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妇科手术并发症分析及护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44例,年龄19~56岁,平均40.2岁。其中行卵巢肿瘤切除术202例,输卵管切开术80例,输卵管切除13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05例,子宫全切术223例;手术时间60~150min,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d。手术麻醉方式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穿刺形成气腹,压力设定为14mmHg(1mmHg=0.133kPa),3~4个穿刺点,术中采用单极电凝电切,双极电凝,止血采用电凝、钛夹、缝合和套扎等方法。
2结果
84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发生率为1.78%。其中术后腹胀及肩背部疼痛患者6例,皮下气肿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骶尾部皮肤压红2例,臂丛神经麻痹1例,腓肠神经麻痹1例。
3并发症及护理
3.1腹胀及肩背部疼痛: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腹胀及肩背部疼痛的症状。分析其原因在于腹腔镜术中需灌入二氧化碳造成气腹以方便操作,术后容易有二氧化碳残存在腹腔造成腹胀;再者,二氧化碳经腹膜吸收后在腹膜局部造成的酸性环境会对膈神经产生损伤,造成术后膈神经牵涉性疼痛,表现为肩膀及肋骨的疼痛[1]。因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在手术后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诸如:地瓜、豆类、洋葱等,在饮食中增加蔬菜及高纤维水果的摄入,可减少术后腹胀引起的不适。对于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由于麻醉和手术时间较长,造成胃肠道吸收的气体也较多,术后更易发生腹胀不适,因此嘱患者24h后再开始进食。本组6例患者出现的腹胀及肩背部疼痛症状于术后3~4d消失。
3.2皮下气肿:有报道指出,皮下气肿发生主要因素有2种[2]:一种是气腹针穿刺过深或过浅引起的皮下气肿、大网膜气肿或腹膜前气肿;另一种为Trocar反复进出穿刺点引起的皮下气肿。对皮下气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CO2可自行吸收。但发生皮下气肿的患者在手术结束麻醉效应消失后会有较明显的局部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避免Trocar反复进出穿刺点,皮肤切口不宜过大。也可采用螺旋形Trocar增大其与腹壁的摩擦力,同时尽量减小手术器械出入Trocar时的摩擦力,从而尽可能减少气肿的发生。本组2例患者发生皮下气肿,均在术后1周内自行吸收。
3.3下肢静脉血栓:本组患者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均为术中采取截石位且年龄较大患者。麻醉后肌肉松弛、交感神经阻滞引起血管扩张等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变化,截石位可能加重这种变化,且腘动脉及腘静脉均在腘窝深处中线附近下降进入腘窝,此处皮下组织很少,截石位托腿架的关节端顶压在腘窝内,使小腿血流回流障碍,局部血管内压力持续升高,损伤血管内膜,这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3]。因此提示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安置截石位时,下肢约束带不可捆绑过紧,可在腘窝处垫软垫避免压迫腘窝处的血管和神经,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另外,针对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在术中对患者下肢进行定期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鼓励患者多活动下肢,尽早下床活动。
3.4压疮:本组患者发生骶尾部压红2例,均为手术时间较长(>120min)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手术患者因其强迫体位、麻醉等原因成为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多数妇科腔镜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保持膀胱截石位,骶尾部受压较明显,容易造成压伤。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预防计划,选用合理的体位护理器具有效地降低受压部位的压力;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以及保持患者体温,有效降低压疮的危险因素;加强术中观察,及时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到及时处理以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
3.5神经损伤:本组因术中改变体位导致下肢麻木疼痛1例,因上肢外展过度致术后上肢疼痛麻痹1例。分析患者发生臂丛神经损伤主要由于头低脚高位时间过长、使用肩托不当所引起;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时将小腿固定于支腿架上,小腿安置不当可引起腓神经损伤。另外,与术中肢体的保护不够重视有关,例如手术时间长,术者对患者肢体的压迫时间过长,术中肢体保暖不够或者过度伸展牵拉等。因此,在安置体位时应注重对患者肢体和神经的保护,保护措施包括:①在肩托及腿架上垫厚软的垫子;②上肢外展度不超过90°;③手术者及助手不能倚靠在外展的手臂上;④截石位支腿架不应过高,小腿处于水平位;⑤髋关节不能过度外展、外旋和过度牵拉;⑥手术中巡回护士应30min被动活动患者腿部1次,防止腓总神经压迫损伤。正确掌握手术技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掌握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及表现,正确认识、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