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在“大思政”背景下,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协同合作是高校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两支骨干力量,是高校稳定的思想保障,加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当前,在信息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大背景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教育内容日趋丰富,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续提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影响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借助各领域资源和力量,发挥协同工作的优势,已然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1]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思想政治课教师负责的思想政治课堂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的主阵地。二者共同肩负着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当前,由于管理机制、教学体制等问题,二者对学生的育人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不利于大学生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基于此,为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协同育人的概念
查阅现有文献资源,对于协同育人概念,学界尚未形成权威解释。学者徐平利指出协同育人即高校中各个育人主体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在育人系统的内部进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有效互动,进而发挥系统整体育人功效[3]。本文中的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内部基于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整合二者力量,达成理念共识、坚持资源共享、深化交流改革、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的有效互动的过程[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交叉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各方影响因素,促进各育人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协同起来形成合力方能发挥出更大的育人效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主体的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旨在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推进这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有机结合,有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工作动力,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有机衔接,更快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发挥各自最大效能,形成“1+1>2”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做好大学生的育人工作需要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而纯粹的日常管理或单一的理论灌输往往难以真正奏效,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方面的依靠辅导员或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二者协同育人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等教育载体,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将辅导员日常行为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将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理论问题相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引导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解疑答惑,充分体现育人工作的“知行合一”,从而使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提升育人工作能力。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两支骨干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高校辅导员扎根于学生之中,在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与学生交流颇多,对学生了解较多,实践经验丰富;思政课教师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及业务知识,并实现对学生的正向价值引领。但同时两支队伍各自短板也显而易见,高校辅导员由于专业多元化和学生事务工作繁杂琐碎等原因,导致辅导员队伍整体理论知识不足、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偏弱的局面。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难以筑牢学生信仰之基,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把稳学生思想之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时专业教师的加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缺少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难以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加强两支队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辅导员可以通过参与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和教学改革活动,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不断提高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参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合作,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诉求,有针对性的授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入讲解,将课堂内容拓展到实践中,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在促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领域和专业领域交叉融合,优势互补,有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有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两者育人工作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彼此配合,形成合力。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力量,虽在育人过程中各自承担的任务侧重点不同,辅导员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践难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主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过程中的理论认知问题。但二者的育人目标一致、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互补,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
(一)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更侧重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及提升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二者虽在育人职责上有所分工,但在育人目标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两支队伍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并适时地根据时代发展、党和国家的需要,立足学生个性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必须积极推动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好地融合,切实发挥好育人合力,不断推动两支队伍在立德树人共同目标上的有机统一。
(二)育人内容的互补性。虽然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育人对象都是青年大学生,但二者在具体教育内容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还参与了学风建设、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5]。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实践活动解决包括思想困惑之外的现实问题,主要肩负起“第一课堂”之外的实践育人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管理者,其负责的思想政治课作为直接面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肩负着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任务。二者各自负责的“一段渠”正是高校立德树人“总干渠”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若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实践能力,那么理论讲授就会因变得抽象空洞而难以真学真懂真信,若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缺少理论指导,也易导致行动变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内容就必须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效统一。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实践活动、日常学习生活、学生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政治理论因素、贯穿价值渗透,让理论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让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第一节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信仰、树立信心。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渗透“实践”内容,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行动误区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使课程教学更具现实价值,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来,引导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育人方法的借鉴性。随着社会信息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实时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会随之产生变化,知识接受渠道、信息传播途径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适时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用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授课语言、授课方式来授课,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的刻板印象。如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环节中,以故事讲解、语言渲染、画面呈现等工作方法,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强与辅导沟通交流或参与到学生事务工作中,更深入、广泛地了解学生群体,结合学生特点,讲学生爱听的、身边的思想政治故事,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反之,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理论教书育人,注重借鉴思政课教师理论教学的方法,如在党团活动中可引入理论专题讲授等内容,提高活动开展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实现学生工作的纵深发展。此外,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在工作方法上还应共同拓展好网络空间,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热点问题,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何娟 夏可灿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