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担任学生管理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着力提升与时代相适应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通过辅导员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内在方式,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晋升等外在机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概述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关乎当代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关乎到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的内涵及其职业特征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有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因此,在提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之前,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内涵及其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征。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从行政角度来看,辅导员是高校行政岗位上的基础工作人员,是班级和校方之间的桥梁纽带。从教师层面来看,辅导员作为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就是育人的功能,但又各有侧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校辅导员大都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专业背景,因此辅导员的职业身份相比于专职教师来讲,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有着宽口径的知识储备,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要的阐述。第一,专业知识的储备。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高校辅导员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第二,较强的沟通能力。首先,辅导员需要处理好与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高校部门众多,如学生处、教务处、院团委、心理咨询处等。辅导员需要主动及时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了解和开展学生活动,并且积极配合高校职能部门的工作,这样既能提高高校工作效率,又有利于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期间离不开专职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是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可以定义为师生关系的一种,但又带有一种特殊性质,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工作的政治性。辅导员既要完成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还要进行由于其职业特征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代社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既需要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更需要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辅导员是与学生工作最直接,交流最密切的群体,与学生关系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辅导员的特殊身份,自然也会与学生形成多重关系:辅导员是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的引路人;辅导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人,要倾听学生的诉求,了解学生的状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辅导员是干部,要从事学生的管理活动,协调师生关系,处理生活琐事。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定义及其特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能力,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看。第一,主观见之于客观。从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和完成的任务来看,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活动和成长成才指导是其主要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具备良好的政治涵养、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在这个角度下,辅导员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第二,主观影响客观的实践活动。从辅导员自身来看,职业能力需要在客观实践活动中运用和体现,但同时职业能力的习得和应用还不能脱离主体的存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能力会受到主体自身的影响。辅导员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职业能力时,会受到个性心理品质和主体实践经验的影响,比如,拥有同等知识水平的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实践经历的不同,会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开展学生工作中会受到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影响。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职业能力的另一种体现。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两个维度我们得知,辅导员职业能力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和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中已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特征[3]。第一,政治强。高校辅导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高度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职业功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第二,业务精。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高效开展学生工作,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工作。谋实效,讲实情,干实事[4]。第三,纪律严。高校辅导员要求遵循学校所规定的相关辅导员工作守则。第四,作风正。高校辅导员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以正面形象对学生起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做到言行一致,学习和工作态度积极向上。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中的问题
从《能力标准》来看,高校辅导员有着突出明确的职业特征,这些职业特征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和功能,但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过程中来看,有两大主要因素仍然制约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一是来自辅导员自身,二是来自学校体制环境。
(一)从辅导员自身来看
第一,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不难发现,大多高校辅导员的人员构成为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群体,他们没有充足的学生管理经验,导致工作视野局限,而且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即使高校辅导员有着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仍会导致其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就业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鉴于此,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第二,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缺乏创新,自我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高校辅导员要求做实事,谋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然而,有些辅导员以长久积累的工作经验来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方法固化,缺乏创造性。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是其工作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学生群体、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学生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群体,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的转变工作方法,适应新的环境,创新思维方法,就会阻碍效率的提升,最终制约自身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及时主动的分析和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第一,高校辅导员任务多且繁重,工作任务有待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来自科研、学生管理、学生安全、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任务,相较于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来讲,其工作任务多且繁重,一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多辅导员只是尽可能地做到“完成”“不出错”,没有多余的精力向高质量追求。另一方面限制了辅导员的发展,杂而不精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大常态,这使得辅导员并不能对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和特点向深入挖掘。第二,辅导员队伍构成年轻化,队伍稳定性有待加强。辅导员一大核心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为了优化辅导员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只注重辅导员数量上的匹配,而没有更多的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因此,缺乏具备深厚经验的骨干带队,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并不能在队伍建设中使辅导员职业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三,辅导员管理缺乏科学性,队伍建设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方面。首先,明确的政策指导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方向,有依据。近年来,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形式以单一的专题讲座为主,这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形式主义”,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其次,辅导员的考核制度也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一方面来自于辅导员自身的反馈,一方面则来自于受众群体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问卷反馈。这种评价体系仅仅实现了工作的量化,有些针对辅导员自身的反馈,并没有现实性的辅助材料作为记录,而且问卷的考核方式虽然扩大了信息来源,但是不能够直观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针对高校辅导员当下存在的问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从辅导员自身来讲,要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等;从高校来讲,学校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晋升等方面的机制。
(一)加强自我管理,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1.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才能出真知。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辅导员不能只是拘泥于书本、照搬照抄现有的经验。相反地,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参与学生活动,通过不断地接触和积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2.培养创新意识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传统经验的固化,以及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高校要积极主动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沙龙讲座,邀请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并共同探讨关于开展学生工作的问题,尽可能地实现互通有无。3.加强自我教育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提升。面对工作中各种生成性的问题,需要自我的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积累经验与方法。第一,学会反思。反思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方法,没有反思的盲目向前,难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要善于思考和审视自身在工作中所出现的不足与问题,并且正视它们,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让学会反思成为工作中的一种习惯。第二,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学习是一种多方面的学习。有针对性和主动性的去了解一些优秀辅导员的工作案例。同时,要善于抓住自身发展的机会,努力提升自我。紧抓高校相关政策,参与辅导员相关课题申报、学位晋升、挂职学习等。第三,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规律,积极乐观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以高尚品格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意打动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5]。
(二)建立科学机制,稳步提升职业能力
针对当下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不健全,高校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优化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1.科学规定任务,提高工作保障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任务繁重,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对此,从高校层面,首先,要不断加大人文关怀力度,要对辅导员适当减负,充分发挥专兼职辅导员、相关学生部门协同工作的能力,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实现科学分工,责任共同承担。其次,还要不断优化辅导员工作的制度环境,用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和明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而且制度的好坏要根据实践的反馈,要以实践结果为标准,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实现辅导员从专职到专业再到专家的逐步晋升。比如,完善学院的心理咨询室部门的工作,对高校辅导员也要适当地进行心理访谈,同时与辅导员加强合作,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又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学生心理状况从而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2.优化整体队伍,提升队伍稳定性高校辅导员队伍成员趋向年轻化。针对这一现状,首先,要发挥辅导员骨干精英的作用,发挥有深厚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的引领指导作用。逐步形成骨干型经验型为核心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带领和指导年轻辅导员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使年轻辅导员在整个队伍中获得支持和帮助。其次,加大对辅导员岗位津贴的落实工作。通过采用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的津贴补助,有利于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发放津贴补助。3.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培养机制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完善培养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第一,理论培训是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培训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多元,涉及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其次,培训内容要尽可能的与时俱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充实头脑,时刻明确自身的工作方向。最后,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比如,沟通培训、学术沙龙、经验分享等。第二,构建交流平台。除了辅导员校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以外,可以在各高校之间开展交流,同时,高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走出去”,开展高校之间的优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交换合作、挂职学习等,从而获得解决工作问题的新办法。第三,完善培养机制。首先,要通过自愿方式选拨有意愿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才,设立相关专项资金,鼓励他们进修深造,学成后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并开展经验交流和分享。其次,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能单纯的以自我反馈为主要形式,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的考量,从而激励高校辅导员加强实践工作的能力,实现以激励为动力的科学评价机制[6]。
四、结语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高校当下越来越关注的话题。通过上述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绝非是简单的学习和培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也离不开高校政策机制的健全,更离不开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变。
作者:马锋 单位: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