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探析

摘要: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抗疫斗争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充分彰显了依法治国战略的内涵和成效。以伟大抗疫精神为引领,加强医学生依法治国意识教育,既是医学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医学院校依法治校的新举措。本文分为三部分: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解读、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的思考、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策略的探析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医学生;法制教育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在会上高度赞扬了青年在中国抗疫斗争中的突出贡献,他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1]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肯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成效,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内涵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对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解读

(一)“生命至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

“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和对生命发展的维护,即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护佑生命。“生”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在古代中华民族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展现认知生命现象的成果,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和精卫填海等,在认知生命现象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这为中华民族“珍爱生命”思想培植了厚重土壤[3];“命”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如中医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针灸术、中草药等,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他诸子百家的“人性本善”“宽厚待人”“吾生有崖”等,这些探索为华民族“尊重生命”精神播撒了优良种子;“生命至上”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维护实践,如人民卫生运动、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实践为中华民族“护佑生命”提供了滋养。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护佑每个生命,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二)“举国同心”证实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伟力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诠释了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国家情怀和“同舟共济”的民族品质。“举国”意识,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精诚团结才能“内强外御”和“和平共处”,这种“举国”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的文化基源。“同心”思想,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分与合的历史阵痛,这种历史的阵痛逐渐让民众意识到“国家统一”和“民众同心”的重要性,这种“同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坚韧力和团结力的现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办大事”的行动保障。“举国同心”,中华民族在和平建设、革命战争和伟大复兴的现实征程中不断“同向、同心、同行”,这种“举国同心”的现实行动最终汇聚起了强大的行动力和战斗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共克时艰”的力量来源。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举国同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疫和恢复生产两大优异成绩,这有力证实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伟力。

(三)“舍生忘死”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顽强意志

“舍生忘死”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舍生”是民族大义,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坎坷,铸就了“舍生求仁”的国家和民族大义,必要时能毅然“弃小保大、舍己为人”。“忘死”是英雄气节,中华民族饱经创伤磨难,铸就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节,危难时能坦然“生死度外、舍生求仁”。“舍生忘死”是顽强意志,中华民族“多难兴邦”,凝固起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关键时能“敢叫日月换新天”。抗疫情斗争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四)“尊重科学”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表达了中华民族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实践品格,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当代民族复兴的根本支撑。尽管,漫长的封建历史和封建制度曾经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进程,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尊重科学的思想意识和创造火焰并未熄灭,人民在艰难岁月中不断追求自我觉醒和自我革新,这为中华民族铿锵前行积蓄了勃勃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尊重科学迎来了机遇和希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复兴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抗疫斗争中,“尊重科学”积累的物质实力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以及全面科学抗疫为夺取抗疫阻击战、抗疫总体战和抗疫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五)“命运与共”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道义担当

“命运与共”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这是中华民族赢得世界认同的根本理源。首先,“休戚相关”的大同思想,人类是一个整体,各民族、各地区和各团体虽有文化、思想和行为的差异,但归终是宇宙和自然的重要组成,需要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包容,“和平共处”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其次,互助友善”的行动准则,面对浩瀚宇宙、广袤自然,人类的力量依然显得微渺,人类需要团结、互助和友善,世界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抗疫斗争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肩负起了“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赢得了世界正义国家、地区和团体和人士的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照和发展,在全社会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做好常态化抗疫工作的精神法宝。

二、对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的思考

(一)依法抗疫是常态化抗疫的指导思想

新冠疫情是对综合国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的一次大考,依法抗疫对于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至关重要。2020年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4]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可见,依法抗疫应成为常态化抗疫的指导思想,从而确保常态化抗疫工作全面、深入和有序的推进。

(二)科学立法是长效化抗疫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法制体系已趋完善。然而,新冠疫情对现有法制体系和法治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立法,只有真正做好科学立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代化需要。新冠疫情提示要加大、加快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疫苗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完善、补充和修订。为此,全国人大从2020年起,加快了科学立法的建设步伐: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生物安全法草案进行了二审,二审稿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领导体制,突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十次委员长会议还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其中包括拟在2020—2021年制定修改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17件),拟综合统筹、适时制定修改的相关法律(13件),如疫苗管理法、红十字会法、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三)依法抗疫是高效化抗疫的核心任务

进入后疫情时期,依法抗疫就成为高效化抗疫的核心任务。⑴严格执法。各级政府和团体组织都必须紧密团结在常态化抗疫斗争中坚持依法抗疫方针,做到“防疫依法、控疫守法、治疫护法”,从而确保抗疫工作依法依规顺利推进。⑵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在长效化抗疫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则,对危害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安全的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对参与抗疫工作组织、团体和个人给予司法辅助和保护,以此捍卫抗疫成果。⑶全民守法。人民群众是高效化抗疫的主力军和根本依靠,要宣传、教育和引导好人民群众自觉开展依法抗疫:遵守法规、听从指挥、全民参与、出谋划策、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综上可知:依法抗疫是中国人民打赢抗疫战争的重要法宝,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德、法、业”三全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从而为中国健康战略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策略的探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中“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相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与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存在本质统一,可相互融合。首先,文化同根。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确立了党的人民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这说明“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文化上是同根的。其次,目标同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生命至上”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间的目标同向。由此可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医学生宪法课程教学中,以“生命至上”为导引,可增进医学生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认知和理解。

(二)《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相耦合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核心任务是以“五爱教育”[6](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教育”与“举国同心”异曲同工,可相互耦合。范畴相同。“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都属于爱国主义教育范畴,“五爱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举国同心”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和成效。目的一致。“举国同心”和“五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建精神长城。内涵统一。“举国同心”与“五爱教育”内涵高度统一,“举国”以爱祖国和爱人民为基础,“同心”以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支撑。不难看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医学生思修课程教学中,以“举国同心”为切入,可增强医学生对“五爱教育”的认可和接受。

(三)《执业医师法》教学中“舍生忘死”与“救死扶伤”相吻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其中的“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的实质相吻合。第一,目的相同。医学以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和护卫生命为使命,医师以护佑生命和维护健康为使命,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艰难险阻,这就需要医师以舍生忘死之崇高精神以完成使命。第二,品质相同。“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都是医师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两大优秀品质,唯有“舍生忘死”方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和捍卫健康。第三,要求相同。医师要做到“救死扶伤”与“舍生忘死”,必须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既保护佑好大众生命,也要保护好自身健康。显而易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执业医师法》课程教学中,以“舍生忘死”为浸润,可增进医学生对“救死扶伤”的认同和尊崇。

(四)《传染病防治法》教学将“尊重科学”与“科学防治”相齿合

2020年10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稿,修订稿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科学防治”已成为新时期防治传染病的基本原则,“科学防治”与“尊重科学”相齿合。首先,思想道合。“尊重科学”与“科学防治”思想上道合,二者同属唯物主义科学观,强调尊重事实、尊崇科学和遵从规律。其次,内涵契合。“尊重科学”是思想和态度,“尊重科学”就要“科学防治”,而“科学防治”必须“尊重科学”。然后,成效璧合。“尊重科学”决定“科学防治”正确思路和合适路径,而“科学防治”确保“尊重科学”的有效策略和真正成效。防控新冠疫情,既要“尊重科学”,更要“科学防治”。不难得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传染病防治法》课程教学中,以“尊重科学”为向导,可增进医学生对“科学防治”的秉持和遵循。

(五)《卫生法》教学将“命运与共”与“和谐医患”相契合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课程,本课程涵盖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管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诸多内容。通过该课程教学,能增强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医素养[7],为将来临床工作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日趋突出:思想异心、目标背向和配合不佳。在全社会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塑造全民“命运与共”的精神取向,将有助于培塑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消除医患矛盾。第一,“命运与共”能使医患思想同心,消除思想隔阂、认知偏差和沟通障碍。第二,“命运与共”能使医患目标同向,双方围绕解除病痛而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第三,“命运与共”能使医患诉求同现,双方相互协商、互有所得和实现双赢。毋容置疑,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卫生法》课程教学中,以“命运与共”为熏陶,可增进医学生对“和谐医患”的重视和维护。概言之,伟大抗疫精神已成为常态化、长效化和高效化抗疫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动力。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和有益创举。

作者:马俊 周云刚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