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集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治疗中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从集体音乐疗法的角度探讨了其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实践路径和意义。首先分析了集体音乐疗法的特征和孤残儿童心理的特征,认为集体音乐疗法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想象、歌曲讨论与探索、团队合作三种方法,并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说明。从集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意义看,主要体现在塑造自信力、提高表现力、增强情感力三个方面。
[关键词]集体音乐疗法;孤残儿童;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医用方法,在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我国古代的“五音疗疾”到20世纪后期音乐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都凸显出了音乐治疗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关注。[1]从当前音乐治疗的应用模式看,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接受式、再创造式、即兴演奏式等多种方式、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数量在不断增长的群体,他们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在身心方面出现了诸多的负面因素,尤其在心理方面出现的负面因素异常明显,如何通过音乐治疗的方法对孤残儿童心理负面因素进行干预,使他们能够趋向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既是音乐治疗学科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本文试从集体音乐疗法的角度,探讨其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从理论的高度上对此问题加以重视,也能够从实践上提出合理化的实施建议。
一、集体音乐疗法的特征
集体音乐疗法又称为群体或者团体音乐疗法。相对于个体音乐疗法而言,在音乐治疗过程中,集体音乐疗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1.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集体音乐治疗所关注的是人的心理障碍,即将人的心理健康作为治疗的直接对象。[2]在正常情况以及环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处在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协调的运作状态中,当接受外在的刺激中,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映,如果其中的一个方面超出所规定的的阈值或范围,便会打破原有的协调、统一机理,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集体音乐治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实施的一种干预方法,通过运用音乐实践的方法使各种心理因素能够做到协调和统一。2.基于音乐活动下的治疗过程。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也是音响的技术。构成音乐材料的诸元素如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等,在不同的组合下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音响,并以色彩性、情感性作用于人的听觉体验,从而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同时,在音乐的实践上,又是以各种音乐活动如律动、演唱、演奏来调动身体动作,达到内在心理与外在动作的统一,在听觉体验和动作体验的双重作用下消除人的心理障碍。3.具有集体参与、合作完成的特征。集体音乐疗法不同于个人音乐疗法,治疗师面对的是患者群体,这种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可以有效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障碍,从而对个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上也是以集体活动为核心,既面向了全体,又间接地体现出对个体的积极干预。
二、孤残儿童心理的特征
孤残儿童,指的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失去家庭以及自立能力的人。造成孤残儿童身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成为弃孤儿童;二是因为天生具有智力、身体的残缺而被遗弃,属于社会绝对弱势群体。就目前孤残儿童的数量看,据统计约有六十万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国家和社会机构建立的福利院中,部分孤残儿童也被收养在个别的家庭中。孤残儿童在心理特征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内在的孤独感。虽然孤残儿童生活在福利院中,在衣、食、住等方面能够得到保障,但是这些只是从物质上满足了他们的生存条件,但是由于他们自幼缺少来自家庭、父母、亲人的关爱,没有亲情的抚慰和滋养,从内在心理上造成了他们的孤独感。[3]在社会关系上,孤残儿童所接触的是福利院的护理人员,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他们之间能够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亲缘关系,但是护理人员又存在着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能维系更长的时间,并且社会亲缘关系与家庭、父母亲缘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直系血亲的缺失,是造成孤残儿童内在孤独感的根本原因。2.认识能力的缺失与思维障碍。孤残儿童生活的主要区域是福利院,当前福利院的管理模式为封闭式,这就造成了孤残儿童很难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物,这种封闭式的管理和狭小的活动范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能力方面有所缺失,从而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加之孤残儿童先天不足的因素和后天培养的不利,最终导致儿童身心发育迟缓,这为孤残儿童将来走向社会、接触外部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3.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大部分孤残儿童在身心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加之他们对自己缺少科学的角色定位,非常容易造成强烈的自卑感,这也是孤残儿童在心理方面最为明显的特征,在外在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缺少意志力、缺乏情感力、自信力,同时还伴有焦虑、急躁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由个体完成某一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缺乏兴趣、自我否定的情况,对自己的所做出的行为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定位都处于过度的消极理解中。从以上三个特征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孤残儿童主要是在心理上存在着障碍,正是由于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无意义性。
三、集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实践路径
(一)音乐想象
音乐是通过声音进行形象传递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人们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并不是像文学、绘画那样通过语言和可视性的色彩去把握,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去理解音响所承载的意义。在对孤残儿童的音乐治疗中,音乐想象疗法实施的目的就是唤醒患者内心中已知记忆力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治疗师对患者背景的理解过程。在进行治疗之前,治疗师需要通过向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动态和心理发展中掌握共性。2.导入环节。治疗师通过播放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音乐对患者进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使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音乐规定的情境中。导入环节可以维持在3-4分钟之内,治疗师要始终观察患者的行为动作和心理情绪,这也是对患者进行进一步了解的过程。3.音乐聆听环节。在导入环节中的渐进放松训练之后,治疗师可以播放预先设计好的音乐组合曲目,通过语言引导的方法促使患者能够进入到想象的环境中。在音乐组合曲目的设计上,需要选择具有明确形象导向意义的作品,如格里格的《精灵的舞蹈》、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等,治疗师可以根据音乐的标题用语言进行展开,也有利于拉近与患者的亲密感。4.想象整合阶段。治疗师在唤醒患者之后,让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出音乐带给自己的感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绪等,在此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充分激发孤残儿童的自信力,让他们敢于和乐于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治疗师要对他们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消除患者的羞赧感、自卑感。
(二)歌曲讨论与探索
歌曲与器乐曲是两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歌曲由于歌词的存在,在曲调的创作上需要以歌词的内容作为依据,包括在音乐各个构成要素的运用上都需要以表述歌词为核心;器乐曲相对于歌曲来说,由于没有歌词的引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在歌曲讨论和探索中,可以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在歌曲的选择上,可以由患者选择,也可以由治疗师进行选择,这两种方式在个人治疗和集体治疗中都非常实用。在孤残儿童的音乐治疗中,用讨论与探索的方法无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兴趣和参与度。在具体的实施上,治疗师可以请每位患者带来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从患者所选择的歌曲中了解其心理特点,因为歌曲中的歌词往往能够表现出患者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介绍自我的方式。其次就是治疗师根据患者所选择的歌曲找出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也是进行治疗的核心内容,治疗师可根据共同话题,选择部分歌曲进行讨论。从歌曲讨论方法应用的层次看,根据治疗对象,应当采用支持性-活动取向的治疗方法。此方法的特点在于以歌曲为中心,抛却歌曲之外的任何因素,治疗师的引导语、过渡语的运用都需要从歌曲方面进行深入和扩展。在治疗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减少患者的退缩和自闭,促进人际交往。由于孤残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治疗师具有较强的陌生感,通过歌曲讨论的方式,可以使患者与治疗师处于同一个话题的讨论环境中,由此拉近与治疗者的距离,这也是使患者能够接触社会的一种间接方式,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2.促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快乐。歌曲讨论与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在回答的结果评价上没有正误之分,只要使患者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在集体治疗中,每个患者都具有讨论和探索的资格,也有回答问题、阐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对于每一位患者个体而言,治疗师对他们进行充分肯定也能够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实现自我存在价值。
(三)团队合作
在集体音乐治疗中,团队合作是最为常见的活动方式。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可运用奥尔夫音乐训练的方法。奥尔夫音乐体系作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音乐活动进行设计,并从音乐要素运用的角度展现出音乐活动的多样性。在具体的实施上,可通过以下两种训练对孤残儿童进行干预:1.声势训练。所谓声势,指的是以身体作为发音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发出不同的音响,这种训练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具象性特点,同时也没有复杂的概念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锻炼患者的反应能力,能够使他们的动作做到协调和统一。在声势训练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是拍手、跺脚、捻指、卷舌等。治疗师可以给患者提供两个乐句的方整型旋律,通过2-3遍的反复聆听,使患者能够了解旋律的风格和情绪特点。然后对旋律中的每一个拍子进行声势规范,如在4/4拍的情况下,1-4拍分别用不同的声势音响进行表现,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使全体人员都能够做到协调统一的表现。2.音乐戏剧表演。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戏剧表演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在戏剧情节所营造的情境中,可以使患者通过语言的指导而表现出相应的动作,此时治疗师可以根据已设定的音乐引导患者进行表演,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演进行伴奏。此种形式的治疗既能够锻炼孤残儿童的合作能力,又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家庭的归属感,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意识。在患者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治疗师的引导和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治疗师要给患者呈现出一个戏剧主题,如《两只老虎》《小鸭子回家》等,然后治疗师要根据主题编出故事情节,情节的过程要充满温馨感,让戏剧主题充分发挥出亲情的意义和功能;其次治疗师在对患者的表演进行评价时,要用鼓励的口吻,增强患者的成就感,提高其参与的兴趣。
四、集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意义
(一)重塑自信力
针对孤残儿童缺乏自信力的心理特点,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音乐治疗的方式或方法,都需要从中进行鼓励。从治疗方法上看,音乐的聆听、感受与体验、各种音乐活动等最后都是以一定的“成果”进行呈现,治疗师在面对患者的“成果”时,他们始终有一种期待感,那就是要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所以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特点,治疗师需要从患者的评价期待中突出语言的巧妙运用。重塑患者的自信力,就是让他们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消除自卑感,充分地肯定他们阳光和积极的一面。所以在集体治疗中,对于孤残儿童心理的治疗要做到从患者自卑的心理出发,消除他们自身的心理障碍。
(二)提高表现力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看,音乐有着不同的解释,它可以是声音、音响的艺术,也可以是抒情、美的艺术,但是归根结底,音乐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物,它需要在表现实践中凸显出自身的应用价值。在集体音乐治疗中,对音乐音响的感受与欣赏、对歌曲的讨论和探索、对音乐戏剧的表演都是表现的过程,这不仅是音乐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也是在音乐治疗中对患者产生积极干预的目的。孤残儿童由于心理上的自卑感,不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自己害怕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要积极地创造可供孤残儿童表现的机遇,让他们能够心无忧虑地展现出自己的另一面,通过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孤残儿童的合作精神。
(三)增强情感力
孤残儿童由于自幼缺乏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所以在情感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由于这种情感力的缺乏,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出现了厌世感。在集体音乐治疗中,对孤残儿童进行情感力的培养,除了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外,作为治疗师,在语言交流、行为动作以及与患者的心灵沟通等方面,都需要从情感培养的角度出发去获得患者的信任,这样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增强他们的情感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孤残儿童的音乐治疗中,集体音乐疗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集体性的参与和治疗活动,可以对患者起到重塑自信力、提高表现力、增强情感力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可以采用音乐想象、歌曲讨论与探索、团队合作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上,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对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治疗方法的运用更为有效。其次,作为治疗师,对孤残儿童的治疗要有人本主义的情怀,这不仅是体现自身职业价值的所在,也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
注释:
[1]黄威,曾果果.团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23):229—230.
[2]李晓微.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情感教育与护理管理策略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47):187,189.
[3]李萍.音乐治疗提高自闭症盲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1(01):70—71.
作者:夏娟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