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童年期儿童文学的阅读现状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童年期儿童文学的阅读现状调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童年期儿童文学的阅读现状调查

【提要】本文以徐州市2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探究童年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表明,儿童的文学阅读广泛;在内容选择上,侧重于知识性、教育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性;在语言选择上,偏好文辞优美、风格幽默的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现状态;调查分析

近年来,阅读对于儿童知识积累和人格养成的助力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儿童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既有曹文轩的《草房子》、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这样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有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等通俗读物,还有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和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儿童文学始终存在着一个读者接受的问题。换言之,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满足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本文对江苏省徐州市一至六年级200名小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希望从儿童文学的接受角度来观照儿童文学的阅读现状。

一、调查情况概说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我们可以将儿童时期分为幼年(3—6、7岁)、童年(6、7岁—11、12岁)、少年(11、12—17岁)三个阶段。考虑到儿童的表达能力等因素,本次调查选择以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关注童年期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与满足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调查显示,喜欢、特别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占总人数的85.64%,一般性的占13.26%,不喜欢的占1.1%。在“列举十部你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问答题)这一项调查中,最受小读者青睐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接下来依次为《伊索寓言》《淘气包马小跳》《夏洛的网》《笑猫日记》《草房子》《精灵鼠小弟》《三毛流浪记》等(ㄨ见下表),累计共有数百部作品。“列举十部你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结果汇总(前八)可见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多数儿童对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有着积极的态度与浓厚的兴趣,对多国别、多体裁、多题材、各时段的儿童文学均有涉猎,这也为本次调查结果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内容选择上多维度的需要

1.知识性。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童年期儿童对各类知识的吸收尤为重视。对于“阅读儿童文学有什么收获?”(单选题)这一问题,有56.91%的学生选择了“积累知识”。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益处有哪些?”(问答题)这一项调查中,有52.5%的答案提到了“知识”一词,如“积累知识”“增加课外知识”“教会我很多知识”等。此外在“你希望今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写些什么?”(问答题)这一问题的答案中,“知识”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童年期,是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引领下,开始系统化地积累知识,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童年期儿童爱探求的心理特征也对儿童文学提出了注重知识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儿童文学作品已具备知识性特征,但其中知识含量不够丰厚,且知识面单一、结构固化,尚不足以完全满足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儿童文学作家们进一步提高知识素养,学广、学深,在重视儿童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注重知识文化的传递。2.教育性。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中,学生们最喜欢的是寓言,依次往下则是故事、童话、小说、科学文艺等。对于“你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有谁?”这一问题,34.3%的小学生提到了伊索,仅次于最受欢迎的杨红樱。虽然伊索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有待商榷,但从中却深刻反映出儿童对寓言形态的喜爱。此外,谈及对今后儿童文学作品的期望,不少小学生表示“我希望今后看到更多像伊索寓言一样包含道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故事)后面加上道理或我们要注意什么”“告诉我们很深的道理”等等。随着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童年期儿童开始形成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价值评判体系。这种情况下,蕴含丰厚哲理的寓言故事也就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然而,多数儿童文学作家对于这一体裁的创作热情不高,导致儿童的阅读选择较少。已有传统寓言作品固然经典,却难贴合现代儿童现实生活。3.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调查发现,童年期儿童一方面要求“书的想象力再丰富一些”“多一些奇人奇事”,另一方面也希望“创作可以多观察生活”“多讲些我们身边的故事”“真正描写到真实的小学生”。儿童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偏弱,现实感不强,常常在超越现实的时空中徜徉。因而,儿童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幻想世界能与他们的心理、愿望一拍即合,打开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另一方面,儿童在阅读时也渴望寻求共鸣,注重感同身受。现实感强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对应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儿童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和朋友的身影,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现实影响。可以说,“幻想”与“现实”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又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儿童文学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立足现实的思维延伸。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现实,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主题。儿童文学中的现实是一种从儿童生活中来,又能放到儿童生活中去的真切体验。其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虚构、幻想等手段将其与真、善、美相融合,以益于儿童的接受与学习。

三、语言选择上文辞优美与风格幽默

对于“你喜欢的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如何?”(单选题)这一问题,选择“优美”的学生人数最多,占48.07%。童年期儿童的审美情感日渐丰富、审美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其思想、情感的容量和力度都有了加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美的享受、锻炼美的感觉。这反映在儿童文学阅读形式上,就是更加注重语言的美感,包括语词的精准、句式的整齐和声音的和谐。这其中,来自习作的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益处有哪些?”这一项调查中11.6%的答案与“写作”有关,如“会写作文”“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文有感情”等。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强,会有意无意地从作品中吸收“好词好句”,进而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儿童文学创作者们需要进一步扎实语言文字功底,寻求诗意化的表达,结合文体特点调节笔墨的轻重浓淡,使儿童阅读更兴趣盎然。儿童对富有趣味性的作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你希望今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写些什么?”这一项调查中,有24.3%的小学生在回答中提到了“搞笑”“有趣”“幽默”等词,如“多一些搞笑有趣的作品”“增加点搞笑的地方”等。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决定着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物本身的趣味性。但这里强调的趣味性不是指在叙述上追求油滑式的“惹人发笑”。趣味性的核心要义应属于美学范畴的幽默,是表层的轻松愉快与深层的反思启迪相结合的产物,拥有快乐和智慧这两个品格。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心理现状与成长愿望之间的天然矛盾常常成为幽默的源泉。儿童文学作者要善于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意思的素材,通过错位、夸张、想象等手法进行巧妙构思,从而揭示其中的矛盾与不协调,产生引人思考幽默效果。诚然儿童缺乏阅读素养,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别与评判常带有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这“原始的权威”,对于儿童的合理诉求,成人作者与批评家应该尊重与珍视,多去聆听儿童的心声,多创作出为儿童所喜、又为他们所用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应玲素2006《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

2.曾媛2016《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图书馆研究》第3期。

3.姜云峰2017《神性失落与形象降格——《神笔马良》改编剧的比较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

作者:王绮雯 单位:江苏徐州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