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殖医学妇产科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殖医学妇产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殖医学妇产科学论文

一、现代妇产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1)生殖医学及生殖内分泌学

随着近代妇产科学的发展,生殖医学已成为这一学科领域重要的热点分支学科。生殖内分泌学是生殖医学中的重点,它以卵巢动情周期内分泌调节为研究支撑点,研究在卵巢周期性功能调控下排卵、受精,及“窗口期”子宫内膜与胚胎间的交互作用,涉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机制,对提高胚胎质量及着床率具李大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附属妇产科研究所 上海200011E-mail:djli@shmu.edu.cn妇产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有重要意义,通过着床前胚胎基因分析及诊断,可降低子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生殖内分泌学还包括生殖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预防与处理(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及其对生育预后影响的研究。

(2)围产医学

妊娠实际上是一种与传统免疫学原理相悖的“天然同种异体移植”过程,母-胎关系是其核心研究内容,母-胎界面各功能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在内分泌与免疫机制调节下,参与妊娠这一生理过程的建立与维持。除对生理性妊娠、分娩及产褥期进行维护与处理外,重点是解析病理性妊娠或妊娠异常(如妊娠失败、死胎、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等)的病理机制并对之预防及处理。起始于第一孕期末、杜绝出生缺陷发生的产前诊断亦是围产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3)妇科肿瘤

妇科肿瘤是妇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卵巢肿瘤对妇女生命危害最大,其次是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对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机制的研究是妇科肿瘤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生殖器肿瘤与生殖内分泌相关,HPV感染直接参与宫颈癌的发病,环境因素与个体遗传背景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妇科肿瘤等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生殖系统炎症及免疫性疾病

生殖道粘膜微环境对于病原微生物具有免疫防御能力。生殖道粘膜免疫受生殖内分泌激素调节,共生菌亦起重要作用。性传播疾病是一种生殖道感染及炎症。生殖道炎症包括阴道、子宫颈、子宫、输卵管及盆腔炎症。炎症过程及自身免疫性损伤参与多种非炎症性疾病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卵巢早衰等,甚至参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生殖器官退行性病变一般由自身免疫损伤及其炎症所致。

(5)女性生殖器官损伤及畸形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包括子宫脱垂、生殖道瘘、压力性尿失禁等。女性生殖器官损伤及先天畸形需要基于生物力学进行手术修补及矫正。未来可基于干细胞及组织过程进行矫形。

(6)生育控制

控制人口数量及质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避孕措施与不孕症处理均属于计划生育的基本研究内容。鉴于现有避孕方法存在副作用,免疫避孕可能是未来主要的节育措施。

二、妇产科学领域的国际热点问题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际妇产科学领域近10年中受同行高度关注的重要成果(高被引论文)进行关键词的聚类统计,观察到若干热点研究方向,结合作者了解的研究进展,分别举例如下。

(1)从受孕到妊娠的分子机制

生育是保障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繁衍必不可少的途径。不孕症一直是妇产科领域重要的热点研究课题,涉及到生殖系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自然受孕,还是通过IVF-ET妊娠,子宫内膜容受性均是核心环节。优质胚胎与准备充分的“窗口期”子宫内膜相互作用,决定着床能否成功。生殖内分泌激素调节生殖器官局部,特别是子宫内膜的细胞因子表达及其生物信息传递。胚胎一旦成功着床,则进入妊娠早期。早孕期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期间母-胎交互对话训导及形成母-胎免疫耐受,决定着此后的妊娠结局,即生理性妊娠,病理性妊娠,或妊娠失败。母胎免疫失调可导致胎盘浅着床、血管重铸缺失、滋养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这是很多胎盘相关疾病(如流产、子痫前期、胎儿发育受限等)的发病基础。因此,正常妊娠被视为成功的“天然同种移植”,揭示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已成为围生医学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

(2)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不详,包括GnRH拮抗剂或激动剂在内的内分泌药物或手术治疗均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因此仍然严重影响着生育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育能力。子宫内膜异位症既属于生殖内分泌疾病,又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生殖内分泌激素调节功能紊乱交互作用,介导免疫细胞及其促炎性细胞因子功能异常,导致子宫内膜在异位种植生长。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治带来机遇。

(3)妇科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

女性生殖系统三大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是导致妇女死亡的重要原因。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机制一直是研究焦点。卵巢癌又称“沉默的杀手”,由于其隐蔽的解剖学位置与容易忽视的早期症状,很难早期发现,且转移较早,因此早期诊断已成为关键。卵巢癌化疗耐药机制亦是研究者聚焦的热点问题。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引起关注。宫颈癌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早诊断、早防治一直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HPV感染仍然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HPV感染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是本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尤其是HPV感染与个体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4)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处理

生殖内分泌疾病是一系列生殖内分泌调节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广泛关注的疾病有PCOS、围绝经期综合症等。除生殖系统外,这两种疾病均危及其他系统,如代谢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炎症均贯穿于这些疾病的始终。

三、中国妇产科学的国际地位

将中国妇产科学放在世界背景下,我们可以基于以下3组统计数据来评估中国妇产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在2002-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妇产科学领域发表的SCI论文从42篇增加到432篇,世界排位从20名上升到第9位;表征学术影响力的被引频次从世界20名之后上升到第13名;受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的高被引论文在2002年仅有2篇,至2011年达到11篇,同年世界排名升至第14名。10年中中国妇产科学的高被引论文总量共计55篇,大多数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在最近的5年。中国妇产科学无论是研究规模(论文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近10年来国际地位呈现快速提升的态势。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差距显著。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滞后于SCI论文数量的增长是现阶段中国妇产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中国妇产科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呈指数增长,基本上是每年递增33.7%。按此速度发展,考虑到基数增大,增速放慢的发展规律,中国妇产科学有望在4~6年内跻身世界前5名。当然,我们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提高成果质量。成果质量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妇产科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规模有待扩大。尽管妇产科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临床学科,为促进及改善中国妇女的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妇产科同仁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医疗水平方面显得力量不足,特别是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其发展水平与研究队伍规模还远远不够。中国妇产科学界的学科带头人应当注重顶层设计,带领学术骨干,基于临床医疗工作重大需求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科学证据回答科学问题,通过转化医学服务于妇产科临床,以提升我国妇产科学的国际学术地位。近年来,在中国妇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术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特别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母-胎免疫调节机理、子宫颈癌发生及手术治疗、生育力保护及生殖健康等方面,中国发表了一批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储备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近5年来,中国生殖免疫学家在顶级生殖生物学刊物HumanReproduction、BiologicalofReproduction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基础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如JournalofImmunology、Blood上分别发表了10余篇论文,并被NatureMedicine、NatureImmunology、NatureReviewinImmunology等多次引用,拓展了妇产科学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其他重要学科的影响。此外,我国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科研人员关于PCOS发病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Genetics上,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Diabetes上,引起国际学术同行高度关注。众所周知,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是生物医学领域标志性成果,英国学者爱德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殖医学及生殖健康在妇产科学领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及应用,还将会有生物医学领域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未来5年对配子产生、精卵结合、胚胎着床及早期妊娠等的分子机制研究也将会诞生突破性成就。

在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研究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PCOS以及卵巢功能保护是未来妇产科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研究重点是解析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一旦在发病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将带来临床预防与治疗措施的进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围绝经期医学将成为妇产科学领域举足轻重的研究领域。围绝经期综合症,如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脑记忆退化、盆底功能障碍等疾病均需要联合相关学科协同攻关。妊娠期疾患危害母婴健康,且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不可忽视。未来将基于发病机制研究的系统客观证据,建立病理性妊娠早期预警系统,以尽早预防和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同时还需要在妊娠早期进行产前筛查。现行产前筛查系统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掘新的标志物来加以完善。此外,还需要从政府层面制定政策,将产期筛查覆盖到每一个孕妇。此项政策关乎我国未来人口素质提高的长期战略。生殖系统肿瘤研究需要从细胞生物学、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肿瘤微环境交互作用方面加大力度与深度。生殖系统肿瘤有其特殊性,生殖内分泌激素对肿瘤的进展与预后具有直接调节作用。忽视这一特殊性,将会导致研究目标偏离正确轨道。基于生殖道粘膜免疫调节的研究,将带来生殖器官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技术进步。应当强调生殖道共生菌与粘膜上皮交互作用,构筑粘膜免疫防御调节,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随着免疫生物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免疫避孕有可能在本世纪应用于人类。在所有上述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贯穿其中,无时无地不在。提高妇产科临床诊疗水平需要借助于诊断技术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实验室技术需要提高其准确性及可靠性,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影像技术,特别是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诊断。核磁共振技术已在妇产科临床中愈来愈显现出应用价值。内窥镜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还需要不断研究完善。

作者:李大金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