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补中益气汤在妇科的临床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是诞生于我国金元时期的一位名医李东垣,这个方子的用途是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在内科杂症、妇科、五官科、儿科等多个学科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在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压力性尿失禁、产后缺乳、带下、产后尿潴留等常见妇科病中涉及到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等症状的使用其加减治疗获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妇科;临床应用;综述
补中益气汤在升阳举陷、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等方面疗效较为显著,特别是它用于治疗由于厌食而导致的清阳下陷和脾胃气虚还有因为气虚而导致的摄纳不利等的一些情况。在后来的研究中,它被广泛应用于气虚加减引起的临床症状。应用到了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根据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现做简要综述如下。
1压力性尿失禁
当前,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在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手术治疗等方法,但是这些手段中药物治疗、手术在实际临床疗效中出现了诸多不良反应,但是有关的物理疗法表现为治愈率低下,疗效不佳。在中医学上,把、“遗溺”、“小便不禁”的范畴都统称为压力性尿失禁,这些疾病被认为与脾、肾、肺有密切的联系。中医中有关肾的描述为,还认为房事劳累且多次生产等极易导致肾阳亏虚,肾气的盛衰直接决定膀胱的气化。脾在临床治疗上的治疗,应当增强益气,温阳补肾。而补中益气汤可以升发脾气使元气更加充沛,精力更加旺盛,再配以多方面的巩固及综合调节,达到它能释放益气,调肾,强脾,改善脏腑功能。只有通过改善相关区域的肌肉协调性和提高神经的敏感度,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治疗疗效。对符合中西相关的标准情况下的6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调查中,对照组中彭应科进行了30次盆底肌功能训练和口服盐酸米多君片,治疗组所采用补中治疗益气汤、针灸治疗。相同时间段后,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其中对照组的治疗率仅为56.7%,治疗组的治疗疗效达73.3%。周倩等人对10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补中益气汤搭配内服性合缩泉丸,同时进行外浴、中药外敷,这样的方法持续一个月后,痊愈患者达到81例(77.14%),疗效明显者23例(21.9%),总的有效率高达99.04%,表示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治疗疗效非常显著。
2子宫脱垂
在陈少春的研究中认为,妇女若如是气虚肾亏将会有可能让其的子宫发生脱垂,而且一旦在临床上遇到子宫破溃的情况,导致分泌物和黄水的分泌量增多,可以选择从肝来进行医治作为突破。郭明毅认为一个生产过三个孩子并且有两次流产史的患者时,茄子般大小的子宫已经从患者的阴道口脱出,导致患者坐立不适从而活动受限,小腹下坠疼痛,腰肌酸痛。服用补中益气汤若是添加适量的方中黄芪和党参可以起到补中益气的医治疗效;配以甘草、陈皮、白术、大枣可以健脾和中;配以当归和龙眼则能起到养血疗效;添加些许升麻、柴胡升提高清阳之气;补肾而壮胞络则需要添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能够。多种中药放在一起进行搭配,可以升提固摄,补中益气,补肾托举,调补气血而使气血得以提升,经过临床上的充分应用,这种治疗方式更为理想。
3产后尿潴留
中医学上,产后尿潴留属于“癃闭”的范畴。中医上治疗这类病具有很明显的疗效,配之以现代的护理功能,可以达到较高的康复质量,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同时降低病发率发生的概率。薛妍选取了42例满足临床上诊断标准的相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0例为对照组,治疗包括盆底肌肉功能训练,以及膀胱冲洗和夹管前周期性胆囊管功能,等妇科常规护理;治疗组22例患者每日治疗以及外加针药进行治疗。经过临床治疗疗效对比发现,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10%,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90.19%。彭惠娟选用86例此类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结合中药内服的方式进行试验治疗,一至两个疗程后,其中74例实现痊愈,8例病情有所好转,仅有4例疗效不明显,总的有效率为95.35%。由此,她认为,采用补中益气的方式增补中气,辅之以桔梗疏通肺气、官桂散化膀胱之气,配以草、茯苓进行健脾除湿,可以全方位的补中益气。通过穴位注射的方法可以达到运气血的功效,针刺穴位和药物刺激穴位可以是经络的整体功能得到调整,恢复膀胱肌的收缩能力。这两种方式益气运用对治疗产后导致的尿潴留疗效更佳显著。
4总结
对补中益气汤的研究、运用方面,古代名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拓宽后代研究者视野,提供了不一样的疗方运用价值。我们这一代的中医研究者若是结合现代先进的医疗科技进行深入研究,便能够进一步探索该方的潜在应用,使其运用机制更为清晰,探索出越来越多的补中益气汤类方,造福更多的疑难病症患者。
参考文献
[1]李成刚,周丽,李霜,等.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8(2).
[2]汪伟,段雷,胡蓉蓉.补中益气汤在妇科方面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05-107.
作者:皮文娟 单位:武汉康健妇婴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