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摘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和限制着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来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产增收,并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基于此,笔者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围绕如何优化农村经济体系建立、提高相关人才的专业素养、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相关对策

1农业经济相关管理制度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而相关风险管控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业经济在我国政府的充分关注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个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会动态的影响该地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农业经济管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改善资金配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新知识和最新的管理理念尽可能实现生产力的重组。在建设新农村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农村和农民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指在有效处理国家、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平衡,使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引导农民开展分工合作,提高农业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确保农产品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想要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应该建立健全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民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1]。

2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政府相应把农业政策的重点从促进农业生产转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并且强化了相关体制的监督检查手段。但是,在推进农业经济的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营过程中还存在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缺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瓶颈因素,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已成为重中之重。在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缺乏各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很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其原因是缺乏实现目标所需的制度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效能,是实现新农村目标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的分散经营并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来为实现更可持续和公平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与此同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往往被视为进步的唯一衡量标准,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过去单纯的生产密集型和管理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多变的市场环境已不相适应,必须要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向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技术型方式做转变。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是各利益主体在各个环节中实现利益平衡的手段和工具。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农业风险,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些年来,互联网已越来越多的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它独特的加之,他们已习惯于与之相关的一切并利用其为自己的生活体验添姿加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建立的过程中也应当与之相融合,通过网络的力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粮食增产、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增效,最终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针对以上情况,就必须在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失败的教训,着力解决好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1缺乏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我国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意识,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抑制了广泛劳动分工的出现,另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农民收入较低导致农村能源结构分配不合理,加之我国繁荣的经济现状又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寻求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机会,尤其是近年来铁路建设方面的就业需求吸引了许多习惯于季节性和临时性工作的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中国农村开始由一个劳动力过剩的时代逐步走向短缺,农村留守人口也就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过程而逐步产生,这些人的构成部分多数由老人和妇女组成,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素质及文化教育,知识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生产效率与青壮年男性相比往往较为低下,使得生产效率低、压力大,农业经济发展滞后[3]。

3.2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面对飞速变化的农业市场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农业经济从业人员需要对各种问题快速的做出合适的决定,因此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素质的新型管理人才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的相关领域已无法满足农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性强且技术精湛的管理人才作为技术支撑,缺乏可靠的相关专业人才,现有技术、制度和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较为薄弱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市场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一关联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许多其他领域。由于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以及制度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到了限制。由于某些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重视程度低,使得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整体分配不当,例如相关专业人才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学历层次及职称水平相对较低,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学识与技能水平体现的重要标志,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有效工具,因此对于农业领域所聘专家必须具备高级专业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并具备一定资历,对业务精通,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3.3农业资金短缺与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民通过农业实现增收极其困难,想要改善现有状况不能缺少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扶持。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缺少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资金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资金的严重缺乏,导致我国无法合理优化农业科研结构,建立学科先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体制,也降低了为显著扩大农作物产量而开发新技术的动力。如何规范农业资金管理与使用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3.4农业经济工作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体系,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以达到从一定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从业人员不能很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工作中没有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甚至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于农业经济工作的宣传不到位,以至于农业劳动者无法从多方面积极配合。

4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4.1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如果说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环节,那么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耕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土地流传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的优势在于重塑农村阶层结构,丰富农村阶层体系,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尚存在抛荒、半抛荒,转包、转让手续不全,制度不规范,违背政策等现象,而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也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紧迫且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核心则是建立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另外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流转市场来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资源集约化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创造了必要条件[4]。

4.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者队伍建设

以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对农业管理知识体系的疏漏和缺失导致相关专业人才资源数量的严重匮乏,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能起到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新技术和新品种适用的先行者、引导者和示范者以及文化引领者和造就者的作用,而现阶段是提升领导层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机,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的整体管理水准和行为,科学合理且有计划的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能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可以定期组织对管理者的专业培训,从技术技能、行为和管理三方面出发,造就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提高科技交流水平,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其次,根据农业类学校的地域特色广泛开展校园招聘,强化职能部门的竞争力,由于专业性使然,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零基础培训并针对性的取得高回报;此外,还应该借助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收入,给他们一个公平公正的地位,稳定其思想,是提高相关人才质量的关键和推动农业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

4.3优化农村投融资体制

资金支持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农业资金。现阶段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欠合理、管理不善、绩效不高是当前财政支农的问题所在,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有效措施,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低风险的小额贷款组织、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良好的农村投融资体制能够将农村资金高效合理的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村产出的提高。借助制度健全、功能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是实现农村金融支农的有力保障,对农民增收有重要促进作用。农业资金管理需要建立新思想,采取新策略,这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5]。4.4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宣传工作农村的大众传播媒介建设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最大程度发挥其在农户中的传播效应,就应加大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转变村民们的小农意识和老旧观念,提高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接受能力。首先应该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与现实生产生活相互关联,使群众对其产生系统、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其次,分析农村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接触途径,通过网络广告、纸媒、电视、宣讲会为主要宣传方式,辅以其他形式宣传农业经济的多元化管理对于农业创产创收的重要意义;最后,适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其支持结构并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最终达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力求最大幅度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小农性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农业经济在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并与时俱进地做出适当调整。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局面较为混乱,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则是综合性的,亟待一个正规、合理的农村经济优化模式形成并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而言之,目前需要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及技术推广事业的大力扶持,以确保相应制度的平稳推进与政策可持续性,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研发水平。一个国家农村经济的相关体系建立主要是由该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的,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在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学玲.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山西农经,2021,11(23):57-58.

[2]吕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营管理,2021(6):62.

[3]邢虹娟,薛燕琴,范颖.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21,3(27):25-26.

[4]张蓓蓓.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21(5):10-11.

[5]马正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路径探讨[J].中国市场,2021,12(36):36-37.

作者:李宇佳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