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中自然主题美育价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深入。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深入学习和理解儿童文学的美育价值,关乎师范生的教师素养、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儿童文学中的“自然”主题作为儿童文学中的重要维度,其美育价值更是助力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以及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儿童文学;自然主题;美育价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这一优美的韵律与悠扬的诗风,早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愈见其珍贵,其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细腻情感的表达更是历久弥香。可见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人们在有意识之时便已开始探寻。又如《古诗十九首》,其中诗人常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为意象,传达婉转且意蕴深厚的情感,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②其中以柏树起兴,巧妙比喻了人生短暂如寄天地的意蕴。古诗中不乏有描写儿童在自然间嬉戏游乐的,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③写出了儿童在广阔天地间放风筝时的天真,以及“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④表达了自然为儿童娱乐所提供的天然场所是儿童真正喜爱的。故在这样的表述中,清晰地发现自然是真善美品质的孕育地,文学是自然的具体且细腻的体感表达。二者在客观世界中相互依偎,在情感世界中彼此成就。文学中的自然主题以大自然为感官及关怀对象,并以宏大的视野来展现大自然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环境描写是文学中自然描写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⑤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⑥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儿童文学的存在,儿童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中,才得以借助于文学畅游理想世界、舒缓心理冲突、培养强大的内心因而完善人格。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从洛克到皮亚杰的理论与实践中,教育的一个总趋向是让受教育者去主动地发现现实这个思路延展开来的。作为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教育问题,这也应给儿童文学以根本的启迪。刘绪源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到:“真正像卢梭那样发现儿童,将儿童期也尊视为一个真正的人生,让儿童毫不心虚理亏地享受这段人生,也许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也并非是单纯教育性这一单一向度,因此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中,不仅需兼顾儿童文学自身文学的属性,更应在文学属性中去寻找“文学是人学”的课程升华点,故本文就儿童文学中“自然主题”的美育价值展开论述。
一、敬畏自然和热爱生命
“自然”主题的描写在儿童文学中,随处可寻,但寻找后一定数量上为“被动的自然”,何为“被动的自然”,即在文学描述中,自然是作为一个配角身份来体现主人公的人物禀性、气质姿态的,而非将自然直接作为一个陈述主体展开论述。对“自然”主题的理解需借助与之紧密相关的概念即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在生态文学中“自然”主题的意义和价值更为纯粹,学者们支持“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严谨性体现在单纯借助于文学表现方式来传达诗人情感态度的文学是不属于生态文学范畴的,所以其重要标杆是生态责任及生态预警等层面。从这个概念上理解“自然”主题,可将儿童文学的美育价值实现地更加纯粹。在儿童文学中,基于各种体裁,发现部分作品“自然”的主题是和生命息息相关的,而其中要传达的审美价值却在人物性格的一味塑造和追崇中被忽略、被隐藏。故在此主题中,作为儿童文学双重读者中的重要一方———成人读者,是要有潜在的阅读意识并能够产生审美结果的,也就是所谓的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这样在平行阅读中才会使“自然”主题得到重视,并使小读者产生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且在专业课程中,将敬畏自然与热爱生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形成自然的儿童观、将自然主题的理解与开拓置于儿童文学素养之上。
(一)对征服、统治自然思想的批判
回归儿童文学文本,其中多数与自然相关的作品都离不开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生态家园等,期间所产生的教育启迪能使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成为爱护环境的小使者,自然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是一个正向的推进过程。但随着年龄增长,当儿童不再产生环境小卫士的这份自觉,不再重视爱护环境的这份荣誉和使命,对此意识逐渐淡漠并开始关注新的生活元素时,对自然这份初心的理解和行动便宣告结束。这是一个常见的周期,年龄越大,其节点约束越是繁杂。所以重要的首先是要对征服、统治自然思想的批判,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和生态责任的意识。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力倡人与自然的共存意识,核心精神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包容。在作品《奥兰多》中提到:“因为自然的绿与文学中的绿绝然是两码事。自然与文学天生不相容,凑在一起,它们就会把对方撕成碎片。奥兰多眼中的绿荫破坏了他心中的节奏和韵律,何况大自然还有他自己的把戏”。⑧虽以俏皮语言的论述谈及自然与文学之关系,但最终还是将自然作为主体,而并非是将自然作为文学的附属品。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刘先平先生,他的“大自然文学”体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大格局和深度,在天地山海间,可谓是另辟蹊径。在亲身游历大自然后,富有满怀的激情和感触,敬畏自然生命力的同时,更着实看见了大自然正在经历的痛苦。如在《一个人的绿龟岛》中讲述,主人公阿山在一次出海打鱼的过程中,遭遇意外,后在海龟的指引下,来到绿龟岛,并通过绿龟岛找到了回家的路。通过讲述一场精彩的海洋探险,描绘了众多有趣的海洋生物,通过文学在为儿童开辟广阔未知新天地的同时,也精准传达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理念,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故在儿童文学世界中,对征服、统治自然思想的批判,直面现实,基于忧患,坚守现实主义精神的美学取向是“自然”主题一个重要的价值意义。其内容深入到生活、步入到自然中,大自然与儿童的关系不言而喻,基于儿童文学的“自然”主题,可借助于文学作品使孩子们知晓该如何热爱大自然、复活大自然、科学地保护大自然。
(二)对自我欲望的理解与合理实践
儿童文学因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先前习惯性将教育的第一性放在儿童文学的塔尖位置,后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沿革,才将儿童文学的其他特性都融入阅读理解中。“自然”主题是儿童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主题,为满足儿童年龄特征的需求,其中熔铸了诸多成长元素。例如童话故事,儿童可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无法解除的困惑、极力想要冲破的桎梏在童话世界中都能得到完美的解决,其精神世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再如儿童小说,巧妙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多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渲染等等,都给予了少年儿童在发展期的心灵慰藉。这种精神世界需求的满足,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完善人格的同时更有深入的自我思考和反思,这些都是由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所提供的,儿童文学作者满足儿童审美也在极大程度上借助“自然”主题,并发展成为实践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内驱力。故在儿童文学世界中,对自我欲望的理解为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动力场,并在极具吸引力的环境中积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的合理实践。儿童文学为儿童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不仅纾解了儿童在发展阶段所遇到的诸多困惑和不解,也在为解决成长过程中的茫然亦或矛盾而提出了合理建议。
二、生态责任的确立
(一)美的构画
儿童文学“自然”主题中美的构画,是天然、一气呵成的。这种自然的美,不加雕饰、就是出脱的大自然的真实美,儿童文学中更有一部分佳作,直接以动物或植物之口吻展开描述,以第一视角来塑造现有自然并发出呼吁和倡导,这对儿童自身的影响力是非同小可的。自然中的动物、植物能以自身独特的亲切感步入儿童的阅读世界,自然与儿童的对话及画面和色彩的天然创作都在文学世界中无限延展,并以儿童文学的方式有效遏制了刻意借助自然而产生的刻板教育。正是这种纯真、单一的美的构画,使儿童文学的美育价值得以实现。在初步理解“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的同时,更学会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常说的文学素养其关键要素是以善为美,但现实中成人文学更多表述的是以真为美的美学倾向,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儿童文学中承载了成人对儿童群体的殷殷期盼。儿童文学由于其“双支点”的特殊性,在阅读层面要考量诸多影响因素,阅读活动不是单向和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地能动性活动。对于儿童读者而言,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共振、深刻的体会、观念的产生以及思想的启迪更为重要。儿童文学作品中“自然”主题的影响力和价值是远超于成人文学中的,成年人因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各方压力,早已淡化了对自然地感性情感、成人文学中的环境描写其作用也多是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而并非在儿童文学中这般纯粹,故儿童文学中“自然”主题的美育价值在于让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在获得阅读审美体验的同时,促进对自然审美情趣和天然文化秉性的养成。
(二)回归自然
惠特曼在诗集中写道:“给我完全寂静的像密西西比西边高原上那样的夜,让我仰视星辰,给我一座早晨芳香扑鼻、鲜花盛开的花园,让我安静地散步。”⑨再如华兹华斯的《致云雀》中所作:“带我上云雀呀!带我上云霄!因为你的歌充满力量。”⑩此外,童话故事里也经常会有人类变成了一棵树或者变成了一只动物的桥段,实际上也给予读者一个深刻的启示,即人要回归自然、融于自然,要学会用我们的感官再次去感受自然,成人后我们对自然的敏感度远不及对社会关系的敏感度,将感触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现实生活之中,长此以往对自然的感受度则大有退化的倾向。所以在生活中,倡导放开全部感官去欣赏自然,在文学中,便可开放所有感官去品味自然,这是轻而易举却难得实践的过程。但在儿童文学中,基于我们已了解了现如今的对自然感受的实况,所以在作者创作时便有了更高的需求。不需要照本宣科或是浓墨重彩地以非自然色调来进行被迫涂抹,而是作者通过游历、真正释放天性、在放开的感官中极度自然地描写,这样的天然收获是儿童文学中的珍馐所在。儿童文学中由“自然”主题所带来的内驱力是不容忽视的,孩童对大自然的亲近是天性使然,在耐心且细致的观察中,掌握了对大自然认知了解的“发言权”,也更是由于在孩童时期的观察和情感内化,可长达一生对此受用。大自然的吸引力如同童话世界中的魔法一般,大自然为儿童的世界提供了许多新鲜并且原生的元素,动植物与孩童本身的亲近感让这份体验也更加深刻。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在自然中感受生活,在文学中品读生活。因专业和社会需求,儿童文学正以更加丰润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基于新时代下丰饶的文学作品和多样的阅读方式,大大提升了学前和小教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正是在不断体验新时代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文学有了更多地体验与思考。“自然”作为一个耀眼而迷人的对象,在儿童文学任何一类体裁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幼儿文学、童年文学还是少年文学,回归自然的精神向度都是永恒存在的,其中蕴藏了儿童的自然天性,更倾注了成人年少时的斑驳记忆以及成人后对童年时期的无尽回溯。成人对童真童趣的记忆和向往,多数都是基于自然这个天然载体的,正是因为成长时参与了对自然的体验和观察,才可将生命的感悟有所提升,才在自然的生命更迭和循环往复中初步理解了生与死,才会萌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性度量。儿童对自然的感悟是独立的、别致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悟,儿童才可以看见最纯粹、最活跃、也是最真实的自然。正是依托于这样的观察和感悟,才得以形成成人需回味一生的童心。将其称之为痴心,现在看来并不为过。天地的灵气、生命的体悟都是在这份童心的驱使下完成并实现的。自然在这个文学关系中,更类似于一根纽带、一座桥梁,连接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更是现代快速生活与内心平静自我需求的一个枢纽。总的来说,论及儿童文学的“自然”主题,其美育价值是必须要谈及的一个话题。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也是审美,通过不同文学体裁的展现,把握其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在教育中追求理智、意志、情感的统一。学前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亟待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其文学实践与自然的联系恰恰是最为紧密的,这也论证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任何阶段都息息相关。将儿童文学中的“自然”主题作为一个切入点,可在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中引发诸多思考。这些思考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和号召,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报告中又重申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新时代美育的建设提供了指南。“自然”主题的梳理与思考亦是我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思考和实践。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器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去感受中国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中国精神,并凝聚成中国力量,这些都是由儿童文学“自然”主题引发的课程思考,自然因其在儿童心中的独特地位,其美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冯婷.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9.
[3]刘玖玲.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23-25.
[4]卢世林.美育的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5,(01):30.
作者:安静芸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