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构建主义视角,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问题导向型知识构建的方案设计。提出四个研究目标,依次递进,更新的理念、充足的教辅资源、合理的问题设计、科学的考评方法。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并呼吁高校从激励、考核各方面为教学改革研究提供更优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问题导向;知识建构;宏观经济学
全媒体时代下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大学的知识垄断地位消失、教师学术权威式微、师生学术共同体解构等,大学要独善其身就必须做出适应性变革和转型。带着这一想法,我们开展了一项教学改革探索,吸收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依据知识建构的规律,对课程方案进行设计,培养学生搭建自主化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改革的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是从社会生产过程角度研究知识的一种范式,强调知识生产的建构性和社会性,反对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主张群体主义的方法,认为任何知识都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2006)指出,“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创新是值得我们寻思的”。从这当中可以看出,秉持建构主义的学者认为学生应该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的搭建是个体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从目前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所应用的学科来看集中在医学专业(李梦智,2006;朴光春,2006;邢向辉,2009)、化学(吴泽芳,2007)、生物(李家斌,2008)、计算机专业(龚静,2009),在人文科学特别是管理学教学中较少使用,因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非常有必要。
2教学改革的四个研究目标
2.1了解问题导向型教学理念在师生中的认可程度
建构主义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探索很少被尝试,忽略并不意味着不适合开展,恰恰相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史实做背景,运用得当会带来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的课堂效果。近年来上到国家领导在世界舞台,下到每个微观组织,都异常认可和外界环境交流要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经验理论都源自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具备天然素材。通过教学方案的实施反馈,了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方法的体会和建议。通过整个学期的滚动实施,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2.2设计出宏观经济学每一章的主题性问题
问题设计是决定教学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宏观经济学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概念抽象,推理逻辑很难适应,那么设计问题就要难易适度,选择贴近生活、又有趣味性,让学生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答案。比如,什么是GDP,枯燥的概念让学生提不起精神,如果问题是“请同学考虑一下,哪一个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么,为什么不是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军队人装备数量等呢?”,问题的质量不仅影响小组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设计得恰当,会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传统教学中很难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学生的能力差距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如果说问题的抛出和问题体系没有精心设计,那么也很难培养出具备自动自发学习能力的孩子。我们努力达到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不断尝试解开题底的效果。
2.3规划出所需的教学资源
就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书籍、调研报告、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教师需要结合教材每一章主题,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的目录,这需要事前做充分的规划安排。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建立系统详尽的围绕问题资料列表。以下是我针对各章列出的书目和资料: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世界是部金融史》《光荣与梦想》;第三章总供给与总需求,《世纪三部曲》;第四章通货膨胀与失业,《货币战争》《美国货币史》;第五章开放经济,《大外交》《全球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等等。
2.4制定出问题导向教学方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
问题导向教学方案的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包括考试、报告、个人或者团体的演示、案例研究、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个教学法的接受和认可,提供有效实施的动力。因此,课题要提出一个合理的考评体系。
3项目的实施过程
有三个阶段:准备工作,项目实施,比较评估。
3.1准备阶段
首先,将学生分组,参照以往的成绩让能力和成绩不同的学生互补搭配,保持各小组的整体能力均衡。对应的,师资分配也要得当,经过培训后参考不同的教学经历,进行分组,使其具备相应的指导能力。
3.2实施阶段
要在每周课前将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进行布置,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整理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发言稿件和幻灯片的制作。3C、3R是问题设计要始终遵循的模式。3C模式是指内容(content)、背景(context)、关联度(con-nection)等核心元素;3R是指研究(research)、推理(rea-soning)、反思(rethink)等具有过程性特征的元素。由此便衍生出九个步骤: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分析、学习背景衡量、具体问题的提出、可行性分析、反思元素的建立以及相关关系分析等。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每周的问题从学生的最大效果反馈得到评估,筛选,最后保留下有生命力和张力的那些。沉淀下来,为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奠定基础。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地注意学生的反应,考察问题与学生的能力是否相匹配。对学生的考核多元化,包括考试、报告、自我评价,最后根据权重,做出综合性的考核结论。
3.3比较评估阶段
学期期末进行,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反馈研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课题组在期末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针对他们的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责任感、自理和自律;核心能力具体如合作沟通、创造创新,组织协调;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经营。礼仪方面,组织教师座谈,对教学体验进行分享,共同分析和总结收获和不足,并商讨改进教学计划,为下一个循环做准备。
4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
4.1缓解了教师一言堂、以自己为中心的单向局面
在知识扩散加速、一般性信息获取门槛降低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越来越不合时宜。很多高校提出过程化改革,但并没有考虑参与合作完成教学过程的视角去构建教学模式。本课题提出以问题作为引线传导到学生的端,激发其参与感并做深入思考,形成竞争模式,以计入平时成绩为激励,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成学生,为了达到最后一刻的展示效果,学生需要查找大量历史和学术资料,在动手整理的过程中内化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时着重围绕讲授的知识点组织内容,精心挑选案例,建立案例和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主动的热情。
4.2改善了学校课堂学生人在心不在的参与度问题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一直不容乐观,一种是硬性参与,如出席率,另一种是身心参与度,后者更加隐形,人在心不在的情况非常令人头痛,特别是当前手机占据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课堂上教师和内容丰富的手机形成了争夺学生注意力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激励机制以科研为重,科研考核容易量化,投入产出易于考核。教学质量提高需要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需要教师不计回报地全身心投入,很难量化考评。在这种氛围下,大部分教师是没有动力改变目前课堂现状,只有发自内心热爱才能驱动自己在教学环节进行深耕。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效果自然可知,期末考试临时突击,向老师要重点,成绩普遍徘徊在低水平。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从这一年龄段人群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曲线包抄,他们个性强,爱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非常希望通过展示而得到全体的认可,于是我们改革教学方式,把讲台变成舞台,给他们机会以声色俱佳的状态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在考核方法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当然要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作业、讨论发言等)进行评价。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投入不同的精力,教师则启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团队与团队进行竞赛,激发出他们的热情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3缓解了传统课堂能力培养环节缺失的困局
国内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在国际上教学质量缺乏认可的瓶颈。高考前的竭尽全力和高考后的茫然怠惰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教学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硬件设备的更新,教学软件的配备,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习者这个中心的参与和内化。内化需要知行合一,行的环节在课堂上重现出来,需要花一番心思,比如讨论到央行货币发行问题,发动同学去搜集近年来房地产和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用图表简洁地播放出来,通过相关关系的直接冲击,让他们印象非常深刻地领会了教材观点。热点问题先组织讨论,然后亮明观点,给出解释,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在这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各种通用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了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侠.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微实践”为特色的对分课堂新模式[J].文教资料,2017(7).
[2]杨颖.问题导向教学法创新性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3(9).
[3]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4]LeslieP.Steffe,JerryGale.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杨颖 王琴 单位:1.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2.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