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常规性康复护理,具备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体位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脑性瘫痪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主要由于脑损伤引起,主要是在母体内或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此阶段是脑损伤发生的高峰期[3-5]。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意识障碍、语言及行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病情严重者常会伴有终身残疾。据《小儿脑性瘫痪中医现代文献计量学分析》[6]显示,国内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0.2%。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脑性瘫痪的特效药,主要是以常规康复护理为主,但是我国这方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从事康复护理的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还有待提升[7-8]。大部分患儿仅能在医院接受短时间的康复护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患儿必须接受周期性康复训练及护理,才能逐渐获得康复效果。为了保证患儿后续的康复治疗,由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护理,既保证了康复护理疗效,也减轻了患儿家庭的负担。由家庭成员与医院共同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对患儿的多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训练,家长为实施主体,医院为监督主体,双向合作,不断提高患儿的家庭康复水平[9-10]。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是在医院康复护理师的指导培训下,由家庭成员为实施主体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提升家属的专业护理技能,发挥护士的专业知识,在家庭中进行持续性、连贯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巩固了家长的专业康复训练技能,还提升了患儿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3]陶静.基于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229-230.

作者:梁蒙蒙 马彩云 陈云静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