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失血性休克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整体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急救护理的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并发症发生率(2.94%)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主要为心率异常、低血压、抽搐。结论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时采用整体急救护理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救治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失血性休克治疗的患者68例,根据入组时间编号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整体急救护理。对照组:28例初产妇,6例经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6.5±3.15)岁,平均出血量为(4015.65±120.13)mL。研究组:29例初产妇,5例经产妇,年龄23~32岁,平均(25.8±4.25)岁,平均出血量为(4115.67±110.14)mL。两组患者的年龄、出血原因、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方案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医护人员严密监护患者病情进展,同时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根据产妇具体病症注射缩宫素、益母草液、立止血等药物进行常规止血抢救。研究组:整体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和内容有: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加强监测患者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和初步诊断患者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即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至合适角度,改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和脑灌流,为患者戴好相关急救设施。②术中护理:患者推入手术室后,立即给予患者双腔氧管吸氧,氧气浓度4%,流量2~4L/min为宜。同时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随后进行血容量扩充及止血。对严重休克的患者,在其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监测。③术后护理: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尿量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口腔和翻身等护理,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和风险。另外,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比如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对病情的发展有更多了解,从而让患者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排除心里恐惧,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心理抑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价。急救成功: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改善或停止,意识恢复;急救失败:患者出血症状未能有效控制,意识模糊,甚至死亡[1]。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SDS评分: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急救护理前HAMD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的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DS评分和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分别为73.53%(25例)、94.12%(32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71%(5例)、2.94%(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主要为心率异常、低血压、抽搐。

3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中一种比较常见和严重的临床急症,产妇因失血过多导致供血不足致使血液循环出现衰竭,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1]。急救过程中把握黄金抢救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通过采取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整体急救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新型和全面的护理模式[4],该模式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救治中,必须对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和心率等生命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在术前、术中、术后均需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系统和规范的护理干预[2]。例如:术前病情监测和搭建静脉通道能够保证及时准确地为患者输液输血;在手术过程中,有条不紊的开展护理服务以及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操是救治成功的重要保障;术后给予患者实施口腔、翻身等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尿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可以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消除患者的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免疫力以促进愈后。此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急救护理方式后,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患者实行整体急救护理方法后的HAMD评分和SDS评分显著降低,且救治成功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并发症发生率(2.94%)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整体急救护理效果显著,不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应对疾病的心理压力,而且能有效提升整体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综上所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时采用整体急救护理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提高救治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顺芝.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以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6):235.

[2]杨海英.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以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1):140.

[3]李春柏.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干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242-243.

作者:唐秀娥 张雪琴 单位:普兰店中心医院手术室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