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听觉叙事提升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听觉叙事提升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听觉叙事提升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进行转向。听觉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所迫切需要的话语表达方式。借助听觉叙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价值理性与情感体验的交融互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价值。同时,其强大的传播亲和力特质提升了大众参与、关注、认同和接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将听觉叙事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新路径,需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耳视目听”;需注重经典与创新互促进,实现“耳听心受”;需注重情感与认同共融通,实现“清耳悦心”。

关键词:听觉叙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听觉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价值

听觉作为人们感知世界、沟通交流、情感表达的关键渠道,具有重要的审美判断功能和文化阐释价值。黑格尔将听觉称为“认识性的感官”,柏拉图则认为:“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列子写韩娥善唱,“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古今中外的人们围绕听觉进行了大量关于美学、哲学、文化艺术方面的描述,这些都可以称作听觉叙事。听觉叙事是听觉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听觉与叙事的关系,关注声音本体和意义的关系[1]。不论是从西方著作还是从东方典籍中都能整理出丰富的听觉叙事语言。著名的英国诗人济慈曾如此描述“一段熟悉的老歌”对感官构成的刺激:“你是否从未被一段熟悉的老歌打动过?——在一个美妙的地方——听一个美妙的声音吟唱,因而再度激起当年它第一次触及你灵魂时的感受与思绪。[2]”同样,中国文化中的听觉叙事更是不胜枚举。据有学者研究,《诗经》涉及“音景”的词多达120余处,305篇至少有53篇使用了象声词,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3]。例如,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作者用“肃肃”“嗷嗷”两个叠音词生动地绘出一幅大雁纷飞、哀嚎,悲苦萧瑟之景。从东西方文化中色彩浓烈的听觉叙事语言可以看出:与强调“直观”,崇尚理性,缺乏意义和思考的视觉叙事相比,听觉叙事立足于感性维度,强调专注,给予人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经由听觉叙事建构之后的话语是感性的话语,情感的话语,是贴人心、有温度、接地气的话语。在这个意义上,听觉叙事正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所迫切需要的话语表达方式。借助听觉叙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宏大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生活话语,具有促进价值理性与情感体验的交融互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价值。为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听觉叙事的话语特质及其叙事方式成为以听觉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听觉叙事的特质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体凭借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数字化等技术特点和海量性、高覆盖率、多渠道等媒体特点[4]极大地扩展了听觉叙事的实践路径。听觉叙事在新媒体时代下呈现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显著特质,这些特质吸引、凝聚、感动了大批受众,展现出强大的传播亲和力。与此同时,这些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听觉叙事的互动性和代入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

互动性和代入感是新媒体时代下的听觉叙事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叙事的显著特征。新媒体时代下的听觉叙事不再单一依靠耳朵这一感官,而是更倾向于动用全身感官去感知信息,呈现出富于互动性和代入感的特征表现。充满互动性和代入感的听觉叙事能够消除受众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让受众主动参与,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和熏陶。《声临其境》是一档配音类竞演节目,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单集的网络点播量高达5万人次以上。虽然该节目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由于其在制作过程中重点强调与观众的全面互动,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参与,使得节目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不断扩大。该节目在互动方式上采取了很多崭新的形式,比如在网络平台上专门设有“和明星飙戏”“声咖在民间”等栏目,让普通人能够充分体验配音乐趣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与明星同场竞技的快感。而且这种互动一直贯穿整个节目制作流程。节目组借由这样的互动模式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参与,让大众自觉地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传播出去,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听觉叙事的受众契合性、审美价值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大型声音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该节目从独具匠心的听觉体验入手牢牢吸引住受众的耳朵,通过选取契合受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传世佳作,从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等多个角度渲染了个人与国家共命运的崇高情感,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精神价值。例如,第二季第五期以“等待”为主题的节目中,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等人朗诵诗人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当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深情地读出动人诗句时,老人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奉献之情透过音轨交织在一起,为受众打造了一个饱含人文关怀的声音港湾。原本抽象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经过听觉叙事的风格处理与转换,变得更加“温情”“接地气”,引发受众的主动关注,让受众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受众主动关注契合自身需求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听觉叙事作品,并呈现出“我想听”“我爱听”等趋势。

(三)听觉叙事的情绪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感

传媒学创始人麦克卢汉指出:“听觉世界炙热、高度感性。”[5]JohnDewey认为:“耳朵在本性上是情感的感官”[6]。可见听觉叙事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题经由听觉话语的艺术化转换,更能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长征亲历者肖华于1965年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选取了长征途中十个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战斗场景,透过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曲调,形象地传达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例如,第五曲《飞越大渡河》中,作者采用了川江号子的音乐元素来描绘大渡河的滚滚惊涛与红军战士飞越天堑、奋勇前进的英勇气概[7],激烈紧张的合唱声中陡然出现的如军号一般的男声领唱,动人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冒险突出重围时的果断和勇敢。这种饱含情绪感染力的叙事形式拉近了作品的年代与受众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受众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的认识。

三、听觉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路径

听觉叙事在新媒体时代下虽呈现出种种具有较强传播亲和力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又极易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甚至陷入“去中心化”“去政治化”的危机当中。为此,以听觉叙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引路人”“把关者”的角色,充分凝练新媒体时代下听觉叙事的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牢牢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耳视目听”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来看,我党逐渐形成了以文字、图像叙事为主,以说理见长的教育方法。但移动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促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升级。这就要求善于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将听觉与视觉通盘考虑,使各自相得益彰。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耳视目听”地融入式的情境体验,实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的目的。比如,运用VR技术向学生讲授“重走长征路”,通过听觉视觉的交互再现,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史,加深学生的认识。还有学者[8]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的红色VR展馆的开发,这类虚拟场馆一旦建成使用,不但可以突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空的界限,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达到情感和知识的双重提升。

(二)注重经典与创新互促进,实现“耳听心受”

从思想政治教育听觉叙事的目的来看,不仅要做到“耳听”,更要做到“心受”,让教育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效果。一方面,要聆听经典,以经典作品促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只有做到依靠经典,以经典作品为根基促进技术创新才是打动受众心灵的源头活水、根本途径。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以创新技术传经典。数字媒体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虚拟空间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喜马拉雅FM上如“道德经-白话版”“趣说《世说新语》”“平‘语’近人”等节目通过魅力化的自由创意与多元化的数字声音,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经典叙事作品变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赢得受众的接纳和喜爱,正面促进了经典作品的传播,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三)注重情感与认同共融通,实现“清耳悦心”

从思想政治教育听觉叙事的意义来看,关键在于呼唤受众听觉的苏醒,促使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相通互融,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9],“清耳悦心”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吸引和影响。促进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相通互融,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主流思想的传播之音。为此,牢牢把握主流意识的传播之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听觉叙事的价值导向和话语体系,对于赢得受众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进行靶向传播。时代在变,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需求和关注也在随之变化。为此,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就是要找准受众的定位,紧抓受众关心的热点,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音的靶向传播,这样才能真正营造“清耳”“悦心”的听觉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傅晓玲.关于听觉叙事的一个理论建构[J].学术论坛,2014(9):104-109.

[2][3]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3(2):220-231.

[4]樊家军.“生命线”理论发展之辨析——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4):6.

[5][加]马歇尔•麦克鲁汉.古腾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M].赖盈满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8.

作者:张珊珊 彭雪君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