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空灵鼓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空灵鼓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空灵鼓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儿童患病率逐年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在美国最新的循证实践报告中,音乐干预被证明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有效干预方法之一。作为我国新型的民族乐器之一,空灵鼓以其空远醇厚的音质特性、“五音疗疾”的作用机制以及简单易学的演奏方法,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章探讨空灵鼓在两种主要音乐疗法中的运用与实践,并开展了个案研究。研究证明,以空灵鼓为媒介的音乐干预方法在提升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关键词]空灵鼓;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应用研究

空灵鼓又称忘忧鼓、无忧鼓,多采用钛钢合金、纯铜、碳钢三种材质制成,鼓身呈扁圆形状,其款式分为8音、11音、13音、14音、15音等,由莲花瓣状的钢舌振动带动共鸣腔震动而发声,具有手碟(Hang)、马林巴和木舌鼓等综合特点,是汇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融合现代工艺技术、声音理论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新兴乐器。空灵鼓既融入了磬、古琴、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婉转灵秀,又具备时下流行的手碟的强力穿透之感,如今广泛应用于宗教佛学、瑜伽冥想、音乐启蒙、身心疗愈等领域,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宣泄情绪,还可调养身心,发觉自性之美。

一、自闭症儿童与音乐干预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通常伴随言语障碍及智力低下,严重时有自伤和攻击性行为。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与生活困境,尤其中重度自闭症儿童,大多数以家庭成员作为其主要看护者,终身无法独立生活。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闭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的态势引起各国普遍的重视,成为影响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目前生物医学界尚无特效药物显示对自闭症的康复有效的情况下,终身良好的教育干预是帮助患者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唯一路径。诸多研究证实,自闭症患者通常具有超强的辨音能力及超凡的音乐感知力,在最新发布的美国NCAEP循证干预实践报告中,音乐介入干预(Music-MediatedIntervention,MMI)被认为是有效的循证实践之一。[1]“在ASD音乐治疗干预中,患儿藉由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能有效激活患儿与生俱有的音乐能力,进而激发患儿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学习潜能。”[2]在音乐干预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以音乐为媒介的交流互动行为,吸引儿童注意力、诱导患者主动与被动的沟通意图与反应,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的语言、沟通与认知障碍的目的。目前应用于ASD儿童音乐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再创造式音乐疗法与即兴式音乐疗法。再创造式音乐疗法(RecreativeMusicTherapy)是指在学习演唱、演奏或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提高患者的音乐能力而达到改善其心理、生理问题的目的。[3]即兴式音乐疗法则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依据其当前的行为和兴趣为起点,展开一系列的模仿与匹配、接纳与支持、共情与陪伴等即兴音乐治疗手法,以不断创造人际互动机会、逐步提升互动质量为宗旨,将ASD儿童带入情感共享的世界。[4]两种音乐疗法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以音乐交流为主要沟通手段的音乐干预活动,相比较以行为与语言干预为主的康复治疗手段,在利用ASD儿童的音乐加工优势与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凸显音乐干预鲜明的特点与功效。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音乐疗法与具有实证支持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如行为策略、结构化教学、示范(或录像示范)、自然教学策略、父母训练、同伴介入策略、关键反应训练、计划表(或视觉支持)等相互结合运用,将进一步巩固并加强自闭症综合性干预的效果,帮助患者提升全方位的社会性能力。

二、空灵鼓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的作用机制

2000年,瑞士两位钢鼓制作者FelixRohner和SabinaScharer发明了一款结合钢鼓的高音和印度Ghatam陶罐鼓低音的新世纪乐器,统称“Hangpan”。这种新型碟形打击类乐器将节奏与旋律结合起来,以饱满深沉、温暖磁性的独特声音质感倍受青睐。在传入中国之后,“Hangpan”更名为空灵鼓,在继承了钢舌鼓强烈穿透特点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古典乐器的婉转灵秀、纯净空灵的声音,成为“接近中国古代编钟音质”的新型中国民族乐器。空灵鼓清远悠扬的音色特质能够吸引ASD儿童的注意力,帮助唤醒深层觉知,使其沉着安静、主动倾听外界的声音。同时,空灵鼓不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音乐基础,也没有庞杂的乐理体系,其音准稳定、简单易学,与ASD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相适应,是自闭症等特殊儿童音乐干预中不可缺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空灵鼓的鼓身呈扁圆形状,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反映着儒道佛中“浑全充融”“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思想。八个莲花瓣音舌分布在鼓面上的四周,音阶呈现Z型排列,体现阴阳平衡、对称生态之美学,方便习琴者演奏之用。空灵鼓分为8音、11音、13音、14音、15音等,其中8音空灵鼓由中国五声调式组成,8音分别为“5·、6·、1、2、3、5、6、1·”,五声音阶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凝聚中国几千年文明与智慧的音乐体系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音”的理论,“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五音疗疾”理论为五行音乐应用于治疗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5]另有《晋书·乐志》对五音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情志进行了详细阐述:“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6]可见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对于调节情绪、颐养身心的积极作用。自闭症儿童因言语沟通障碍、感统失调、刻板行为、认知与想象力匮乏等疾病因素,极易产生抑郁、紧张、愤怒、狂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本人社会适应与家庭生活质量。通过演奏8音空灵鼓可调节患儿不良情绪,依据“简单”“有趣”“有效”“互动性”为重点的个性化干预原则,有效提高患儿对外界的关注度,提升与人互动的乐趣与沟通能力。作为既能打击节奏,又能演奏出完整旋律的新型乐器,空灵鼓与架子鼓、非洲鼓、三角铁之类单纯的打击乐器以及手铃等音乐治疗常用乐器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演奏时可将鼓放于腿上或桌上,以稳定易操作姿势为准。演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徒手演奏,使用指腹轻快迅速地弹击音舌而非用整个手掌去拍打,以便让音舌能够产生充分有效的震动。双手经由指腹快速击打音舌,有利于刺激手部的神经末梢,增强左右手的协调能力,使眼耳脑手心的合作达到感官上的协调统一,同时小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对于儿童大脑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使用鼓槌演奏,空灵鼓因鼓槌的不同材质、力度或弹击方式呈现出不同质感的音色,以橡胶材质为槌头的鼓槌相较其他材质更易发出空灵深邃悠远的声音。同时,依据患儿不同的兴趣提供多种材质的鼓槌是有必要的,不同的音色音质可以激发儿童敏锐地听知觉辨别能力,进而引发参与兴趣、延伸沟通回合,促进社会性发展。

三、空灵鼓在自闭症儿童音乐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一)空灵鼓在再创造式音乐疗法中的应用

再创造式音乐疗法(RecreativeMusicTherapy,RMT)着重通过乐器演奏或歌曲演唱等音乐活动引导儿童良好的人际反应和正确的沟通行为。使用空灵鼓作为音乐治疗的乐器之一,能够协助治疗师在聆听、敲打、说唱、演奏等多种活动形式中设计干预策略以达到提升患者模仿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目标,(见表1)。表中六种活动形式可以按照流程依次给予儿童结构化教学,也可以根据儿童当下的兴趣与能力发展自由选择。以儿童当下的兴趣为出发点,以高质量的互动品质为目标,同时综合运用自闭症其他干预手段,及时给予辅助与自然强化物(如儿童喜欢的音乐),帮助他获得成功快感和与人互动的乐趣。

(二)空灵鼓在即兴演奏式音乐疗法中的应用

即兴演奏式音乐疗法(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IMT)是目前国际上运用最普遍的音乐疗法之一。该方法由儿童个人或团体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进行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蹈及音乐心理剧创编等,以达到舒缓情绪、增进互动、表达情感的目的。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干预手段为ASD儿童提供支持性的互动环境,以促进儿童的自我调节、双向沟通以及自我成长。该疗法与地板时光(FloorTime,自闭症干预方法之一)的理念与方法极为相似,在吸引儿童共建互动模式、共享活动乐趣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见图1)笔者对一名12岁的自闭症儿童小A(化名)进行了以空灵鼓为主要乐器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小A3岁被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自闭症谱系患者,程度中重度,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很弱,现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通过运用《儿童自闭症治疗行为评量表》《自闭症儿童音乐能力评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发现他虽然自闭症状明显但是对音乐有较高敏感度,能过耳不忘的哼唱曲调,且音准和节奏感极佳。笔者作为治疗师,使用空灵鼓以即兴演奏式音乐疗法每天与其互动40分钟,在四个月干预期后的评估显示,小A在眼神注视、共同关注、沟通意愿和情绪稳定方面都较基线期有明显的改善提升,收到良好的干预效果。每次干预都以小A的行为作为契机,首先从模仿开始,比如他刚开始只是乱敲,治疗师则复制他的节奏型(镜像与模仿),以对他的行为做出“回声”效果而引起患者的关注,增加眼神对视机会,建立“共同注意力”。在形成稳定的“共同关注”之后,治疗师根据小A在敲击空灵鼓时的情绪状态建立相应的音乐反应模式。如果他的情绪是烦躁不安的,则采用激烈的节奏型或敲击方式反映他的情绪,即兴演奏能够诠释他当下状态特点的音乐,从而对他的情绪起到支持与共情作用(匹配与共情)。小A喜欢在空灵鼓上演奏,但他通常表现出随意的、不稳定的演奏状态,这时治疗师会为他提供节奏或者旋律的根基,即使用缓慢的持续音(例如以全音符演奏do)进行伴奏或者给旋律配上简单的二部和声(例如在他反复敲击so音的时候,治疗师轻声配上do或mi),为他混乱的情绪表达给予稳定性的包容和支持。在持续而坚定的支持与陪伴中,治疗师逐渐发展起与小A有来有往、由简入繁的互动行为,通过等待小A演奏的间隙以及在自己的即兴演奏之后留出空间,提示并引导小A进入双向轮流表达之中(容纳与对话)。并且,治疗师通过示范一段节奏或旋律,提示小A进行模仿并自由拓展,进而增进了双方对话交流的乐趣与回合,推动音乐思维进一步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的模仿、共情、支持与对话之后,治疗师与小A的互动进入到稳定而自然的成熟阶段,此时寻找时机让小A在音乐的创造中担当“独奏者”的主导角色,治疗师则以更为轻柔、简洁的演奏转而成为“陪伴者”,以激发小A强烈的自主意识,感受到自身的潜力与能量(陪伴与即兴)。在整个音乐治疗过程中,没有预先设定的干预流程和计划,而是借由“空灵鼓”本身的音色特质及简单易操作的优势,由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即时反映在各个音乐干预技术之间自如转换运用,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敞开心扉、乐于交流、表达自我为靶目标,使患者在不断获得支持与共情的互动氛围中,体验到与人交流的乐趣,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在2021年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上,邹小兵指出:“我们站在自闭症研究的十字路口上,需要重新认识自闭症。需要接受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理念,务必同时认识到谱系人士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能力,加以发现、培养、转化利用,无论对患者还是社会都是有益的。”自闭症患者在音乐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转化为他们与人沟通、与外在世界交流的中间媒介,使他们和常人一样获得良好的生活品质。空灵鼓作为新型民族乐器,不仅适用于自闭症儿童日常干预与学习,更能融入患者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之中,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到自闭症儿童的共同干预中来。今后需要在空灵鼓应用于自闭症干预中做更多探索,使科学研究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加强早期诊断、科学干预、社会接纳等方面的研究,以改善自闭症人士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品质,使这一弱势群体及其家庭能够享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明进步的先进成果。

作者:任彦洁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