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面对视图传媒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儿童文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教材与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它对文学教育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来自影像化时代的挑战。本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做出了一系列分析,并试图提供一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影像文化;儿童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这使得人文学科遭遇冷落的同时也失去了其在80年代的轰动效应,逐步走向边缘化。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学慢慢出现了诸多新的质素,现代传媒电视、电影、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种以影像为主的新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和趣味。影像文化逐渐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对当下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儿童文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惯性地采用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教法教学,更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儿童文学对童心童趣的召唤,使得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文学主要“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教育,它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1]。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面对传统的桎梏与困境,影像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十分迫切。

一、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心灵感情的陶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而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儿童文学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备素养。回望人类漫长的思想史和教育史,我们发现卢梭、弗洛伊德、皮亚杰这些对人类认识自身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都曾将儿童作为思考或研究的重点。而当我们再次回顾中国师范教育、语文教育的历史时,却清楚地看到,具有这种多元功能的儿童文学却又往往是与师范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今后接触最多的将是少年儿童,学习该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儿童文学本身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中国的儿童教育学习欧美的模式,由封建私塾向现代学校转型,“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以及《三字经》《神童诗》《幼学琼林》等蒙学教材被儿童文学所取代。我国语文教育经过漫长而悠远的改革后,儿童文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主流素材。据统计,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其体裁包括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属于儿童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并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文本被改编成为各种影视作品,但是却很难在大学的课堂上找到它们的踪影。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使用、教学方法都依然彰显着文学课堂教学“古老的艺术魅力”。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儿童文学教学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其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师范院校的部分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的学生想要接触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往往只有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完成。而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虽然也有相关的专题课,但是与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相比就更加相形见绌。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且适于儿童阅读和欣赏的文学,它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将是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关键。但是据统计,目前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师中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儿童文学”为何物,他们不了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更谈不上如何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品,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根本就没有儿童文学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儿童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其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不能忽视该课程的开设。其次,在教材使用上,明显呈现出单一、不完善的情况。现今我们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教程》,这两部著作都论及了儿童文学的相关理论,且分章节选取了各类体裁的经典文本进行赏析。然而,文学创作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现时的思想和观念。尤其到了现代,影像媒介作为信息承载和传播的工具在文学活动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传播方式其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在新媒介影响下,文学显示了其无功利性的本质,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表达。而儿童文学的教材在使用上也应该顺应这一变化,不应该再拘泥于对传统教材的坚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严重缺乏创新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的教学多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普遍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学院化的制度中日渐丧失。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干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3]。他们长期徘徊在对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解读和讲授之中,重说教,轻审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严重忽视,更谈不上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中应该教些什么的问题。既然儿童文学已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那它就应该是一个“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4]。但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立足于成人的文学接受、审美识见及价值判断来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研究不同,儿童文学是以其独特的接受者———儿童为基点建构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儿童本位”应当是儿童文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建设的辟荒者,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后,以儿童的年龄为基础,对适合儿童接受的文体及其具体做法进行了分类解说。我国第一部儿童文学教材《儿童文学概论》更是从儿童文学的性质、儿童对文学的需要等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该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说,上述文章与论著都是重论轻史、以论为本的,这就天然地给中国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倾向与侧重以无可避免的影响。就现在通行的儿童文学教材来看,多将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离不开儿童文学理论的指导,但在影像文化传播迅猛的今天,如果再一味停留于理论的阐释,也无法实现儿童文学理论与文本的合理接轨。所以,只有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领略儿童文学给灵魂带来的丰富与愉悦。

2.变革教学方法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师不仅运用适当的技巧去刺激、鼓励、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环境等来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又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即极富儿童情趣。有无儿童情趣,是区别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儿童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成人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表现出相应的不同。长期以来,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多是成年人,教师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讲解,轻实践体悟,忽略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童趣和快乐,未能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儿童文学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注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以本为本进行分析,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吟唱或者创作,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体味其中的儿童情趣,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完善教学手段

作为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师,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来进行教学。马克思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因此,要善于营造与儿童文学相呼应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重温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唤起爱心。当传统的教学手段显得有些枯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多媒体不仅能够提供逼真可感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形象和充满动感的画面,还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性感受的传递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技术,播放一些经典的儿童剧和优秀故事,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面对视图传媒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儿童文学的课程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尴尬。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J].小作家选刊,2007,(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9.

[4]辞海编辑部.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作者:皮进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