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腹腔镜手术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腹腔镜手术论文

腹腔镜手术妇科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某医院2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有4个级别,其中,I类主要是指附件手术(即腹腔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盆腔炎症),共有1586例,其还包括对不孕症的检查。II类主要是指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共有287例。III类主要是指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共185例。IV类主要是指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的质量、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分期手术,共102例。该研究对2160例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种、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了调查与记录,这有助于分析出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1.2方法

在研究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时,需要对病例以及患者资料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是分析患者的病种,手术的级别,是否有腹腔手术病史以及子宫内膜异位情况。如果患者的手术类别为恶性肿瘤分期,则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分析术后并发症,首先需要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穿刺及气腹症状、血管损伤以及出血状况、术后感染以及其他稀有并发症等。有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会出现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比如神经受损、子宫破裂、电损伤等等,这些特殊的并发症并不再该的研究范围内,该研究主要对常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数据表示方法主要是以平均数为计量参考,对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描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进行多组均数分析比较。在分析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影响因素时,研究人员选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点击查看全文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泌尿系统论文

1泌尿系统的解剖及损伤的好发部位

1.1膀胱解剖及损伤的好发部位

膀胱位于子宫前方,充盈时属于腹膜间位器官,排空时属于腹膜外位器官。膀胱排空后,在腹膜侧的边缘位于双侧脐内侧韧带之间。妇科手术中膀胱损伤多发生在广泛子宫切除时打开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侧间隙时。膀胱宫颈间隙位于膀胱三角区和宫颈之间,其上界为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界为阴道上中隔,两侧为膀胱宫颈阴道韧带膝上部的内侧叶。向下延续为膀胱阴道间隙(二者以阴道前穹窿处为界),上界为阴道上中隔,下达泌尿生殖隔,前壁有膀胱后壁及尿道。在膀胱侧窝的腹膜下方,左右各有一个膀胱侧间隙,前后走向与会阴平行,稍微向内和尾侧倾斜。顶为膀胱侧窝的腹膜及脐内侧韧带,底为盆隔上筋膜,内侧为部分膀胱侧壁及膀胱宫颈阴道韧带外侧叶,外侧毗邻闭孔窝,后壁由主韧带前壁和子宫动脉构成,前壁则由耻骨上支和闭孔内筋膜构成。

1.2输尿管解剖及好发部位

输尿管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在骶髂关节处经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骨盆腔继续下行,于子宫阔韧带基底部向前内方走行,于宫颈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后方与之交叉,再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在壁内斜行1.5~3cm,开口于膀胱三角区的外侧角。妇科手术时输尿管损伤多发生在以下5个部位:

(1)骨盆漏斗韧带水平或以下。

(2)阔韧带基底部,输尿管通过子宫血管下方处。

点击查看全文

妇科腹腔镜手术与并发症护理论文

1.方法

对104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同时利用B超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为患者进行皮肤测试,验证患者可以不存在皮肤过敏的症状。在手术的过程中,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麻的麻醉形式,患者切口的部位均为脐下、右腹下、左腹下。在对患者进行腹腔镜的植入后,开始进行手术。护理方法:针对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针对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状况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根据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在结语并发症出现原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可以迅速的康复。首先,针对术中输尿管热损伤采取的护理方式。护士应指导患者在翻身活动及下床活动时注意妥善固定双J管,使其不要脱落,观察每日引流量、颜色、性状,做好记录,不得高于引流切口平面,防止引流不畅或逆行感染。注意双J管置人处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引流管皮肤周围感染,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其次,膀胱阴道瘘。护士应告知患者保持瘘孔高于尿液面。避免尿液浸泡瘘孔处影响愈合。观察尿量、颜色、性状,保持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尿液,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2次,d会阴擦洗;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3d禁食,第5天可口服石蜡油,软化大便。最后,肠漏。护理方面禁食、禁水很重要,为保证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请相关科室护士长会诊给予PICC,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第1周PICC穿刺部位局部换药2次,d,后改为1次/周,保持3个月。

2.结语

在本组研究中10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4%,其中术前2例,属于穿刺部位出血;术中3例,包括腹腔内出血1例,输尿管损伤1例,麻醉术后并发症l例;术后10例,包括皮下气肿2例,肩部及肋下疼痛2例,感染3例,恶心呕吐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妇科疾病诊疗中的常用手术类型,这种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其治疗的效果也较为理想,但是这种手术在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患者出现并发症,因此,要想保障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就需要在手术之前以及手术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要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在手术之后利用心电图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的监测,从而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以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虽然腹腔镜手术就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手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对患者的内脏器官,例如胃、肠管以及输尿管造成破坏,使得内脏的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从而使得患者的身体相关机能下降,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采用腹腔镜手术之所以会对患者的胃肠道以及输尿管造成破坏,主要是由于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器械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患者的内脏受损。从这可以看出,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与医生的经验、手术方式以及手术的难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导致腹腔镜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成穿刺部位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腹腔镜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掌握清楚内部的情况,因此对腹壁下部的血管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从而导致出血现象的出现。其次,麻醉术后并发症。由于麻醉操作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腹压升高导致。再次,皮下气肿。因为穿刺套管漏气或者是气腹压过高使得二氧化碳气体在患者皮下组织中扩散。最后,感染。在手术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是对潜在病灶未能及时控制。为了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重点是术前的皮肤护理、心理疏导。护士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腹腔镜的优势、手术需配合的事项、手术的常用护理操作。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腔引流量、颜色、性状,监测病情动态变化;当腹腔引流量24h少于50IIll才拔出引流管。尽早下地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促进胃肠蠕动,尽早排气,避免肠梗阻;术后饮食指导也很重要,术中给予盆腔粘连分离术、肠粘连松解术者,一定要遵医嘱禁食、禁水;必要时留置胃管,排空肠道,促进肠道愈合。避免肠梗阻、肠漏等。术后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要减轻者心理负担,消除负面影响,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心态,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安慰患者。

作者:任晓颖 单位:赤峰红山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普通外科临床循证医学论文

17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阶段性特点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的需求

1.1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要求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7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培养精英化、专业化的高端医疗人才,使其具有先进性、世界性、开放性的眼光和领袖气质。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于2001年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医学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包括7个部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能力、医学科学基础知识能力、沟通技能能力、临床技能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标准”针对医学高等教育毕业生,对医生职业所要求的核心要素,均作了全面和详尽的规定[2]。如何在临床教学中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深刻了解临床教学特点,制订切实高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医疗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

1.2当前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提出需求

随着医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成才要求的提高,我们发现当前临床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和改善临床医疗教学效果,不断努力达到医学改革现代化的要求。

1.2.1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与临床需求间的矛盾在不同教学阶段,医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仅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了医学理论,缺乏实践应用经验。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临床医生针对个体化患者,综合考虑复杂临床问题,采取已有医学成果,做出最佳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初期的医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脱节,缺乏将医学理论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桥梁,常见问题包括不能发现患者疾病的主要问题、难以选择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无法评估和选择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期的医学生,常见问题包括过度依从上级医师的医疗决策、缺乏求证精神和根据医疗结果修正反馈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实践后期的医学生,常见问题包括经验性医疗行为的养成、发现临床新问题和探索新诊治方法的能力的缺失。循证医学思维的引入,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1.2.2先进医学理论要求和滞后的临床实践训练方法间的矛盾现代科技辅助技术推动医学教学的改进,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医学理念和方法学不断丰富医学研究手段,现代医学生的学习具有后发优势,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了最新医学理论体系,但临床实践训练方法相对滞后。由于地区医学发展不平衡、历史原因造成的医学临床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差异,当前我国临床实践中依然存在经验式医疗思维,缺乏循证医学意识和临床科研态度,难于引导学生进行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临床难题的科研探索。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地区人员医疗水平的差异,帮助和改进建立先进的现代循证医疗临床诊治思维体系[3-4]。

点击查看全文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学科建设浅析

【关键词】学科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

医院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医院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是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推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如何强化医院学科建设一直是管理者所探讨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甲等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大医院。成立之初,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总理、委员长曾特为医院亲笔题词。我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发展,医院从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逐步转变定位为“研究型医院”。医院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为长远目标构建“高峰”学科,力争通过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实现学科水平全面提升的建设发展目标。医院拥有4个北京市级研究所,4个质控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建院后,医院结合实际,抓住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医学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与转化研究的高地。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国家消化中心)[1]。依托于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医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旨在通过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来展开讨论,旨在给同行提供参考。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水平

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现有病床620张,年住院2.2万人次、门诊110万人次、内镜/腔镜16.8万人次,是国际最大的综合性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之一,首先倡导了消化疾病的横向学科联合与纵向序贯诊治结合的“经纬模式”;已经形成内镜-腔镜联合微创诊治、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早期干预三个特色方向;拥有食管鳞癌癌前疾病和早癌、慢性乙肝肝硬化、活体肝移植、内镜-腔镜联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等国际上最大的队列及生物样本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观点,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牵头制订国内第一部《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ERCP操作指南),并率先完成国内无任何辅助戳孔的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心着眼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以消化相关科室为主体,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为导向,注重诊疗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在充分利用现有消化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的优势的基础上,目前我院已整合消化内科、外科、影像中心、病理科、检验中心及相关科室优势资源及特色,搭建消化系统疑难病例会诊平台,解决了消化系统疑难危重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的难题;肝癌多学科诊治平台,开辟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诊治的绿色通道;定期举办临床病例-影像会诊研讨会,总结归纳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特点,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疾病诊治水平。最终实现以优势学科的发展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和辅助科室的发展,发挥引领带动,协调发展的作用,使培育学科也有所作为,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2争取发展机遇,夯实学科高峰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科技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需求,充分利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优势和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建立消化系统疾病领域防治一体化的研究体系,通过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消化内科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1979年我院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消化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首批消化病专业博士点。肝病中心由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创办,是国内知名的肝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单位,是国内开展肝纤维化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普通外科是全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微创外科技术的创新与综合应用”以及“终末期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是其特色。2003年我院成立了国内首家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通外科三位一体的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课题,形成了明显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机制优势和平台优势。目前中心已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食管鳞癌筛查、早期诊断方案和食管早癌治疗技术规范,建立了8000余例的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队列和15000例食管癌前病变样本库。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国家级大肠癌内镜诊疗技术及规范,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大肠癌和胃癌的专病队列及全链条研究体系,为开展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综合筛查和防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依托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已建成国内外最大的肝硬化研究队列,发起的“中国乙肝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ChinaRegistryofHepatitisB,CR-HepB)”是当前国内最广泛的乙型肝炎登记随访系统;“中国遗传代谢性肝病注册研究网(CR-GMLD)”,已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血色病队列,通过网络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患者资料及预后信息,为了解疾病的自然病程,跟踪治疗结局,推动临床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心率先提出了“交叉辅助式肝移植治疗代谢缺陷性肝脏疾病”的创新理念[2],并于2013年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的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建立了我国首个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诊断技术的标准和研发了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全国多家单位。

3统筹资源优化布局,搭建研究网络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