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中的狮王形象解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作为一种常见的拟人体形象,狮王形象广泛的出现在童话、寓言、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中,总的来看,在叙事文学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在这些生动有趣的叙事作品里,它们一方面表现出狮子特有的动物属性,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一定的不同人格,不同故事里的狮王因为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个性,形象特征也各有不同。我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本文综合考虑,将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几种类型归纳如下:
古典君主型
古典君主型狮王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狮子的共同属性,往往是用来影射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君主,它们通常一出场便已为王,勇猛、强悍、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这类狮王形象常见于古典儿童文学作品里。在深受儿童喜爱的《伊索寓言》里,有关狮子的故事有近30则。《伊索寓言》常借狮王的故事讽喻时政。这些狮子傲视寰宇、气场强大,《母狮和雌狐》里雌狐奚落母狮每胎仅得一子,母狮仅一句“但毕竟是狮子”便足以令人噤声,用这些无需用太多语言彰显自己强势地位的狮子来比喻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君主、领袖,的确是非常合适。根据狮王们的为政风格,我们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明君型、霸主型。我们重点以《伊索寓言》为例。在《伊索寓言》里,只有极少量的故事将狮子刻画成了明君。例如《狮子的王道》里的那只狮王,它“不愠不怒,蔼然有君子之风”,“秉性温和、处事公允”,其当政期间,鸟兽相处十分和谐,弱者强者能够平等共生,这样的狮王显然是民众爱戴尊崇的仁爱之君,这个故事表达了古希腊人对于贤明君主的期待和对暴君、昏君的批判。但在《伊索寓言》里,更多的故事将狮王刻画成了霸主。在《狮子和野驴》里,狮子将他和野驴共同猎获的食物一分为三,但最终却霸蛮地把那三份全都归到自己囊中。这个狮王要求得到第一份食物的理由尚可理解,因为它是兽王;要求得到第二份食物的理由就已很不公平,它说“因为我是你的狩猎伙伴”,既然是狩猎伙伴,那么野驴也应该是可以得到那一份的,至少他们是可以平分那一份的;而要求得到第三份食物时,这位狮王已经不讲理由了,他让野驴乖乖地让出食物,不然野驴就要大祸临头了,最后还傲慢地提醒野驴赶快滚蛋,这就完全是在行使霸权进行威逼了。而在与之情节类似的故事《狮子、驴和狐狸》里,这位狮王都懒得自己动手分食物,它先让驴分,驴将它和狮子、狐狸三者共同狩猎到的食物均分三份,狮王见后,一语不发地直接吃掉了这只很不识相的驴,然后它又让狐狸来分,狐狸目睹了驴的下场,明哲保身的只给自己留下“尽可能少的一丁点”,其余的都留给狮王,狮王这才满意的称赞狐狸分得合理,留下了狐狸的性命,在这位拥有绝对权力的霸主看来,最大满足它自身的利益才是合理的,弱小者胆敢与他要求平等,不仅不可能,而且只会惹去杀身之祸。拉封丹的寓言《小母牛、母山羊、母绵羊同狮子合伙》同上面这两个故事情节差不多,也描画了这样一种蛮横霸道的君主形象,可以明显看出是受到了《伊索寓言》的影响。《驴、狐狸和狮子》里的狮子甚至很狡猾,它先是答应让狐狸帮它诱驴入陷阱后放过狐狸性命,但事成之后,他却先享用了这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狐狸,然后再从容不迫地去逮抓狐狸帮他困在陷阱里的驴。还有好几位狮王,直至年老病弱,仍在想方设法骗取弱小动物性命或指使爪牙为其效力。《伊索寓言》里的这些故事显然意在借狮王形象讥刺朝政和君主,而读者也很容易就可以从这些故事里看清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古典君主型狮王无论是明君还是霸主,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勇猛强势、执掌权利,创作者塑造这样的王者形象,目的多在影射现实,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与愿望。
成长完善型
这一类型的狮王与古典君王型狮王不同,它们不是一出场就气场十足,而是经历了许多磨砺、考验之后,才将王者气概逐步展现出来。它们当中,有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适应生存法则、保护自我、领导族群、繁衍后代,有的是在当自身处境发生急剧变化、自我生存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蓦然发现了潜伏在自己血液里的王者属性,迸发出它们这个种族与生俱来的勇猛无畏的恢弘气概。成长是它们必经的过程,而发现自我、回归自我则是它们必然的走向。动画片《森林大帝》中的雷欧、《狮子王》中的辛巴和《马达加斯加1》中的亚历克斯都属于这一类型。迪斯尼出品的《狮子王》受到了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的明显影响,我们重点以《狮子王》为例:作品里写了两代狮王,一是老狮王木法沙,一是小狮王辛巴。作品从辛巴的幼年开始,集中讲述了辛巴的成长过程。幼年时的辛巴天真烂漫、不谙世事,但经历了王室家族的变故、亲人的生离死别之后,它逐渐脱去稚气,意识到了生存的复杂与艰辛,而在捍卫自我的过程中,它又不断积累了斗争经验、增强了安定族群的责任感、懂得了朋友的难得和珍贵、学会了用爱和勇气来赢得和平与拥戴,最终像自己的父王一样,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狮王。辛巴的成长过程,是从幼年到成年、从单纯到成熟的过程。《马达加斯加1》中的亚历克斯的成长过程则有别于辛巴的成长过程。影片一开始,它就已入青年时代,它体格健美、善良风趣,一直生活在纽约中心公园里,享有充足的食物和观众的欢呼,身边还有几个相处愉快的朋友,它对这种高大围墙内的生活不仅很满足,甚至有些陶醉。对于想要逃离动物园的马蒂,它的第一反应是不能理解,它努力想要说服和阻止马蒂,不料后来竟阴差阳错的和伙伴们一同被海浪推送到了马达加斯加岛。虽然马达加斯加岛上原生态的风光无比美丽,但真正的野生环境令它非常不适应,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由此带来的恐惧、焦虑、不安令它对马蒂恨得咬牙切齿,岛上的一些比它弱小得多的动物也居然敢来冒犯它,而且它马上又不得不正视现实,没有退路的它必须面对饥饿这一关乎性命的问题,在这样的尊严危机、生存危机凸显的时候,亚历克斯血液里的充满野性的勇猛被激发了出来,同时被激发出来的还有生存的智慧,与此同时,它个性里的风趣幽默和仁慈仍得以保留,由此最终整合出一个全新的狮王形象--影片行将结束时的亚历克斯已经变得热爱自由、享受野生生活、有能力征服疆域并且赢得了其它动物的尊崇和喜爱。亚历克斯的成长过程,是本性回归的过程,作品想要表达的保护野生动物属性和生态的主题在这一形象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这一类狮王形象的经历大多曲折,他们的逐步成长和日渐强大,不仅是由于自己的基因和努力,也是来自于长辈的引领或朋友的陪伴、关怀与帮助,这些狮王的成长过程和发展轨迹能让孩子们对作品产生更多的共鸣,它们积极勇敢面对现实、团结团队成员的意识和举动,对小读者们的人格发展能起到正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而这也恰恰就是创作者们想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榜样的创作意图的实现。而且,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逐渐成长成熟的狮王,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断克服人生险阻、不断发现挖掘超越自我的一类儿童或成人的形象。
基督化身型
这一类型的狮王代表是《纳尼亚王国》系列里的阿斯兰。英国作家刘易斯的奇幻文学巨著《纳尼亚王国》系列堪称经典,深受专业人士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他也因为该系列的最后一部《最后的战役》一书获得了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卡内基文学奖”。刘易斯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宣扬了很多基督教思想,这些思想在他塑造的狮王形象身上得到了比较突出的表现。狮在基督教文化中原本就有比较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象征善、力量、威猛、勇敢和慷慨,也可作圣徒之侣或英雄之友。而在刘易斯的笔下,“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可以被理解为就是基督的象征。在《魔法师的外甥》里,狮王阿斯兰建立了纳尼亚王国,创造了纳尼亚王国的一切,它任命马车夫和他的妻子作为纳尼亚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和王后,派迪戈雷到远方的花园摘取生命果。并将迪戈雷抵制诱惑带回的生命果树种种在纳尼亚的边境,以抵御女巫的侵袭;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里,邪恶的白女巫趁阿斯兰外出占领了纳尼亚王国,并将纳尼亚的居民置于永恒的冬季之中,狮王为了拯救纳尼亚的居民,为赎救叛徒而献身牺牲,而后又复活,最终帮助神秘预言里的小英雄们战胜了白女巫,恢复了纳尼亚的平静与安宁;在《银椅》中,阿斯兰用自己的一滴鲜血使凯斯宾复活;在《最后一战》里,当世界末日的号角被吹响、黑夜笼罩了整个纳尼亚的时候,是阿斯兰带领所有信仰他的生物穿过一道门,去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作品中对于创世、献身、复活、末日、新生的展现,有着非常明显的基督文化色彩,而阿斯兰作为一个载体,使得刘易斯创作意识里的那些宗教观念得到了生动的显现。可以说,刘易斯塑造了一个迥别于其他作品的全新狮王,给儿童文学增添了一个很有宗教意味的拟人体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儿童文学作品里的狮王,一方面形象特征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共性,即它们都具有许多相同的特有的生物属性,而且都是在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服务,成功的传达了作品的主题。这些生动鲜活、魅力十足的形象在西方儿童文学的长卷里卓然傲立,为儿童读者们带去了无穷的快乐和无限的启发。(本文作者:戴彦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