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妇产科感染与护理论文(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妇产科感染与护理论文(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妇产科感染与护理论文(10篇)

第一篇: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医院感染防控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妇产科患者114例分为2组,实施无缝护理干预的58例设为无缝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56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综合护理评分、SDS、SAS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缝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感染情况、护理满意情况、护理后综合护理评分、SDS、SAS、护理纠纷情况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患者给予无缝护理干预管理措施能够明显增加产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增加护患配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比例,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

【关键词】妇产科;医院感染;无缝隙护理;常规护理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妇产科是目前比较关注和重视的科室之一,因对产妇的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更好地提高整体护理干预水平,还可以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的生活质量[1]。我院对产科进行护理改革,对部分患者实施了无缝护理管理,同时部分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5月我院妇产科患者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30例,年龄22岁~38岁,平均年龄(26.50±1.00)岁,经阴道分娩产妇3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24例。对2016年5月—9月妇产科收治产妇58例(无缝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其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31例,年龄23岁~37岁,平均年龄(26.00±1.50)岁,经阴道分娩产妇33例,剖宫产手术患者25例。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均排除精神系统疾病、院外感染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产妇均为足月产妇。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干预对2016年1月—5月我院妇产科治疗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行常规的病房环境管理,定期进行室内物品及空气消毒;同时对存在侵入性操作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尤其是留置导尿管的产妇,注意导尿管的管理。对卧床患者给予吸痰及床上大小便管理,及时更换患者治疗服及床单、被罩等物品,注意消毒处理[1]。1.2.2无缝隙护理管理对2016年5月—9月妇产科收治产妇58例实施无缝隙护理,首先对我院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无缝护理干预措施计划。①对产妇及家属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干预不满意之处,详细记录和整理,对即将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护理措施。②避免将不同的分娩方式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内,尽量单独安置病房,使患者间减少相互干扰[2]。③对妇产科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分组,轮值负责,一组医护人员负责2~4个治疗病房,对患者实施纸质交班记录,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重点患者实施重点交班和管理。④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报告,帮助医生更加了解患者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判断[3]。⑤增加透明护理干预措施。可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干预中,例如对患者乳房按摩、导尿管更换、手术切口换药等措施,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家属一同参加护理措施的实施。⑥定期派妇产科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水平和素质[4]。

1.3护理综合能力的评估标准

自行设计评分表,对每个患者护理前后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团队凝聚力、积极性、沟通能力、自信心、责任心、理解能力、参与意识等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2~10分[5]。分数越高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综合护理评分对比

2组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综合护理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相应护理后2组SDS、SAS、综合护理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改善,无缝组改善效果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和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8.62%)、护理满意率(82.7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23.21%、护理满意率41.07%),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无缝隙护理干预措施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护理干预管理方法,尤其在妇产科应用较为广泛,目的是对患者的异常情况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6]。不但从生理上满足产妇的护理需求,减少医院感染源和感染比例;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上起到更好的安慰和沟通,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理解和配合,提高护理措施实施的准确性[7]。我院为更好地满足妇产科患者对于护理的新要求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对妇产科患者给予无缝护理干预管理,明显增加产妇生活质量,改善其对护理满意度,增加护患配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比例,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能够更好地创建和谐护患关系[8]。

参考文献

[1]闫利琼.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27-128.

[2]廖瑞熹.无缝隙护理管理制度在妇产科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2):126-128.

[3]杨娟.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160-161、164.

[4]刘艳红.无缝隙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9):171-172.

[5]钟东影,冯石莲,利传倩,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7):1454-1455.

[6]刘凤云.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6):224-225.

[7]吴书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52-53.

[8]陈佳.开展无缝隙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34-136.

作者:董洁 单位:菏泽市定陶区妇幼保健院

第二篇: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结果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为主,比例分别为35%和28.3%;年龄>60岁和住院时间超过10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6.7%,75%;妇产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抗生素使用、环境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结论妇产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高龄和长期住院患者更容易出现医院感染。术后应重点做好常见感染预防工作,并根据易感因素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降低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特点;护理干预

妇产科的侵入性操作较多,并且使用抗生素情况较为普遍,妇产科术后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妇产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患者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时,医院感染对医院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引起护患纠纷,降低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加强妇产科术后患者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衡量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本文对60例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加强妇产科术后患者护理干预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60例,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前未出现感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临床资料齐全患者。其中妇科32例,产科28例,年龄22岁~71岁,平均年龄(39.7±11.7)岁。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

2结果

2.1感染特点

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为主,比例分别为35%和28.3%;年龄>60岁和住院时间超过10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6.7%,75%。

2.2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妇产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抗生素使用、环境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3讨论

3.1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营养状况等,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以及营养状况不佳是导致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二是医源性因素,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概率越大[3]。同时手术切口感染多与手术有关,感染源与手术参与人员有关,例如手术人员的皮肤、呼吸道携带病菌;同时手术器械被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导尿管留置时间长,消毒不及时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三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妇产科使用抗生素较为频繁,且抗菌药物多为广谱抗生素,药源丰富且使用方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菌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术后出现感染。

3.2护理干预对策

3.2.1加强常见感染预防护理一是呼吸系统感染护理。主要由医源性因素引起,如气管插管损伤呼吸道黏膜,部分患者因环境因素引起[4]。因此,需要加强病房环境管理,控制探视人员数量,定期更换患者的生活物品等。二是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泌尿系统多由留置尿管引起,因而需要加强患者术后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保持外阴清洁。同时针对存在细菌性阴道炎或胎膜早破患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三是术后切口护理。术后切口多由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医院环境污染、术后切口暴露引起,因而需要做好医疗器械和病房消毒工作,术中消除死腔,严格按照解剖关系缝合切口等。3.2.2做好特殊群体的护理工作一是做好高龄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最高,对于高龄患者,应做好饮食护理,保证营养需求,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从根本上预防医院感染[5]。二是长期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针对此类患者,应重点加强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做好病房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切断感染源,降低感染概率。3.2.3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一是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加强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岗位职责,做好手术室、产房、病房、重症监护室和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严格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并且将无菌标准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二是加强医院卫生环境管理。制定消毒隔离制度,隔离对产妇术感染危险源,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光线充足。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建立人员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数量,要求探视者服装干净整洁,特殊期间禁止人员探视[6]。三是建立洗手制度。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法,认真洗手可使医院感染率下降30%。对于护理人员和医生,接触患者前需要使用肥皂或清洁剂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先清洗双手和前臂,再使用碘伏清洗,最后使用消毒剂清洗。四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生素前需要明确患者的适应证,根据致病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生素。若经验用药72h后疗效显著,应坚持原方案治疗,直至患者治愈,持续用药2周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7]。若经验用药72h后无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便取得预期疗效。综上所述,妇产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高龄和长期住院患者更容易出现医院感染。术后应重点做好常见感染预防工作,并根据易感因素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降低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黄竹影.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96例患者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6):732-733.

[2]钟水莲.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33):161-162、181.

[3]王凤英,吴香竹,张菁云.妇产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396-1397、1400.

[4]朱晓玲,张娅娅,李利菊.妇产科院内感染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9):876-877.

[5]王淑芳,陈静,麦子青,等.护理干预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318-3319、3322.

[6]马焕娟.护理干预降低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率的作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91-92.

[7]牟宗梅,王凌燕,陈秀娟,等.妇产科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2797-2799.

作者:高月林 单位:临县中医院

第三篇: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研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2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方式,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与护理

妇产科手术主要是针对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疾病,由于多种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围手术期产生感染,一旦患者产生感染会对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加重病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感染预防及护理工作是当前医院妇产科医务人员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研究以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患者为例,分析围手术期感染护理的具体方法,并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214例患者随机进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9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6±6.72)岁,疾病包括:剖腹产手术、子癌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以及卵巢癌手术等。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6±5.5)岁,疾病主要包括:子癌肌瘤剔除术、剖腹产手术、子宫切除术以及阴式子宫切除术等。两种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基于研究需要,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方式。1.2.1常规护理:在患者手术前进行病情观察与监测,开展用药指导,并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1.2.2实验组预防性护理:首先在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情况以及手术方法等,开展心理教育,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在手术前1到2天对患者开展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具体的使用药剂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确定;其次在手术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消毒预防护理工作。例如在手术期间做好消毒作业,采取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缝合,降低外源性感染、尤其预防较差感染,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最后做好术后的护理预防工作。保证患者病房的卫生、加强对患者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的检测,指导患者开展术后康复运动。重点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及时帮助患者清除痰液。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通过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7.76,平均住院天数为5天,而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19%,住院天数为8天,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的预防性护理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率,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种患者的满意度分为为:实验组满意度为93.45%,对照组为65.42%,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张雪群[1]报道中表明,在妇产科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存在大量的细菌,由于在手术前期需要减少饮食以及加上手术导致的组织创伤等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针对此种现象在患者手术前期开展预防性护理治疗非常的重要。当然基于现实因素考虑单独以抗生素作为预防性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是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治疗。通过对我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照组组,因此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符合刘丹[3]报道结果。因此我院以科学方法和严谨医疗护理步骤在各类感染因素源头上进行阻断,对病患在术前和术后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于术中则严格依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消毒和操作。合理化病患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确保其营养均衡,促进免疫力的提升或恢复。选择合适抗感染治疗时机。为达到有效的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目的,应在切开皮肤、病原菌可能造成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开始使用抗感染药,保证血液、组织药物最低有效浓度,以起到杀灭细菌目的。此外,实施针对护理预防妇产科手术于围手术期发生感染,应主要关注术中因素,例如,缝合技巧,医疗器械以及手术环境等是否严格消毒,以及相应无菌操作符合标准规范与否等[4]。总之,围手术期应用抗感染药物仅是预防术后感染的一种措施,应在综合考虑、全面分析上述可能导致感染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才能进一步降低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感染率。做好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康复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需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彭树花,骆琴.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效果和作用[J].河北医药2014,12(36):1913-1914

[2]张雪群.妇产科护理感染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7):18-19.

[3]刘丹.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3):4833

[4]吴香秋.预防及护理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患者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6(6):118-119.

作者:杜利霞 单位:重庆市忠县新立中心卫生院

第四篇: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通过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探究,得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超过2h,手术过程有无注意无菌操作等,容易诱发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结论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相关的感染因素,给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在腹部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延缓了出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感染严重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术后切口的防治进行探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5±3.2)岁。

1.2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内容进行判断。术后一个月内并发感染症状,与手术有关,经观察发现,患者的伤口有脓样分泌物或可以将软组织培养以分离出病原菌,患者的切口部位有疼痛、发红发热等现象。

1.3方法

仔细整理阅读患者是病例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通过对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自身情况、手术具体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患者自身的情况有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情况有手术的类型、麻醉方式、接台情况、组织缝合的的人员;用药情况有是否应用了抗菌药,围手术,期是否进行了药物治疗,

2结果

2.1切口感染率

经调查发现,进行了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达到2.4%。

2.2切口感染因素

2.2.1自身情况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长超过2个小时,手术过程有无注意无菌操作等。2.2.3用药情况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

3.1.1自身情况经调查显示患者的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系,对于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年龄大的患者应该提高机体免疫力,重视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患者体重指数≥22的有0.6%感染率,由于患者体重超标,因此脂肪较多,会影响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应控制肥胖患者的饮食,对于这类病人,准备好生理盐水,用来冲洗已经破坏了的游离脂肪粒。根据住院时间较长的超过一周的感染率1.75%,所以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3.1.2手术情况由表2可知,手术时间择期的发生感染的率会高,手术时间长对于细菌感染概率就大,患者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术中人员的技术能力也与感染发生有关,手术人员技术的不成熟会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出血量加大,伤口的缝合不当,是直接诱发感染的因素[1]。择期手术比急诊手术的是将要长,急诊手术时间仓促,准备补充,因此发生感染情况较多。还可以看出接台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率也高,因为接台次数多,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落数多,因此要在手术接台间隙进行更换和消毒,由于人员流动、空气中的粉尘都会污染手术环境,适当减少接台,减少人员流动,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情况。3.1.3用药因素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力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切口感染有效预防[2-3]。

3.2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术前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准备,减少感染;⑵术中手术器械应用正规消毒后的,检测手术中的灭菌效果。手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默契程度,减少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感染的发生;⑶手术前后: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切口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给予相应的抗菌药。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保持引流管通畅,关注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指导。若有感染发生,及时拆除缝线,引流炎性渗出液,进行炎症治疗,积极治疗感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接触各种病菌,减少感染发生。综上所述,由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2]龚令.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

[3]孙士锦,李英才,张连阳,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

作者:董爱文 单位:河北省磁县妇幼保健院

第五篇:无间隙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感染的控制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无间隙护理干预在妇产科的应用对感染相关因素控制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选出2013年7月-2016年10月妇产科收入治疗的2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编号录入随机系统按照随机奇偶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研究组采用无间隙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案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定、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医护态度、医护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满意度均高于95.00%,对照组均高于83.00%;研究组感染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间隙护理能够优化护理环节,具有全面性,降低妇科感染发生率,符合现代护理发展需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间隙护理干预;妇产科;感染因素;效果分析

妇产科疾病多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病原菌或病毒导致,因此妇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针对感染的治疗,能够有效帮助预防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促进疾病康复。但妇产科感染呈现出日渐升高的特点,增加女性痛楚,也给妇产科护理增加新挑战[1-2]。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护理文献[3-7]并与医院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目前临床采用的常规妇科护理干预存在部分间隙护理缺陷:(1)缺乏针对感染的有效的护理风险评估。(2)目标管理存在缺陷。(3)主管医师、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沟通。(4)流程繁琐,标准化执行能力不足,护理人员标准化执行能力较低,特别是在就诊患者人数过多时,在执行标准化检查或治疗方案时存在疏忽。无间隙护理干预是以国际上优先的护理管理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并以现代化护理作为规范,符合科学护理的理念,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更新护理机制、优化护理流程、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等方法,形成决定、执行、监督、总结、反馈等为一体的护理持续性改进护理干预。无间隙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初步效果已经得到肯定,相继在临床各科室展开并获得较满意效果;且国外相关研究也已经肯定其在临床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8-10]。本研究针对医院妇产科患者分组进行无间隙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0月妇产科收入治疗的2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编号录入随机系统按照随机奇偶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研究组采用无间隙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满18周岁,且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具备正常的沟通理解能力,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意愿,体力正常可参与日常活动。(2)肝肾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严重疾病。(3)对整个研究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表达、理解能力障碍者。(2)合并严重疾病、恶病质、不愿参与、资料不完善、未能完整参与研究等患者[11]。

1.3护理方法

1.3.1感染率统计分析统计患者人口学资料、入院资料、治疗方案、病原菌检测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护理方案等,并统计感染发生部位,将感染患者血液、痰液、大小便标本送检进行病原菌检验。并针对病原菌进行抗菌治疗。1.3.2护理方法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妇产科护理,患者入院后以疾病为基础采取对应治疗,并进行护理;登记个人入院相关资料和人口学资料,设立档案并登记相关信息,记录患者的生活方式、医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案、健康问题等以此为基础制定对应护理方案,医师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医嘱,护士按照医嘱进行分级护理。研究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无间隙护理干预,具体步骤为:①成立无间隙护理责任小组,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称、学历、实际工作能力、性格等,明确护理职责。(2)以感染风险因素调查结果为基础,加强对感染的监控,完善监控系统,严格监测科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工作前需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后完成护理操作。(3)实际护理操作需佩戴塑胶手套防止感染的发生,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使用前,需彻底清洁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4)合理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关药敏试验和病原学检查,并结合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等合理用药,减少用药时间。(5)主动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和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6)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维持护理形象,注意文明举止,态度认真,热情体贴,细致交流,增加患者舒适度和信任度。(7)针对存在的护理间隙进行改进。

1.4观察指标

(1)综合护理质量:通过综合评定的方式统计分值,每1个月完成1次护理质量综合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指标为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病情掌握、操作技能以及理论考核等。(2)护理满意度指标:通过采用Weiss等编著的明尼苏达满意度(MSQ)短题本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0个项目,问卷信度a:0.85~0.91,重测信度:0.73~0.76。评定方法为Likert5级评定法,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2分,不确定为3分,满意为4分,非常满意为5分;分别对医护态度、医护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评价。(3)统计感染发生的部位以及病原菌检测结果[12]。

1.5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综合质量比较

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评分均有显著提升,对照组分值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

2.2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在医护态度、医护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满意度的测量中满意度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

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共6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00%,对照组共18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分别占23.33%、44.44%。2.4干预后两组细菌检出率比较研究组共检出60株细菌,对照组共检出对180株细菌。两组患者均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分别占26.67%、27.78%。两组患者细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妇产科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多样化,本研究选取妇产科收入的200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进行护理后共240例患者发生感染,行抗感染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部位感染分布显著低于对照组,总体感染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研究发现[13],泌尿系统的感染与留置尿管相关。泌尿系统发生感染的患者,多伴留置尿管,多在术前进行导尿。导尿操作具有侵入性,术后留置导尿容易损伤尿道黏膜,因此会发生感染。而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发生的有效保证,手术室消毒、手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等与感染的发生关系密切,消毒越彻底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越低。另外患者年龄的升高,机体功能衰退,免疫机能降低,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低,也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年龄也是导致感染的因素之一。其他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合并慢性病、贫血、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与感染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联[14]。本研究结果与上述内容具有一致性。而感染后的针对治疗和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因此妇产科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无间隙护理的理念最初起源于美国,源自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医疗服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一站式护理服务推广,在美国各州不断推广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认可。无间隙护理干预在护理全程中不断找出问题、采取针对措施,通过护理方法的改进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是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有效循环护理。整个护理全程服务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对整个环节进行无间隙连接,根据不同环节制定个体化服务,因人施护,充分展现护理的一体化和连续性,保证护理质量,是患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的有效保证。与传统护理进行比较,无间隙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临床中的护理间隙问题,提高临床、医院等不同层次的整体护理质量,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实现优化护理服务的目的,进而展现临床护理服务的持续性,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无间隙护理干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中,需要根据临床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细节上完善,真正实现真实无间隙护理服务[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定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类细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对感染进行无间隙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传统护理中对妇产科感染的护理中仅是按照医嘱进行分级护理,护理管理中仍存在疏忽,尽管临床护理中程序化护理、预见性护理、舒适护理、优质护理等的应用,但均未能有效将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间隙衔接。因为无菌操作不严格、未能正确评估病情、关键环节缺失等均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对治疗和护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6]。特别是在时间点和内容的衔接上存在间隙,常规护理中仍然是采用传统医患相处、护患分体管理模式,对病情重视程度不够,医护不够协调。通过无间隙护理干预成立无间隙护理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责任制,在护理过程中确定护理管理对策,确定护理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间隙,针对采取方案进行衔接,完善整个无间隙护理干预。通过完善细致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在诊治和护理中的满意度,取得满意效果。通过耐心听取患者诉说,了解患者现状和需求,包干责任,积极主动实施护理,促进护患和谐。科室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培训的方法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技能,充分体现"无间隙"理念,提高护理执行力,进而帮助患者全面康复,恢复健康。因为护理过程的无间隙衔接能够有效督促患者坚持治疗,保证对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高,进而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率;而无间隙护理干预在感染风险因素确定后实施,护理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对控制感染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无间隙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感染中的相关因素的控制应用中,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恢复患者健康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芹 王莉 凌希莲 李霞 王玲玲 单位:滨州市人民医院

第六篇: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护理

【摘要】妇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影响康复进程、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身心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本文将对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总结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提出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以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关键词】妇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预防

近年来,随着手技术与各种手术设备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手术治疗成为妇科临床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随着手术数量的提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我国妇科住院患者切口感染约占所有医院感染的14~16%,手术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医疗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报道,手术切口感染既有患者自身机体内源性因素,又有围术期医疗外源性因素[1]。为此,本文将针对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其宗旨为进一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现报告如下。

1影响因素

1.1内源性因素

1.1.1年龄随着年龄的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而且多合并有种类基础疾病,术后对细菌的耐受较差,导致切口感染[2]。1.1.2体质量肥胖患者的脂肪较厚,局部血供差,切口易出现液化、积液等,对细菌定植创造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且缝合时,易造成死腔、积血等,进而易于手术切口处继发感染。1.1.3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高糖环境会抑制纤维母细胞修复功能,影响切口愈合,而且白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抗感染水平不足,增加切口感染风险。1.1.4开放性损伤合并开放性损伤患者的皮肤屏障作用消失,细菌直接进入皮下组织,引起水肿,导致炎症反应[3]。

1.2外源性因素

1.2.1医务人员及院内影响因素(1)皮肤准备。传统剃须刀剃毛备皮等操作不当会对表皮组织造成损伤,使细菌轻易进入体内;另外,术前备皮皮肤损伤可增加细菌移生现象,同时术前过早清洁皮肤野,易引起感[4]。(2)手术及住院时间较长。医院环境中现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等病原微生物集中,这些菌种都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住院时间与手术操作越长,感染的风险越大[5]。(3)麻醉。麻醉会使组织血供不足,引起创面缺氧,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胶原蛋白沉积,提高切口感染的风险。(4)术中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外科手术医师的手术操作技巧可影响手术进程及医疗质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手术操作不规范、操作粗暴,可加重周围组织损伤;如果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或缝合残留等,都会为细菌的繁殖提供条件;手术切口过长过大,可使皮下组织及肌肉广泛暴露,不但不利于切口愈合,而且可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6]。另一方面,若手术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越高,据相关研究报道[7],若手术切口时间暴露越长,机体创伤越大,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生长,且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切口附近皮肤汗腺排出的细菌越多,亦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5)临床常于术前及术毕给予患者预防性抗炎治疗,但是要注意控制药物种类、给药时间与剂量的选择,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也会提高切口感染风险。1.2.2医疗器械、物品及术室环境的因素(1)手术器械与敷料是手术最常用的材料,如果术前没有对手术材料进入彻底的消毒,或者术中手术器械与敷料遭到污染,都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2)高频电刀是现阶段临床中手术治疗的主要机械之一,主要用于切口止血,但是高温会对切口周围脂肪组织造成破坏,使脂肪出现液化,而且还会造成局部血供不良,诱发感染[8]。(3)手术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会使切口遭受污染,且是患者及医护人员携带病原菌污染几率增多,因而术室内空气环境也是细菌侵入切口,致使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4)术后各种引流管会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机会,同时切口处组织接触引流管,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坏死,影响切口愈合。

2预防措施

2.1高危患者处理

重视特殊群体感染的防范,尤其是对高龄、肥胖、合并糖尿病及开放性损伤患者:(1)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前应积极纠正其慢性疾病,提高身体各项机体与免疫力,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增加对手术的耐受。(2)对于肥胖患者在术中操作时要注意减少对皮肤的过度牵拉与切割;术后缝合时要将多余的脂肪剔除,避免缝合死腔;对于脂肪液化风险较高者可于术后进行皮下引流,防止切口感染;(3)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在术前积极纠正血糖水平,保障手术期间血糖在正常范围[9]。

2.2术前准备

(1)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全身情况,纠正营养不足,对营养不良者给予营养支持,多摄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同时,易有利于术后切口快速愈合;术前劝解患者戒烟,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风险。另外,术前手术术野清洁及妥善备皮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防护措施之一,重点应以清洁皮肤为主,可采用0.5%碘伏进行清洁皮肤,0.5%碘伏消毒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较高理想的消毒剂,有文献报道[10],含碘消毒剂杀菌对数值可在1min内达到3,且无明显不良影响;改变传统的剃毛备皮方法,对于腹部手术或非多毛区手术只要在术前进行严格消毒即可,研究发现剃毛备皮并不会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而且不彻底的剃毛备皮反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另外,要尽量缩短剃毛备皮与手术的时间,以保证手术时间术野的细菌含量最低[12]。(2)洗手消毒可是阻断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手术室人员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保障手术全程清洁;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部细菌进行培养,提高感染控制水平。(3)术前对患者进行系统麻醉评估,对于麻醉分级,麻醉ASA分级较高的患者,其手术耐受力越差,因此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术前需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与此同时,术中必要的辅助麻醉对降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拉钩牵拉软组织损伤,减少组织损伤,有效彻底止血,去除失活组织,缝合时避免留有死腔;合理控制切口大小及长度,避免切口长时间暴露。术前3天内,合理应用抗生素,使局部组织在手术期间有效杀菌的药物浓度达标,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2.3术中处理

术中操作要严格区分污染的手术器械与消毒后的手术器械,避免使用临时消毒器械,避免交叉感染。术中在对肥胖患者切口进行电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必要时应注意调适电刀频率,避免对脂肪进行反复切割,以缩短脂肪汽化加热的时间。术毕放置引流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引流管与切口的清洁,预防放置引流管的组织发生感染,并保障引流管通畅。维持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应用层流空气净化系统,提高术室空气质量,减少微粒数;加强手术室管理,避免人员频繁进出,以控制感染的发生[13]。

2.4术后处理

对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切口分类,尤其是对伴有开放性损伤的患者要用大量生理盐水对感染的伤口进行反复冲洗,并在切开组织前和术毕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以提高局部组织内抗生素药物浓度,有效杀灭切口细菌[14];另外,术后留置导尿管、胃肠道切污染等亦会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切口感染;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来自切口皮肤或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医护人员在术中积极开展手术时,常分秒必争,术者于术前常不注重手术,若术中手套破损,手污染则成为主要菌源。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保证疗效,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切口感染率。

3体会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较复杂,其中既有内源性因素(年龄、合并糖尿病、肥胖、开放性损伤等),又有外源性因素(医务人员及院内影响因素与医疗器械、物品及术室环境的因素),为进一步控制术后切口感染,应建立严格的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质控管理。据苏秀霞等研究报道[15],通过不断完善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严格规范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指南,能够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要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之外,还需对妇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加强院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开展洗手操作培训、无菌观念及操作培训等,并建立院感管理小组,制定院感控制计划,每日监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以提高科室院感管理水平。另外,还需针对不同感染风险因素及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地控制措施,以此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70-271.

[2]关键,梁文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19-120.

[3]朱志杨,阮新贤,林凌,等.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701-702,705.

[4]姚金波,侯波,周美平,等.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4,(16):3572-3573.

[5]李恒,李飞,江山,等.440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497-1499.

[6]高国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23-325.

[7]巫胡兰,蔡红卫,邹英,等.83例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433.

[8]姚德峰.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47-148,154.

[9]刘桂玲,杨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5-2686.

[10]邝杰文.妇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19):72-73.

[11]彭友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840-842.

[12]周艳娟.剖宫产手术切口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176-177.

[13]邬飞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57-58.

[14]张宏国.对妇科Ⅲ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外医疗,2012,31(9):54.

[15]苏秀霞,关兰荣,李芳芳,等.加强感染管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做法与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7879.

作者:李霈 单位: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妇科

第七篇:妇产科护理中感染问题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感染问题,并根据问题探讨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与留观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总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且出院时间为(7.24±1.69)天,少于对照组的(11.63±3.5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妇产科患者护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感染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就要利用合理的对策对护理工作进行预防,为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感染问题;对策

我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人们健康意识觉醒,对于身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同时现代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增强,护理理念也随着进步,在此背景下,临床护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如何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医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妇产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通过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产妇出现感染的问题[1]。因此为了使妇产科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本文就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妇产科护理中的有效改善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0例。对照组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25.58±6.73)岁,盆腔感染375例,盆腔炎313例、腹膜炎250例,妇产科不孕不育312例;对照组,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6.35±10.57)岁,盆腔感染365例,盆腔炎319例、腹膜炎251例,妇产科不孕不育31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对其进行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并未出现必尿道感染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1)心理护理:患者留观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增加其治疗的信心;(2)用药指导:根据医生治疗意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次数、剂量、用药时间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等。1.2.2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在传统护理模式上,进一步加强对术前与术中的管理,为手术正常的进行提供良好的方法与更清洁的设备。同时在术后,重点对患者的感染部位产生了重视,加强对感染部位的预防。

1.3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研究时,是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宫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必尿道感染、肠胃感染等四项指标作为标准,总感染率为所有患者感染的总和;在对患者的留观情况进行研究时,分别对两组患者未出现感染与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情况

对照组总感染率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1。

2.2留观情况

实验组留观时间为(7.24±1.69)天,少于对照组的(11.63±3.5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诱发感染的因素

3.1.1手术因素在妇产科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手术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这一因素中包括了以下三项内容。首先在术前,医护人员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清洗工作,导致双手清洗不净;其次是在对设备进行消毒时,受到消毒液浓度或消毒时间的影响,导致设备中还会存在一些病毒;最后,是由于医生的技能水平较低,不仅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增加了病菌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而且在术中还会导致患者子宫颈口扩张过大,使病菌与患者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问题[2]。3.1.2感染部位因素在患者的感染部位因素中,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家属探望患者的过程中,就会将病菌带入到病房内,患者呼吸时,就会造成呼吸道感染;其次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插管护理时,常常会出导管清洗不净的问题,或者是在插管的过程中,应用了错误的操作方式,对患者的尿道黏膜造成了影响,从而诱发患者出现比必尿道感染;再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术后患者的身体往往得不到合理的清洗,导致患者身体携带的病菌得不到清除,从而会引发患者的创口出现感染;最后,由于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减弱了患者的免疫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感染问题的出现[3]。

3.2妇产科护理的改善策略

3.2.1降低手术因素的策略首先在术前医护人员的清理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来完成,保证双手清理的更加彻底;其次对设备进行消毒时,要严格的控制消毒液的使用,不要过多,避免消毒液对患者造成影响,也不要过少,保证设备消毒的更加彻底;最后,还要提高医生的技能水平,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术,并且要合理对患者进行子宫颈口扩张,降低患者切口与病毒的接触机会,从而抑制了患者感染问题的出现[4]。3.2.2抑制感染部位因素的策略首先要根据实际天气的情况,定期将病房的门窗打开,增加病房内空气的流通,并且,在家属对患者进行探望时,要进行一定的消毒处理,才可进入到病房;其次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插管护理工作的质量更强;并且,在术后定期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清洗,减少患者身体携带的病毒数量;最后,在术后要安排合理的膳食,增加患者能量的补充,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5]。综上所述,在对妇产科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感染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就要利用合理的对策对护理工作进行预防,为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许从.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控制对策[J].中医临床研究,2016,03(19):144.

[2]杨永萍.高海拔地区妇产科护理中感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7(56):168.

[3]孙金霞.妇产科综合护理过程中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应管控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04(05):274.

[4]姜磊.妇产科护理中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5,10(05):44.

[5]刘成云.分析对妇产科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过程中的危险感染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01(12):211.

作者:刘燕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第八篇: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初探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妇产科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综合性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升高率、体温恢复时间和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和预防,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行之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提高患者手术质量和恢复时间[1]。本次研究选择了于我院就诊的88例妇产科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妇产科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43.17±2.72)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方法,针对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使用相应的护理方式,主要有常规检测和抗感染治疗[2]。同时,要做好预防工作,细心观察患者细微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综合性护理[3],主要内容有:心理护理通常患者在住院时会感到陌生,有些患者对治疗效果存在疑问,出现焦虑的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医护人员应经常跟患者交谈,为患者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手术相关知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饮食和运动护理将饮食方面的禁忌告知患者,并对患者营养搭配进行指导,使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当手术结束后,应关心患者,并指导患者下床走动。抗生素护理患者在进行分娩手术时阴道中的细菌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在对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时应在患者皮试后进行,并且适时适量[4]。预防并发症护理由于术后咳嗽、尿潴留、腹胀等一系列因素,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几率比较高,所以之后的护理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预防感染护理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的一系列病症如贫血等进行缓解。在手术时应保证无菌环境,将组织坏死现象减少到最低,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5]。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接受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观察指标分别为住院时间、体温升高率、体温恢复时间和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升高率、体温恢复时间和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患者在感染预防和护理方面非常重要,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效果。首先,应该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缓解,并做好宣教工作。其次就是患者个人卫生和营养方面,在围手术期间做好这方面工作能够有效预防感染,保持正常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本次研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贯穿了对患者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有效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和手术质量。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和预防,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立宏,曲明会,程艳香,等.妇产科手术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21):231-232.

[2]钱红燕,陈玉洁,张淑珍,等.不同妇科手术方式的医院感染风险比较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4(23):136-137.

[3]陈彩英,吕云峰,陈雪芹,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干预后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5(36):406-407.

[4]孔碧华,梁焕棠,麦雪红,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21(07):234-235.

[5]张薇.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乡村医药,2013,16(06):472-473.

作者:王晓英 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

第九篇:手术室护理对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摘要】目的优化护理在妇产科手术室患者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明确优化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围期妇产科开腹手术切口感染降低中的作用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保证患者在手术围期内心理压力有效降低,手术配合度提升。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实施护理过程中优化护理措施的患者35例,将其设置为试验组,另外还有患者25例没有参与到手术围期的优化护理,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之后分别进行手术过程护理满意度、手术切口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试验组在非常满意和最终的满意度(57.1%,94.2%)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32.0%,72.0%),试验组在手术切口恢复(甲级77%、愈合率97%)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甲级40%、愈合率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开腹手术的患者实施手术室优化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化护理;手术;妇产科;满意度;切口感染

妇产科患者进入医院之后本身就存在一种紧张情绪,尤其是需要做手术的患者对自己进入手术室之后的情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影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手术操作,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在手术室里需要进一步优化护理工作,开展手术期间的心理干预,实现更为突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高效的手术室消毒,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妇产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切口感染率,提高他们对手术的满意度,减少医患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和矛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7.2岁,其中剖腹产样本30例,异位妊娠11例,子宫肌瘤14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31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9例。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征求患者意见,其中最终实施手术室优化护理的妇产科开腹手术患者35例,将其设置为试验组,另外还有患者25例没有参与到优化护理,将其设置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的最为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进行每天一次的查房,针对患者的不同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叮嘱医嘱。试验组在护理过程中融入优质护理措施,包括:人性化的感怀,手术室标准化护理操作等。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有无手术经历等进行详细询问,进一步掌握患者对于自己病情和所进行手术的认识。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查看患者病历、检查资料等,同时也主治医师、麻醉师等人进行交流,理解相关的手术流程和麻醉形式。其次,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和了解。患者在手术围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患者手术前心理压力的有效了解[1]。然后,开展人文关怀的心理介入干预。在了解患者的手术方式、患者手术前的心理状态等情况之后,可以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对患者产生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控制,可以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患者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这样可以避免患者不理解。沟通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注意自己的态度,同时尽可能的回答患者对他们的病情、手术等方面的疑问,还可以通过一些成功案例树立患者的信心,不断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2]。最后,手术室规范化护理操作。第一,开展空气消毒操作,在手术实施前30min,需要对手术室进行消毒,手术间隔中还需要进行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第二,专人负责妇产科手术过程中无菌器具的保管和消毒工作,同时针对这些保管的消毒效率进行监督[3]。第三,建立手术室护理人员责任制,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整个手术室人员的消毒、护理操作规范执行,第四,控制手术室人数,由于是实习医护人员的数量,因为手术室人员过多也将造成手术室细菌增加,提升患者切口的感染率。第五,清点手术器械。在手术结束之后,需要清点手术工具,实施登记制度。在患者醒来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安慰,说明手术中患者是配合的,手术是成功的[4]。

1.3观察指标与效果判定标准

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之后分别进行手术过程护理满意度调查,对相关的护理工作有无意见和建议,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5]。针对患者切口恢复情况由好到差依次分为:甲、乙、丙三级。其中甲级: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其他的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不佳,出现积液等切口感染症状。丙级:出现流脓,需要重新处理切口[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2%,低于试验组的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切口恢复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愈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的优化护理对妇产科开腹手术切口患者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实现他们对医生、护士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他们在手术期间的配合度,降低手术室细菌,实现护理人员责任心的有效提升,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从患者提供的意见和建议中可以发现,我们开展的这种手术室优化护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一些细节管理上实施更为精准的干预[7]。例如在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也是我们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他们的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需要给他们详细介绍相关的手术流程和注意事项[8]。妇产科开腹手术的患者实施手术室优化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切口感染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颖.手术室护理对妇产科开腹手术切口感染预防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3(11):29-30.

[2]王星.手术室优化护理在妇产科开腹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12(05):108-110.

[3]蔡大芬,陈红,效小莉,鲍引娣,等.妇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23(08):143-144.

[4]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行杂志,2013,28(9):786-789.

[5]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6]张航.手术室优化护理对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233-235.

作者:闫玉菊 单位: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

第十篇:综合护理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头孢噻肟钠术前给药与综合护理对预防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手术前A组患者给予头孢噻肟钠和综合护理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噻肟钠和一般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复常时间、感染的发生率与炎性因子值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升高率和复常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B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患者的CRP、PCT值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前使用头孢噻肟钠和综合护理措施治疗对预防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避免患者的体温上升,使其体温加速复常时间,以及降低其感染率和炎性因子值。

【关键词】术前;头孢噻肟钠;综合护理;妇产科;围手术期

手术治疗是妇产科临床工作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其具有显著疗效,但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此与女性盆腔的生理特点有关[1]。女性患者一旦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感染,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引起死亡,故在治疗妇产科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特点给予其相应的预防措施,并采取科学的综合护理措施以提高其临床疗效[2]。为探索其治疗方法,笔者采用术前使用头孢噻肟钠和综合护理预防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感染,并与术前使用头孢噻肟钠和一般护理治疗作了比较,评价了其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86例,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A组患者的年龄为22~47岁,平均年龄为(32.84±4.62)岁;其手术类型为子宫切除术的8例、剖宫产的1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例、异位妊娠的5例和妇科肿瘤根治术的4例。B组患者的年龄为24~48岁,平均年龄为(31.77±4.50)岁;其手术类型为子宫切除术的7例、剖宫产的1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例、异位妊娠的6例和妇科肿瘤根治术的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术前30min,给予两组患者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为0.75g/支)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中,静脉推注治疗。A组患者在用药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措施治疗,如: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以加强其防范感染的意识,将感染控制工作列入业绩考核指标,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按相关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制度执行,注意勤洗手,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应对所有医疗设备进行常规消毒,并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风和整洁度;患者的基础疾病一经诊断后,应及时给予其治疗,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同时应控制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流动量,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B组患者在用药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措施治疗,如保持病房内通风、整洁,定时进行病房消毒,监测患者术前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其基础疾病应积极给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按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围手术期的体温、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1d的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测得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值±标准误(x-±s)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A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升高率和体温复常时间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变化情况,

2.2两组患者用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用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感染的发生率。

2.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测得值比较

手术前,A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CRP测得值为(1.71±0.55)mg/L,而B组患者CRP测得值为(1.72±0.45)mg/L,两组间CRP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PCT测得值为(1.89±0.54)ng/mL,而B组患者测得值为(1.88±0.61)ng/mL,两组间PCT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患者的CRP测得值为(2.67±0.84)mg/L明显低于B组为(4.17±1.36)mg/L(P<0.05),PCT测得值为(2.75±0.91)ng/mL低于B组为(5.84±1.57)ng/mL(P<0.05)。

3讨论

感染的诱发因素为病原体入侵患者机体并不断繁殖,病原体本身具有传染性,通过利用患者体内的有效资源可实现自身生存[3],在此过程中,患者的生理功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导致急慢性症状发生,其组织、器官被吞噬,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和类病毒等,此外还可为具有致病能力的传染性物质,如普恩蛋白[5]。感染一旦发生,会造成组织损伤,从而引发不同的临床症状。病原体在入侵人体之后,人体组织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而人体的防御力的强弱差别,会导致病原体在不同人体内的毒性、数量不同,故不同个体与病原体的斗争表现也会有所不同[6]。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根除患者的病灶,但其也提高了感染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妇产科手术中,由于女性患者生理特点的特殊性,病原体的存活概率会大幅度地提高。抗感染治疗的主旨是改善患者机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使CRP、PCT值得以有效地降低,从而抑制细菌的敏感性。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能减少感染发生率,且给药时间不同,其抗感染疗效也会有差异[7]。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给予患者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能控制其病情进展和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头孢噻肟钠作为围手术期的一次性预防用药,其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费用低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用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为:(1)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剂量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2)药物应在机体生殖系统中达到最高浓度。加用综合护理措施的目的是增强每个护理细节的科学性,从多方面降低感染发生率,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8]。表1数据结果示,A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升高率、体温复常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表2数据结果示,A组患者治疗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前A组患者的CRP、PCT测得值与B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患者的CRP、PCT测得值分别为(2.67±0.84)mg/L和(2.75±0.91)ng/mL明显低于B组为(4.17±1.36)mg/L和(5.84±1.57)ng/mL(P<0.05)。表明术前给予头孢噻肟钠和综合护理措施治疗可预防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感染,避免了患者体温升高,缩短了体温复常时间,降低了其感染的发生率和炎性因子值。

参考文献

[1]周良云.术前抗感染药物预防及综合护理措施在降低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195.

[2]丁烨,孙静清,候鑫楠,等.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综合护理措施[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9(7):52-53.

[3]李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综合护理措施临床疗效[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356-357.

[4]左雪香.谈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8(1):58.

[5]邓小艳.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7(4):18-19.

[6]凌艳清.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疗效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22.

[7]黄巍,张爱进,邵娜,等.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6(24):61-62.

[8]张怡,赵青.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4(10):5939-5940.

作者:李军 游丹 陈婷婷 单位:奉新县人民医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