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留学生在国内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1],比2017年增长近10万人。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推动了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但留学生违法违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发生多起留学生违法犯罪事件:2017年7月,徐州警方抓获的19名涉毒人员中有9名留学生;2019年7月,福州某高校留学生推搡交警、暴力抗法;同年8月,河北某高校外籍留学生猥亵中国女生被拘并遭遣返出境;等等。对此,教育部和外交部等政府部门多次表示,留学生的不法行为不能容忍[2]。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内相关机构在对留学生违法行为的惩处方式与力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留学生违法违规现象仍是政府、高校和社会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河北省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不断增多,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截至2018年年底,有6000名外国留学生在河北省学习,其中在高校学习的国际留学生5600多人,在全国排第17位[3]。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7000人。随之而来的则是留学生违法违规风险的潜在上升。相对于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管理和思想教育等领域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对留学生违法犯罪及法制教育问题的研究较薄弱。在中国知网以“来华留学生法制”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只得到6项结果,关于河北省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更为稀少。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总结出河北省高校留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推及全国并提出应对举措。
一、河北省留学生法制教育调研与结果
2019年8—10月,本研究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河北省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现阶段留学生法制教育状况。第一,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陌生、单一。57%的受访留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得法律知识,52%的受访留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法律知识。第二,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极其有限。43%的受访留学生表示,所在学院或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法制教育活动;38%的受访留学生表示,所在学院或学校很少举办法制教育活动。第三,对法制教育内容和效果持积极态度。近86%的受访留学生认为,所在学院或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会对个人法律素养的提高有帮助,反映出留学生对学习中国法律法规的热切心情。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受访留学生最关心的是与自身权益关联度最大的法律法规。留学生最需要的法律知识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刑法(57%)、与车辆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52%)、民法(43%)。总之,当前河北省内部分高校留学生对中国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单一,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高校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留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各类政策文件缺乏关于如何推进留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阐述
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已有一系列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文件,如《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管理规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河北省外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都明确了开展留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并规定高校是第一主体单位。如《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有计划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要求来华留学生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依法依规预防和惩处来华留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4]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以什么方式开展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内容如何确定、教育效果如何评判等问题,相关政策文件语焉不详。地方法规也存在类似问题。《河北省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学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我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5]相关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且缺乏强制性,将解读权和操作权留给了高校,但高校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释法权和执法权,对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在内容诠释、实践操作等方面无所适从。
2.高校普遍缺乏对留学生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与宣传
各高校关于规范留学生言行的规章制度建设程度不一、详略不同,执行效果不彰。一方面,由于传统思维惯性,人们普遍认为涉外问题牵涉较大,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对留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处理时往往谨小慎微,且缺乏处理经验和规范性,倾向于回避问题、淡化处理。另一方面,从公开信息看,除了河北工业大学以外,在河北省内绝大部分高校的官方网站中,极少有对留学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的新闻报道。这既可能是因为留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没有任何违法违规言行,也可能是因为高校存在顾虑,对处理行为没有公开报道。对留学生不法言行的处罚进行公开报道,既彰显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能对其他留学生产生必要的震慑作用,对其不当言行产生防范效果。目前,我国招收留学生的事业正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19年7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绝不纵容姑息”[6],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真正的趋同化,防止简单的均等化管理,将是一个挑战。现实问题的紧迫性迫使高校必须尽快在留学生的教学、考核等方面完善和细化规章制度。高校规范性政策文件的缺失或简化,将使留学生管理呈现经验化及随意化趋势,是对留学生不良言行某种程度的纵容。
3.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澄清
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留学生形成维护自身权益、强化自我学习的内在需求。外界因素只是为其法制学习提供便利,而不能本末倒置,比如,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烈,高校和相关机构却热情洋溢。因而,激发留学生法制学习的强烈自我意识,是留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庞杂繁复,留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大多没有明确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只能各寻其路。此外,留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其他诸如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7]。
三、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与应对
1.塑造全体系、全过程的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理念和格局
相关机构应通力合作、拓宽思路,将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覆盖入学、就学至结束学习的全过程。第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间应尽量提前。从招生宣传和录取环节即渗透关于中国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引导留学生在第一时间对中国法律法规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促使其来华前进行必要的自我学习。同时,在留学生的招收测试过程中,高校可酌情将法律法规相关内容融入语言文化试题中,间接促使留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时,了解和熟悉中国法律法规的基本特点和理念。第二,高校应做好来华留学生入学后的法治教育规划与应急预案。《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高校“应当教育外国留学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我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8]。留学生入学后,高校应进行整体设计,助力留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引导、塑造和增强留学生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学习并遵守中国法律规章、校纪校规的自觉性与自主意识。
2.以隐性教育方式塑造来华留学生的法制意识
隐性教育强调通过外在环境等潜在的、间接的因素,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来华留学生的隐性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第一,管理育人。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的同时,政府执法机构和留学生管理部门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使留学生招考、入学、施教、考核、毕业、申诉及助教助研、社团建设、公寓管理等问题均能有章可循、依法管理、规范行事,避免管理的随意性或软化弱化,坚决、严格维护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尊严,为留学生树立典范,强化留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意识和自觉遵守心理。第二,文化育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载体,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理念。在留学生的文化、语言或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理解,将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意识传递到留学生的思想中,实现语言、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多重成效。第三,环境育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留学生可以依法建立联谊团体等组织[8]。高校可尝试引导留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社团,或加入既有的校园社团,并依托校园社团活动对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此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试行以双语(汉、英)或多语种(汉、英及留学生母语)方式进行,使法制教育兼具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的功能,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3.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尝试将零散的、不定期的法制教育
纳入留学生日常教学和学分体系中,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以此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国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主动性。《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8]法制教育课程可以开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都应赋予一定的学分值,以增加课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可围绕留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展开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提升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方面,应结合留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2019年秋,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科技学院等开始进行“学法进学分”计划,“由公安民警等作为授课老师讲授法制教育学分课程……例如签证、交通安全、禁毒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课程结束后,外国留学生在考试合格,且学习期间无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方可获得相应学分”[9]。该项计划的成效尚待实践检验,但其做法富有启发意义,各高校可以结合省情、校情,进行类似尝试。
4.拓展法制教育途径,巩固法制教育效果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性法制教育资源,引导、鼓励留学生参与课外、校外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使留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与交流,组织留学生参与公检法机关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或邀请公检法机关人员对留学生进行专题性法律知识讲座等。二是积极挖掘网络新媒体在留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相关政府机构、高校或学生社团可通过网络咨询平台,为留学生提供持续性的法制咨询服务,解决留学生法律需求;或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向留学生推送法律相关信息,增加留学生了解中国法律的机会。
5.加强法制警示案例的宣传
有法可依是公众遵法行事的前提与基础。法律的威严既体现为说服教育功能,也体现为威慑惩罚功能。因而,政府部门与高校在对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向留学生展示执法机构严格执法、对中外公民违法违规行为同等处理的态度及其蕴含的法治精神,还要加强对留学生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与宣传力度。相关机构要严格、理性、果断地对违反国法校纪的留学生采取必要的惩罚性措施,并将处罚依据与结果进行公示,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防患未然。比如,河北工业大学从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公示了7名留学生受到的从严重警告到留校察看等严厉处罚的决定,缘由涉及校园非法骑车、宿舍非法吸烟、非法务工等,处罚力度之大,在国内高校罕见,为留学生树立了明确的行为红线和底线,警示其他留学生的日常行为要严格遵纪守法,无疑是对留学生另一种类型的法制教育。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与国民法制意识的快速提升、对外开放深入进行可能引发的大规模跨国人口流动等趋势,要求政府机构和高校重视留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法制教育途径,并以此为突破口积累合法处理涉外事务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教育过程,以正向引导(正面教育)和反向激迫(案例警示)相结合的方式,使留学生形成学习中国法律法规的主动性、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为留学生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内容、对其进行了法律法规内容的培训,法制教育就完成了。正向的法律条文的解读和宣传只是法制教育的第一步;通过法制教育,还务必使留学生意识到,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法制差异等都不是逃避法律制裁和惩罚的借口,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是在华学习的根本要求和前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导入正轨,取得实效。
作者:张树明 刘圆圆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