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略论中译本儿童文学的翻译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多以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通过口口相传的流传方式发展,且没有专门的理论基础以及专门著作。直到近代引入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后,才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形式存在。在中国,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当时洋务运动使晚清政府打开国门,大量西方思想、技术、文学作品传入中国,《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海底漫游记》、《爱弥尔》等都在这个时期被翻译并介绍给中国儿童。第二阶段是前后,这是中国翻译史上西学翻译的高潮期,掀起了西学翻译的浪潮。大众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在这一时期被引进并翻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内容。第三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这个阶段,儿童文学翻译发展速度最快,成果最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翻译和创作作品,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繁荣,空前壮大。中译本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中国儿童,但是,译本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译者都是成年人,因此译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想问题,用符合儿童语言的水平和特征去表达和描述。所以有“译本儿童文学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也是艺术语言”的说法。同时,这也符合翻译归化法的思想,即译文的翻译要接近目标语读者。译本儿童文学语言需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既要吸引儿童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来提高儿童语言知识水平,又要促进儿童正确世界观形成。
中译本儿童文学的语言
1.语句简短并富有趣味。中译本儿童文学要做到语言自然简洁、句型简短、生动趣味、通俗明白。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词汇量限制,朱曼殊等采用以此为单位的方法,对2-6岁儿童语言中简单陈述句的句长进行研究,发现:2岁儿童的句平均长度为2.91,3岁儿童为4.61,4岁为5.77,5岁为7.87,6岁为8.39,从量化的角度表明6岁以下儿童受词汇量限制,话语长度较短。尽管没有从用词质量角度研究分析,但是足以表明译本儿童文学要句型简短,通俗明白,适合儿童阅读。这就需要将英语源语言长句变为语汉目的语的短句。英语语言特点是从句居多,句子结构较复杂,而在汉语语言中,短句居多。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将原著中的主从句结构译成简单句结构。同时细化意群,每个短句表达一个信息量,信息量要简单清晰、不能出现重叠。
2.采用指小表爱的语言表达方式。高尔基说过儿童有着追求光辉事物的天性,他们向往阳光的、愉悦的世界。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应引入“指小表爱”这一概念,“指小表爱”的翻译方法符合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Clark的感知理论认为有关描述物体的感知特征的词汇,如颜色、大小、形状等,更容易促进儿童习得语言和完善思维认知。作者希望用此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使译本更受小读者喜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LittleRedRidingHood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为《飘扬小红帽》,但如果译成《小红帽》,儿童会在头脑中产生出一位可爱善良的小姑娘,会将作品中小红帽的角色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好朋友,无形中拉近儿童读者与作品角色的距离。如《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题目中的“小”字,又如《白雪公主》中出现的小矮人,他们住着小屋子,屋内有张小桌子,小桌子上摆放着小盆子、小调羹,“小”字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作品角色,深得儿童读者喜欢;E.B.怀特的StuaratLittle起初被译成《斯图尔特•利特尔》,后译成《精灵鼠小弟》,怀特的TheTrump-etoftheSwan直译为《天鹅的喇叭》,但有译者翻译成为《吹小号的天鹅》,后者更能引起儿童对作品的兴趣。所以,译本作品中应选用活泼、亲切的目的语语言,有助于塑造令儿童喜爱的人物角色。“指小表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儿化语,儿化语是中国儿童语言一大特色,儿童文学译本为拉近儿童读者与读本的距离,翻译时将部分语言处理成儿化语。例如,在《灰姑娘》中,bird在译本中译为“鸟儿”,there译为“那儿”,ontheright译成在左边儿;在Elephantandpug中pug被译为“叭儿狗”。
3.采用目的语中的叠词。叠词也是中国儿童语言特点之一,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量考虑符合这一特征。吴鸿业研究表明在儿童语言中,普遍存在叠音的使用,使用叠音使儿童语区别于成年人语言。成人文学中使用“晴空万里,或蔚蓝色的天空”,若在儿童文学中则会用“蓝蓝的天”。叠词使用为儿童形象地描绘情景场面,使儿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E•B•怀特Ames’Crossing中的houses,elmtrees,thefrontyards,thebackyards,thestreets被译成一座座房子、一棵棵榆树、一个个前院、一个个后院、一条条街道;nod被译成点点头,”Theca-noeisgone”,hegroaned中的groaned被译成哼哼说;carpurredalongsmoothly译成汽车呼呼地开走了。叠词的使用符合中国儿童自身语言说话特点,使儿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亲近感,而非距离感。
4.采用翻译归化。尽管各儿童文学译本语言、风格、影响等有其独特特点,但译本主要依据归化或异化规则进行翻译。LawrenceVenuti说为使译本语言地道、可读性强,应该引入归化概念,即翻译归化理论是指译本要符合目标语主流文化价值;有时为译本语言能够体现出原著特色或特定的意义,应该引入异化概念,即翻译异化理论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保留原著语言和文化差异。译本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表现形式,不同于成年人文学作品,不同于儿童文学原著,也不同于本国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及语言特点值得我们探究。本文着重分析总结译本中的文化规划和节奏偶韵律归划。
第一,文化的归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种文化产物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概念,原著中出现汉语中没有或不熟悉的概念、信息,如人名、地名及习惯用语等,译者应采用“归化翻译”法,指为使译本符合目标语儿童的认知感受,为目的语儿童所接受并喜爱,译者要尽量使源语言符合目的语概念表达思维和习惯。如英语中出现的“raincatsanddogs”在汉语中找不到下猫下狗,这就需要将概念替换为中国儿童熟悉的倾盆大雨或大雨哗啦啦的下着;英语中的”soso”译成汉语为“如此如此”,但便失去语义对等的效果,替换为“马马虎虎”这一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者便能很好地理解;如TheDoeandTheDearvish中,dearvish一词在伊斯兰教中是托体僧,但译者巧妙地处理成为中国儿童熟悉的佛教“苦行僧”。所以,对于具有原著民族文化特色的事物、语言文字,若直译阻碍儿童读者理解,译者应考虑将其处理成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的表达。
第二,节奏韵律的归化。外国儿童文学也会遵循语言的节奏和押韵,但是由于中外国家语言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尽量采用符合汉语语言的押韵和节奏感,强化文章韵律感,使文章朗朗上口。节奏和韵律使得语言对儿童读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价值,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儿童往往对节奏感强的句子文章感兴趣,且容易记忆。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Doyousaypigorfig?fig是无花果的意思,但是如果直接译成:你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原著中押韵或者相似读音的特点不仅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会使译本小读者对说话内容产生疑惑不解,但若翻译成“猪还是书”或“猪还是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汉语特色的押韵。归划法为翻译英语儿童读物的译者提供依据,译者能更好的处理源语言中的语言、文化及思想差异现象。
5.源语言与目的语功能对等。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与瓦德合作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说法,它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形式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语言之间达到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语言上的对等,还包括文体、风格的对等。原著读者阅读文字时产生的悲欢情感,译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有此情感的产生,从而达到阅读文字效果的功能对等。儿童文学有特定的读者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原著使本族语小读者产生何种情感效果,译本也应该对中国小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因此,好的儿童文学译本的语言既能形象、有趣的描述故事,又能达到让儿童读者感受的功能对等。
6.中译本儿童文学的内容呈现顺序。儿童文学作品有德育教育功能,中国式儿童文学常采用描述在先,而主要思想或具有教育情感的内容在最后才被娓娓道来。西方儿童文学原著有些则开门见山,先表述主要思想,再描写故事情节。这需要改变陈述顺序,即在译本中,原著中先表明的观点要被推到最后呈现。译本儿童文学也要尊学汉语首重语言表述特点。常有英语尾重、汉语首重之说法,即英语句中大量的附加、修饰成分在主句之后出现,也就是从句居多;而汉语句中修饰词要放在中心词之前,主要意思及中心词出现在众多修饰词之后。这与东西方思维模式有关,西方人喜欢说话开门见山,所以在开头表明观点,将重要信息置于句前,这就使得附属信息、修饰词不得不跟在主要信息之后。而东方人说话迂回隐含,先进行铺垫、修饰,娓娓道来所要表达重要信息。因此在译本中也要采用符合中国儿童目标语思维方式,先将修饰性、描述性的话语置前,来吸引儿童兴趣,再引出真实教育意义。中译本儿童文学在丰富儿童文学方面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儿童能够接触到国外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化和思想的养分。中译本儿童文学对提高中国儿童语言水平、培养正确价值观、构建美好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通过分析总结中译本儿童文学的语言翻译特点,以期能够对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指导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然本文并不能够罗列所有中译本语言特点,是因为有一些语言特点过于零散,出现频率较低,本文中没有罗列,但作者承认这些现象也存在于中译本儿童文学中。(本文作者:谢文辉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