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隧道群洞口间光屏障方案设计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厦门某隧道群两座隧道之间间距仅为70m,2009年投入运营之后多次在洞口发生追尾事故。隧道洞口光线明暗变化冲击人眼引起的“黑白洞效应”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文章设计了一种悬臂式钢结构光屏障,上部覆盖光栅板,中部采用连接型钢做成向下拱形,整体造型像一只振翅飞翔的海鸟,造型新颖、飘逸,结构安全可靠。建成之后可以缓和洞口内外的明暗差,降低驾驶员的眩晕感和封闭感,提升隧道安全运营环境,同时也将是隧道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光屏障;黑白洞效应
隧道洞口为事故多发点,也是隧道安全管理的一大难点。隧道群相邻洞口一般间距较小,隧道洞口光线亮度交替变化冲击人眼是引起交通事故最主要因素,由此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占隧道洞口事故的30%。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为了减弱进洞口的“黑洞”和出洞口的“白洞”效应,应在入口、出口段采取措施,让光线亮度渐变,在洞口处增设光屏障是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
1工程背景
工程位于厦门某隧道群两座隧道间连接道路,道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中间为绿化分隔带(如图1所示)。道路长度约为70m,单向车道宽度为10m,车道中间绿化带宽度为20m。该路段设计时速为60km/h,若车辆按照设计时速行驶,通过该段道路需用时4.2s,也就是说在4.2s的时间内,驾驶员的眼睛要适应A隧道出洞时光线从暗到亮,到B隧道进洞光线从亮到暗的全过程,驾驶员很容易出现眩晕,增加事故发生率。为了保证该段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避免车辆进出隧道时,亮度快速变化以及阳光直射给驾驶员视觉上带来的影响,在该处增设光屏障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该路段南侧路边为管养单位停车场,北侧有某景点上山道路,要求光屏障设计时考虑这两个因素,不能影响其正常的功能。图1项目平面图(单位:m)
2设计方案
2.1设计标准
①设计荷载标准值:光栅板恒载:0.4kN/m2,安装活载:0.4kN/m2。风荷载按厦门市百年一遇风压取值为:0.95kN/m2。②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建筑构件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光栅板材料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2.2设计思路
由于该段一侧路边需要避让临时停车场,另一侧为上山道路,同时考虑美观要求,将光屏障设计为悬臂结构较为适宜。但由于悬臂伸出跨度过大,自重作用下,柱脚的弯矩较大,再考虑台风影响,受力较为不利。故考虑中间设置系梁,一方面可以减小柱脚弯矩,增加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这样的造型可以结合景观设计做出大鹏展翅的效果,寓意大展宏图。
2.3悬臂钢结构设计
悬臂钢结构采用HN600×20O工字钢,尾部做渐变处理,形似鸟儿的翅膀。在中间草坪使用HN500×200型钢将两边悬臂梁连接,减小柱脚弯矩,并且做成向下的拱形,形成鸟儿的身体,在草坪中部设置三角支撑减小连系梁的跨度,提高其刚度,并形成鸟儿的嘴部。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尺寸为1.8m×1.8m×1.0m。悬臂梁间距5m,草坪中部的连接型钢间距10m,空出一跨悬臂梁使用纵向连系梁HM400×300固定,纵向连系梁与中部连接型钢的端部固定连接(如图2、3所示)。该方案路面框架仅为单侧立柱,另一侧为开口,并且屏障整体为弧形样式,悬臂端部上翘处理,这样既能使屏障美观,也能降低驾驶员的封闭感。
2.4光栅板设计
光栅单元板主要由C型钢边框、边框封板及光栅等组件构成,光栅等间距排布,阻挡阳光直射(如图4所示)。光栅采用t1.5mm的铝板,边框和边框封板采用t3mm的C型钢;光栅固定到边框后,需使用φ2的钢丝穿过每个光栅,防止光栅单个脱落。光栅底部制作成锯齿状,防止雨水集中滴落。
2.5方案设计效果图
方案整体造型像一只振翅飞翔的海鸟,造型新颖、飘逸(如图5所示),建成之后可以缓和洞口内外的明暗差,降低驾驶员的眩晕感,提升隧道安全运营环境,同时也将是隧道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结构计算
3.1计算模型
采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采用梁单元模拟悬臂钢结构,模型共含784个节点,1157个单元,如图6所示。图6有限元模型
3.2计算结果
为精简篇幅,仅示出最不利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内力、应力、位移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仅示一个节段)。计算结果表明,最不利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内力为277.2kN,最大应力为116.637Mpa,最大位移为0.088m,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受力安全可靠。
4结论
隧道洞口光线明暗变化冲击人眼引起的“黑白洞效应”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文章以厦门某隧道群两座隧道之间仅70m的连接道路为载体,设计了一种悬臂式钢结构光屏障,造型新颖、飘逸,结构安全可靠。建成之后可以缓和洞口内外的明暗差,降低驾驶员的眩晕感和封闭感,提升隧道安全运营环境,并且不影响道路两侧空间的利用,同时也将成为隧道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S].
[4]吴胜忠,陈山泉.公路隧道光屏障设计及其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3(06).
[5]李英涛,程国柱.公路隧道出入口减光格栅段合理长度研究[J].公路工程,2009(05).
[6]黄发明.基于“黑洞效应”的公路驾驶员视错觉改善方法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7]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对驾驶员视觉及心率影响规律研究[D].乔飞艳.吉林大学,2012
[8]施卢丹.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驾驶人眼动注视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
[9]关向群.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实用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
[10]王丙兴.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2(01).
作者:危艳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