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发动机舱自动灭火器方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发动机舱自动灭火器方案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发动机舱自动灭火器方案设计

1自动灭火器位置布局

发动机舱是汽车的中枢区域,布局紧凑。而自动灭火器受自身体积外形所限,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牢固的方式放置。

1.1车身驾驶室舱内布局

本文所述的商用车,是典型的前置发动机车型。车身发动机舱是整车的首脑部位,是动力总成中心及控制中心。它是由驾驶室地板、发动机罩、面罩框、前保险杠等组成的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其中动力总成核心发动机和控制中枢ECU等均放置于此,重要部件还有蓄电池、前蒸发器、暖风、风窗洗涤壶、ABS、空压泵、散热水箱、前灯、防冻液壶等。另外,电子电器设备的电源线束、控制信号线束,进排气管道、液体循环管路等都在舱内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发动机舱内由于放置了众多的零部件,导致布局空间相当紧凑,而灭火器及其附属支架占用空间较大。并且舱内器件依托的车身本体铁件大多是材料厚度较薄的铁板,在灭火器本体3G动载工况下零部件强度较难满足安装要求。

1.2灭火器的布置原则

灭火器在发动机舱内布置,需要在满足灭火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强度高的车身部位,不降低车身模态及零部件强度、刚度。

1.2.1针对易起火点布置

汽车发动机舱内易起火部位主要有发动机本体及其管路、蓄电池及其开关等部位,其中,发动机引起的火患最难控制,后果最为惨烈。发动机及其管路其上易着火点按照危险性,依次为增压器、发电机、高压燃油泵及高压燃油管、排气管等。针对易着火点在舱内的位置分布和法规规定的灭火剂剂量要求,最终确定在本车型上安装左右对称的两个灭火器,内贮干粉质量均为400克。车身左侧位置的灭火器灭主要针对高压燃油泵、增压器等的火情,并能兼顾蓄电池可能产生的险情;车身右侧的灭火器则主要排气管、发电机等的火情。

1.2.2选择车身强度足够高的部位作为安装位置

由于灭火器外壳较厚,加上支架和内贮干粉质量,整个灭火装置的重量比较大,因此选择厚度大、材料屈服强度较高的车身位置安装,是非常重要的。而当零件料厚达不到直接安装要求时,就必须对零件贴加强胶片和焊接加强支架来保证足够的安装强度。本车型的面罩框采用的双层钢板结构,骨架和外板都采用了高强度合金钢,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性能,灭火器就安装于面罩框的两侧位置。为了满足较高的安全系数,使面罩框不至于出现开裂等问题,面罩框骨架部位增加了加强板,灭火器支架直接安装于增加了加强板的零件处。

1.2.3灭火器拆装方便,并且不影响舱内其他器件维护作业。

由于发动机舱内器件数量比较多,有一些部件需要经常性拆装,灭火器布置之后不能影响其他部件后续操作。灭火器自身也需要拆装方便,只需要简单工具就能实现一次拆装操作。另外,灭火器布置位置尽量对称,既美观又对车身模态有益。根据车身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局,结合灭火器的放置原则,本车型最终确定了灭火器放置于面罩框内侧上安装点处,以支架悬挂固定的布置方式。灭火器自身用圆形抱箍紧抱,并与灭火器支架连接,灭火器支架另一端用螺栓固定于面罩框上。

2灭火器布置方案

2.1面罩框本体加强方案

面罩框本体是由内外两层钢板点焊而成,内部为焊接骨架,外部为一体化冲压成型的钢板,安装外饰件。面罩框骨架总成为几块高强度板材焊接而成,内外板之间除搭接边处,均有内部空腔,由于灭火器重量较重,内部需要增加加强板作为补充。加强板上需要焊接凸焊螺母,安装螺栓可以直接与凸焊螺母配合,安装便捷。

2.2灭火器支架设计方案

灭火器的安装在满足良好的布置位置基础上,选择安装与固定方式也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主流的灭火器外壳为全铝合金冲压而成,无法用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而灭火器本体为了保证外形尺寸与密封性,不能在外壳壁随意开孔。因此,灭火器本体需要用夹持的方式实现固定。灭火器与面罩框之间为了安装与安全需要,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两者之间须用刚性支架进行连接。支架自身既要能满足灭火器本体的重力场动载所需的材料屈服强度,也要满足与面罩框连接在一起时候的模态特性。支架制作所用必须为高强度合金钢板,并且要增加加强筋和钣金件翻边来增大其抗弯模量。

2.3灭火器连接支架方案对比

灭火器连接支架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料厚情况下,对灭火器安装状态影响很大。增大连接支架的钣金厚度,会增加灭火器的连接强度。但同时自身重量也会增加,对面罩框连接点处的局部应力冲击会更大,面罩框整体模态可能会降低。因此,本文针对连接支架在不同料厚下的应力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

2.3.1方案一

灭火器本体、抱箍等为供应商合成供货,并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数据。面罩框加强板采用高强度合金钢DC03,料厚2.0mm。灭火器连接支架的料厚为设计变量,从几种车身钣金件主流料厚中选择合适的厚度。在方案一中,灭火器连接支架采用1.5mm厚度的钢板,具体设计数据详见下表。

2.3.2方案二

在方案二中,增加灭火器连接支架材料厚度,采用2.0mm厚度同型钢板。其余设计数据均保持不变。

3灭火器布置方案有限元分析

在确定灭火器布置方案之后,需要分别进行应力分析,以验证面罩框、连接支架的整体强度、模态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针对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数据,前处理采用hapermesh软件,求解器采用ABAQUS软件。计算3G动载工况验证灭火器支架及相关零部件的强度;在前处理过程中,输入边界条件,约束面罩框总成与车身的安装孔全部自由度,计算模态。目标值要求灭火器支架总成一阶模态值不小于33Hz。

3.1方案一

灭火器支架总成一阶模态:灭火器支架总成二阶模态:3G动载工况验证面罩框骨架上加强板应力结果:

3.2方案二

灭火器支架总成一阶模态:灭火器支架总成二阶模态:3G动载工况验证面罩框骨架上加强板应力结果:

3.3方案比较由有限元分析

方案一中1.5mm支架在3G动载工况下的应力满足要求,但是一阶模态比较低,灭火器连接支架可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灭火器连接支架需要通过增加厚度加强筋等增大一阶模态。方案二中2.0mm料厚灭火器连接支架在模态分析和3G动载工况下,均满足合格标准,一阶模态37.5Hz,超过面罩框一阶模态最低标准33Hz;3G动载下面罩框骨架上加强板应力68.9Mpa,比方案一略有上升,但是远远低于面罩框骨架上加强板的应力极限120Mpa。方案二中灭火器连接支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2.0mm厚度钢板也是车身最常用板材,设计该料厚是可行的。面罩框加强板、灭火器抱箍等也均能满足要求,方案二为本车型所采纳。

4结论

根据灭火器的布置原则,选择面罩框部位作为安装位置,该部位车身强度足够高、便于拆装。灭火器采用左右对称布置,左右各悬置一个。为了满足较高的安全系数,使面罩框不至于出现开裂等问题,面罩框骨架部位增加了加强板,灭火器通过连接支架安装于此处位置。由于布置方案对灭火器连接支架要求最高,本车型对连接支架进行了差异化方案设计。本车选择了两组方案,以灭火器连接支架的钣金厚度为变量,分别验证能否满足面罩框模态特性和灭火器重力场动载要求。经过有限元分析,连接支架设计厚度2.0mm能够满足安装要求,本车最终采用了方案二作为布置方案。本车自动灭火器布置方案既保证了及时扑灭火情的需要,也满足了车身自身的强度和模态特性,后续即可以进行大批量产品车验证。如果本方案最终被采纳,对于车辆安全性与车身性能的提升均会起到较大作用。

作者:孟兵 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