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疗废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疗废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疗废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

摘要:在介绍桂林市医疗废水的特点与传统医疗废水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MBR膜处理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在医疗废水处理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了MBR膜处理技术是医疗废水处理理想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医疗废水;水处理技术;MBR

2020年的“肺炎”疫情突袭中国,给医院的污水处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疗废水中含有很多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还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等,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反应性、传染性等多种危害[5]。为了杜绝致病病毒的传播,防止医疗废水成为病毒的二次传染源,改造医院医疗废水的处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主要针对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落后,满足不了医疗废水的排放要求。因此,提出用MBR膜处理技术处理医疗废水的处理方法。

1.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目前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方法相对简单,基本上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1化学药剂法

就是向医疗废水中投加适量的化学药剂,如液氯、次氯酸钠、臭氧,使得医疗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达到凝聚吸附沉淀的作用[3]。但此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且一次性投资大,危险性也高。

1.2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废水处理方法中比较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吸附和氧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降低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目的,进而使废水得到净化。但是此方法容易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增加了废水处理的流程,也增加了处理的费用[5]。

1.3CASS生化处理方法

CASS生化处理法是SBR处理法的一种变型,它是集反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污染物的降解在时间上是一个推流过程,而微生物则处于好氧、缺氧、厌氧周期性变化之中,从而达到对污染物去除的作用。但此工艺间歇周期运行,对自控要求高,且电耗量大,容积利用率低,污泥稳定性不好。

2.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方法相对简单,医疗废水处理管理上薄弱和处置设施的滞后,对社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这些医疗废物大多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反应性、传染性等多种危害,如处置不当,不仅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危害人体健康。且根据桂林市医疗废水进水污染物的特点及处理后水质指标监测的结果[2],污水处理的脱氮效果较差,医疗废水中含有化学试剂等药物的残留,同时,选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截留作用也很差。综合以上,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考虑因素总结如下,即脱氮性能、抗药性能、微生物截留能力、产泥量等[1]。目前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设备对医疗废水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的需要,处理效果不能达到国家在2005年制定的《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要求。因此,对桂林市原有医疗废水处理设备进行改造,使其实现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达到桂林市医疗废水处理的即定目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2.2对策

膜生物反应器相较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于处理医疗废水[4]。MBR膜生物反应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很好的进行固液分离,出水效果好。(2)膜具有高效截留作用,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浓度高,且耐冲击符合能力强。(3)硝化细菌增长效果好,硝化作用加强,进而脱氮功能增强。(4)污泥龄长,在生物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减少了污泥膨胀的现象出现。(5)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占地面积小。

3结语

确定医疗废水的处理工艺,不仅要达到处理效果,还应考虑到废水的排放和受纳水体环境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国家在2005年制定了《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这对医疗废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标准的变化,选择MBR膜生物处理技术,出水水质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泥龄长,占地面积小,且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是当前医疗废水治理中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体的优选方案[5]。

参考文献:

[1]冯晓翔.MBR处理医院污水后加CIO2消毒效果的分析研究[J].科学观察,2011,(6):50-51

[2]刘慧,王涛.桂林市医疗废水水质现状调查及处理技术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4):217

[3]曾全方,王敦球,黄斌.桂林市医院污水处理调查及研究[J].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210-212

[4]赵薇,郭丹丹,刘健康,阮学群.接触氧化和MBR工艺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比较[J].给水排水,2009,(35):348-351

[5]吴克宏,邓正栋,谢思桃.医院污水处理技术综述[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32(1):40-42

作者:刘慧 王涛 梁丹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