之一。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按接受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而少年文学主要的阅读对象就是初高中生。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4]6,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4]15,同时,还特别提出了课外读物的建议:“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4]41。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虽没有直接提及儿童文学,但从我们对四川地区高中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在他们的课外读物中仍占31%的比例,J•K•罗琳、J•R•R•托尔金、杨红樱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仍是高中生喜爱的读物之一。这就要求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同样要着力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应该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他们的专业主修课程来开设。而只将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鉴赏、创编能力,虽然符合文学课程的规律,却忽视了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培养的需求。对师范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儿童文学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未来职业的需要,他们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组织幼儿、中小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需要具备儿童文学作品分析、评价、讲解以及组织、指导幼儿和中小学生开展文学活动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也应该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来定位,所以儿童文学课程应该同时承担两方面的任务,既要培养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据统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包括课文和练习)中,儿童文学作品总计384篇,占总数的65.1%;苏教版总计208篇,占比为73.3%[5]。沪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共计65篇,占总数的25%[6]。再加上前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语言课程和亲子读物几乎清一色都是幼儿文学作品。所以,对于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三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将所学儿童文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有厚实儿童文学理论功底和研究精神,有广阔儿童文学视野,较强文学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和课外阅读指导能力的适应于现代教育需要的创新型人才”[7]。

二、夯实儿童文学学科知识

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基础,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课程教学做出成绩。如前所述,目前各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师多为客串兼职或改行,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训练,对儿童文学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在教学中,他们难免会根据已有的古代文学等学科的授课经验来解析作品、处理教材、指导学生,这样就缺乏针对性,很难达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改变对儿童文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构建完善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了当前儿童文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师范大学的经验,他们“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就已形成了包括‘儿童文学概论’‘幼儿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史’‘外国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创作论’‘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在内的儿童文学课程群”,后来“又陆续增设了‘青少年文学研究’‘童话美学’‘儿童文学艺术研究’‘儿童文学写作’‘儿童影视文学’‘童年史研究’‘儿童动漫制作与欣赏’‘儿童读物编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8]。这些课程,涵盖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批评和儿童文学创作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特别对于刚刚转行的儿童文学教师来说,这个学科体系是他们在教学前必须掌握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文学教师,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

三、提高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水平

理论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的学术支撑,也是推动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把握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适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让人惋惜的是,由于师范院校儿童文学从教者大部分是兼职或改行而来的,他们研究的重心大多放在本学科上,很少顾及儿童文学,即使有少量的应景之作,质量也不高。改革开放以来,虽有王泉根、方卫平、刘绪源、朱自强等少数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分别开拓出了全新的话语空间,引领了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但与成人文学研究的繁荣相比,儿童文学研究显得十分冷清,且后继乏人。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为例,据张群星统计,1981年至20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刊载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仅117篇,硕博论文仅80篇,且存在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等问题[9]。因此,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儿童文学各领域科研的长足发展,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儿童文学课程的从教者,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为根本任务,在了解国内外儿童文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儿童文学创作思潮、儿童文学接受理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将这些研究成果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岗位上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如此一来,教学和科研二者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就有保障,儿童文学学科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四、增强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教材建设成效显著,仅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就先后出版了“《儿童文学概论》(蒋风著)、《儿童文学原理》(蒋风主编)、《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等主编)、《少年儿童文学》(黄云生主编)、《幼儿文学原理》(黄云生著)、《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韦苇编著)、《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周晓波主编)等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但一套教材无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再加上教材特有的滞后性,使得教材不能及时反映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贴近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灵活使用儿童文学教材的同时,也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多渠道拓展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符合专业特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向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借”。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和前沿理论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创作和研究经验是儿童文学教学中宝贵的财富,对师生了解近年儿童文学的创作状况和研究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把他们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与师生一起交流、研讨,无疑会极大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儿童文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师生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和分析、创编、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到民间去采。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将采集到的作品转化为儿童乐于接受、有教益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儿童文学课程资源,也能锻炼学生鉴赏、解读、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三是到中小学、幼儿园中去找。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必须让他们对当前的幼儿和中小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有充分了解,组织学生深入调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文学阅读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未来的教学对象,也可将现阶段幼儿、中小学生喜欢的甚至是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收集起来,作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五、提升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

对于师范生来说,学习儿童文学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这是需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养成的。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特别强调“能力为重”的理念,要求“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1]。作为一门与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关联度极强的课程,儿童文学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试教活动的指导,以便他们未来能真正担当起引领下一代感悟文学语言之美、成就健全人格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当前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等有透彻的了解,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与师范院校幼儿语言活动指导、中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课程的衔接,提升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结合幼儿园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大量组织儿童文学作品创作、课本剧改编、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专题研究、中小学(幼儿)语文(语言)课程教学设计、试讲、亲子阅读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儿童文学作品创编能力,形成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能力。还要加强与学教法课教师的交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力、相互衔接,并与他们一起承担起指导学生幼儿园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讲、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将儿童文学学科知识、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温儒敏教授在《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谈到,统编本教材(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的编写突出了“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12]的理念。儿童文学富于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是最贴近幼儿、中小学生生活的文学样式。在此次教材的编写中,儿童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12],也增加了一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新近创作的作品(如鲁冰童话作品《蜘蛛开店》就选入了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却让人不容乐观,仍普遍存在“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对儿童文学的分级分层阅读认识不充分、缺少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经验、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欠缺、儿童文学创作和指导儿童创作素养不足等问题”[13],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要解决目前语文教学理念、教材与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培养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合格语文师资。儿童文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认识儿童文学课程与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不断完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和指导学生开展幼儿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为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科的发展,为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合格师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齐童巍.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2):10-13.

[2]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2):139-144.

[3]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6-14.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2.

作者:李延芳 杨兴涓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