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翻译顺应论体现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和风格直接影响小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语言学习的能力。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从语言结构、语境关系、词汇三个层面,探讨顺应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指出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也就是译者对儿童文学的原语和目的语在各个层面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关键词:顺应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自发生开始,始终伴随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而发展。“儿童文学产生以后,儿童观也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向”。长久以来,儿童文学翻译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系统的边缘地位。要做到“为儿童而译”,成人译者必须放下成人的姿态,承认儿童的独立人格,重视儿童的独特需求,以儿童理解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儿童文学翻译。这事实上正是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因此,顺应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维索尔伦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但是,这种连续的语言选择正是由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对象不断的顺应而造成的。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何动态地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2.顺应论在翻译中的体现
2.1语言结构层面
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译者应站在儿童立场上,怀着一颗童心去理解、鉴赏原文,从童真、童趣上体会文章主旨,选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通过规范的译文,潜移默化地培养少年儿童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儿童文学是适应儿童这类特殊读者群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这一特殊的形式要求这一方面的文学创作要特别注意语言与表达,要符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不能在文字表达上太过深奥难懂,语言也要符合儿童的表达特点,需要有一些儿童语言才能吸引儿童读者,并且使作品达到它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起到教育意义。这些要求在翻译时也必须遵从。所以在做儿童文学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在选词,句子结构、长短上都要特别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一些长句、复合句,但汉语中长句却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将一些长句、复合句化短,给儿童读者以喘息的时间,从而使他们不会因为文章冗长而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与此同时,较短的句式有助于儿童将文字朗读出来。因为儿童期是语言能力逐步完善的阶段,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先对内容感兴趣,其次才是韵律和节奏,相反,韵律和节奏首先给予儿童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情绪。例1以《绿野仙踪》的两个翻译版本为例:例1:HeretheydroppedthepoorWoodman,whofellagreatdistancetotherocks,wherehelaysobat-teredanddentedthathecouldneithermovenorgroan.刘娟译:它们就在这里把可怜的铁皮人扔了下去,他从高空落到那些锋利的岩石上,被摔得破烂不堪,几乎都散了架,躺在那里再也动弹不得,连哼都哼不出来。罗密译:它们在那儿把这个可怜的铁皮人扔了下去。他跌落在很深的石谷里,跌得浑身都是伤痕,他既没法动弹,也无法呻吟出声。从例1的两个不同译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原文句式都进行了梳理和调整,以顺应汉语句式特点,即拆解原文的复合句,改写为简单句,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简单的思维和接受能力。例1中的刘译版本句式简短明快;此外,“破烂不堪”、“散了架”、“都哼不出来”等语言的运用既形象化又口语化,极具童趣性和感染力;而罗译“呻吟”一词过于正式,对儿童来说陌生而抽象,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2语境层面
对话众多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特色,而对话恰恰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到关键作用。要想达到语境层面的顺应,就需注意不同人物间的对话。语境层面的顺应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要充分关注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是指联系上下文,交际语境不单指语言使用者,还指和语言使用者相联系的人与物。戈玲玲认为,译者在理解和选择语言时,不仅要了解不同人物的语言特征和性格特点,而且要关注时下的交际氛围。根据顺应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注意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并且充分注意到对话双方的关系,儿童之间、父母与儿童之间、老师与儿童之间在对话上的微妙差别都应在翻译过程中予以关注,以示区分。在顺应论指导下,译者在翻译中对原文的交际意图进行判断,对译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顺应,再现原作的真实意图,使译文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例2选自《魔法巧克力店》:例2:"Itlookstinyinthisbigkitchen,"Mumsaid."We'llhavetogetabiggerone.""No!"Lilyblurtedout."Iwantthisone-thistableisabitofhome!"Herparentslookedateachotherwearily."Youhaven'tlostyourhome,"Mumsaid."You'veonlymovedtoanewone."“Itsmellsallwrong.”"Comeon,Nutella,"saidDad."Yourwallpaperwillsoonstopplottingagainstyou.”译文:“在这么大的厨房里,它看起来有点儿小里,”妈妈说:“我们应该买一个更大一点儿的。”“就不!”莉莉喊到。“我就想要这个一这张桌子是家的一部分!”她的父母不耐烦地看着彼此。“你并没有失去你的家呀,”妈妈说:“你只是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哦。”在例2的翻译中,译者了解到家长与孩子的真实意图:爸爸妈妈对搬到的新家感到开心,而莉莉却更喜欢之前的那个家。翻译时译者对交际意图进行判断,爸爸妈妈是在试图安慰莉莉,因而在翻译家长的话时增加了“吧”、“呀”、“哦”等词语试图缓和当时的气氛。同时为了体现莉莉对新家的抵触情绪,在翻译时加了“就”和“似乎”等词。译文正是做出了恰当的顺应和选择,充分符合父母和孩子之间对话的特点。此外,莉莉的回答“就不”,这个“就”字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儿童说话的特点,一个女孩子的执拗形象被勾勒出,画面感扑面而来。
2.3词汇层面
顺应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具体的词汇选择上,特别是根据文学作品的类型,以及目标阅读对象的不同,在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上译者需进行顺应的选择。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是一套具有魔幻色彩的儿童文学读物。魔幻世界中的人名、怪物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的处理不仅应该保持其神秘性,也需兼顾儿童的接受度。具体分析见例3。例3:“Butyouare---for-giveme---youarewhattheycallagirl?”saidthefaun.译林版译:“但你是---请原谅---你是所谓的小姑娘吧?”羊怪问道。Faun本意指“农牧神”,但在全书中该形象是一个半人半兽,如果译为农牧神,儿童读者在理解时反而会产生误解。对于这一形象,译者考虑到他在整个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将其译为“羊怪”,对小读者来说,更加形象好,也更符合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3.结语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在翻译之前必须要明确翻译的目的,动态地顺应原文语境和语言结构,把握儿童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用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语言把原著的语体、风格和美感忠实地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译出越来越多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小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祖国语言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3]吴玉玲.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绿野仙踪》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宋松岩.黄娟.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语文学刊,2010(8):36-38.
[5]李文颖.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7]陈良廷、刘文澜(译).《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作者:杨欣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