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常规性康复护理,具备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体位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脑性瘫痪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主要由于脑损伤引起,主要是在母体内或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此阶段是脑损伤发生的高峰期[3-5]。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意识障碍、语言及行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病情严重者常会伴有终身残疾。据《小儿脑性瘫痪中医现代文献计量学分析》[6]显示,国内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0.2%。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脑性瘫痪的特效药,主要是以常规康复护理为主,但是我国这方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从事康复护理的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还有待提升[7-8]。大部分患儿仅能在医院接受短时间的康复护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患儿必须接受周期性康复训练及护理,才能逐渐获得康复效果。为了保证患儿后续的康复治疗,由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护理,既保证了康复护理疗效,也减轻了患儿家庭的负担。由家庭成员与医院共同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对患儿的多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训练,家长为实施主体,医院为监督主体,双向合作,不断提高患儿的家庭康复水平[9-10]。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是在医院康复护理师的指导培训下,由家庭成员为实施主体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提升家属的专业护理技能,发挥护士的专业知识,在家庭中进行持续性、连贯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巩固了家长的专业康复训练技能,还提升了患儿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3]陶静.基于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229-230.

作者:梁蒙蒙 马彩云 陈云静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