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服饰艺术论文范文

服饰艺术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服饰艺术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服饰艺术论文

瑶族服饰艺术论文

1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特征

作为一种传统的瑶族文化符号,服饰图案记录着本民族沉厚的历史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瑶族服饰的美。从图案种类看,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等纹样。动物图案有鱼、鹿、锦鸡、飞鸟、凤凰、乌龟、蝴蝶、蜘蛛等,反映了古代瑶族的渔猎生活;植物纹样有八角花、莲花、梧桐花、韭菜花、柏树花等,在日常劳动中常见的植物均被吸收为图案题材;人形纹多是象征祖先和神灵的图案;几何纹有圆点波纹,水波状、三角纹等,各含寓意。例如,点波纹代表太阳,常见于女子头巾上,且一定摆在头部正前方。在新郎礼服后背中心也绣有12组变形的太阳花,即“盘王印”,背中即代表“心”,可见太阳在瑶族信仰中的重要性。水波纹和三角符采用红、黄、绿丝绣,代表山与水,表现了瑶族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尚。这些趋吉、避凶、祈福的图案内容,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在表现手法上,以谐音表达吉祥的有蝙蝠和寿字组成的“五福捧寿”图案;以象征手法寓意美好生活的有“四季花香”图案。从色彩看,一般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配以绿、蓝、白等冷色,主次分明,给人以繁缉瑰丽之感。年轻人多以红、黄、橙等艳丽、对比性强的暖色线织绣图案;中年人偏好冷暖相间的色彩;老年人则选用红、蓝、白、青等冷色,显得素雅、温和。图案对服装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装饰作用,还能保护衣物,常装饰于人体活动之处,如袖口、裤筒、衣肩、门襟、后背、腰带、下摆等易磨损部位。

2贺州瑶族服饰的工艺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染色、织锦和刺绣三种工艺。据《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瑶族先民很早就会用植物染色,自那时就存在有“衣衫斑斓”的景象。从民族学调查资料看,传统染色有靛青、桨染和蜡染等三种工艺。靛染是用一种蓝草发酵得来,蓝草又称作蓼草,把蓝草的枝叶放在加水的木桶里浸泡发酵,等枝叶全部腐烂后就变成蓝水并散发香气时,就可把残渣捞起加入碱性材料进行化学作用,最后将沉淀在桶底的蓝靛膏捞起即可。先将布料放进染料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拿出晾晒到半干状态再次浸泡,反复多次直至理想颜色为止。浆染和蜡染基本相同,区别体现在原料上。蜡染最巧妙的是利用蜡液来防染的方法,使织物纤维某些部分不被染液浸入,最后去蜡现花,这种用原始方法染成蓝花布,民族风情浓郁。瑶绣发源很早,东汉时已有五色衣的记载。贺州瑶绣喜用红、白、黄、绿、橙等彩线在黑、蓝色布料刺绣,多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图,针法有乱针绣、错针绣、叠针绣、网绣、反面绣等。无论是方形、锯齿或圆形等图案,均不需画稿就能根据布色和经纬直接用彩线绣出,如彩蝶双飞、二龙抢宝、游鱼戏水、凤凰、鸳鸯等花鸟纹样,寓意丰收、爱情的图案,常绣作花边、花带使用。在精美绝伦的瑶绣中,挑花首当其冲,针法有十字挑和平针挑。它是利用布料的经纬线,以丝线、绒线或纱线作料,将布折成若干部分,数纱下针的方式挑出预期的图案,先挑出大骨架,再挑小骨架,后挑花样。取材多源于河流山川和花鸟树木,如天上的飞鸟、蝴蝶;地里的芭蕉、柿子;水里的游鱼、螃蟹等。挑花最突出的特点是耐磨洗、结实,因此一般装饰在易磨损的部位,审美与实用兼具。瑶锦则以棉线做经,彩色丝绒做花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交织而成。受工艺限制,织纹以象征性的矩形、三角形为主,组成对称性、连续性图案,善用蓝、红、橙、赭、褐等色做基调,间以绿、黄、白、紫等色。例如,富川平地瑶织锦,疏密有致,古艳浓厚,厚实耐用;又如盘瑶织锦,结构严密,程式化强。织锦腰带中间的黑色双线分十七双线、十三双线和七双线三种,有瓜子花、大树花、小树花、八角花、节子花等四十余种传统纹样。瑶锦常被做成服饰、被面、床品、头巾、腰带,具有民俗文化象征物与日用品的双重功效。

3贺州瑶族服饰之应用价值及走向

独特的瑶族服饰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集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是瑶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2006年6月,贺州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瑶族服饰及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其艺术遗产价值与当地风俗有关,与其原生性和独特性有关,也与其艺术品质有关,它具备了该项民俗艺术的最高品质,表现出贺州瑶族妇女的精湛技艺。保护和传承贺州瑶族服饰,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能为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护、开发贺州瑶族服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工作。

3.1专业收藏、整理和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景宁畲族服饰艺术论文

一、景宁畲族传统服饰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畲族人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畲族在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中,原先的民族服饰及文化特征正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一方面,目前畲民大部分时间都穿汉装,就是在重大节日或婚庆礼仪时,也只有少数人穿民族服饰,而且大多也比较随意。目前在浙闽地区的畲族村落中还偶尔可见穿大襟衣扎拦腰的老年畲族妇女,50岁以下的人群中日常穿着民族服饰的现象几乎消失。另一方面,畲族服饰的创作者是土生土长、富于想象力的畲族妇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妇女自己制作服饰的情况逐渐消失。比如,编织彩带曾是畲族妇女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这种织带方式对她们的经济生活已没有实际意义,畲族姑娘织彩带用于订婚的传统习俗也不存在了,45岁以下的畲族妇女几乎都放弃了织带手工艺,畲族村里会织带的只有部分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环境要求传统服饰随之改变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原意是住在山里的客人。长期以来,畲民主要居住在山里,过着相对封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畲族妇女制作服饰完全是为了自用,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别出心裁,但一切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畲民与外界的社会经济交往愈来愈多,汉族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等对畲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必然都会体现在服饰穿着上。比如,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制作被专门裁缝制作和购买成衣所替代,传统的自织土布、麻布被现代涤棉混纺面料所替代,刺绣和彩带的花边也变成了机制花边等。

(二)传统服饰的一些理念、款式已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饰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缩影,只有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不断演变,才会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目前总的来看,畲族服饰设计者及社会各界对民族服饰的改进创新工作,特别是如何把畲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重视的还不是很够,畲族服饰的理念和款式比较老套,没有很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政策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

点击查看全文

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移居外国的广府人服饰特征

(一)、清代华侨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出国后的华侨,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一般把华侨聚居在海外的地区称为中华街、华人区、唐人街或华埠。清、民国时期广府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他们服饰的共性特点是:众多华侨仍穿着家乡服饰款式,保留中国服饰特征。美国唐人街的广府华侨男子头后拖一条辫子,女子未婚梳辫,婚后梳髻。男子的辫子在外国常被白种人笑之为“猪尾巴”⑤,但华人却视之如宝。第一批留美少年到旧金山乘火车赴康乃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时,由于他们脑后垂辫子,身穿宽阔的长袍马褂,而轰动哈市全城。后来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华侨才剪掉辫子。清代广府男子服装有便服(对胸衫、裤)、祭服、礼服、寿袍、裘服、长衫、马褂等。其中广府商人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等上等面料;广府工仔多以青麻、葛布、纱、绸、薯莨、土布等面料制成服装。华侨男工平时身穿蓝色广东土布(俗称“大成蓝”)低领大襟衫,在田间、农场工作时戴上用竹篾或竹丝编成的广东式竹笠帽。日常装束是短衫、长衫、敞口裤,在侨乡市井小贩多是这种形象。清末吴沃尧以广东为背景所著的小说《发财秘诀》提及:“然而他还是乡人本色,平日只穿的是蓝布短打、黑布裤,脚上穿的一双细蓝布袜,除了拜年、贺节、赴席之外,轻易不穿长衣白袜,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处得来。”因此可见,民间劳动男子以短衫布裤为常服,来到海外仍同家乡如出一辙。总之,清代广府男子商人以长袍短褂为主的形制为主,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气的汉服艺术特征,因商务需要而着西装的形象开始出现;广府男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以短装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广府妇女移居海外多以“与丈夫或家人同行”或“投靠丈夫亲戚”为目的而出洋生活。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等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妇女们劳作时主要穿着宽松的圆领大襟衫,衣长至膝,袖子为挽袖,颜色深沉单一,衫下一般穿着裤子,天足或着屐,依然保持侨乡广府民间服饰穿着习惯。19世纪末,自梳女谋生之地从广州、上海扩展到东南亚主要城市,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以广东特有的香云纱所制作的无领短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布扣,长至腰下,内穿大裤裆黑裤,裤头配以银链裤缰,裤筒宽阔齐至脚踝。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村妇女相率出国当泥水工人。女工在工地里习惯以方形红布包在头上以遮泥尘,身穿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制成的“皮屐”。平时成群结队出现于市上,人称“红头巾”;而花县、南海华侨女工则头戴“蓝头巾”。民国时1933~193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实行的移民法规定,“妇女移入马来西亚不受限制”,期间东莞、顺德有不少妇女来到马来半岛在矿山、橡胶园工作,她们保持戴有“蓝头巾”的习俗,从而“蓝头巾”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总之,清代广府富商女子服饰以大襟长裙为主的形制,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方、繁缛装饰图案的汉服艺术特征;广府女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短装中裤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二)、民国时期主要服饰特征

点击查看全文

女子丝绸服饰艺术论文

一、女子丝绸服饰质料品种丰富与工艺技术的革新

1.丝绸服饰质料多种多样,染织绣纹柔美洗练

南宋女子丝绸服饰质料有用素纱、苎纱、天净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萧山纱、香云绉、素罗、花罗、花绮、绢、帛、异向绫、织金缎、闪褐缎、闲道缎以及上百种织锦缎等,其中以苏州宋锦、状锦、织金锦最出名。南宋女子丝绸服饰的纹样体现了典雅秀丽、清新自然之美。花木题材以牡丹和芙蓉居多,糅合月季、蔷薇、芍药、荷花、菊花、海棠、栀子花、茶花、梅花、萱草、松竹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十几种造型写实纹样;呈艺术表现形式有自然灵动的团花纹、纤巧优美的缠枝纹、鲜活写实的生色花。动物题材有盘龙、麒麟、翔鸾、天马、花凤、孔雀、仙鹤、金雕、云雁、练鹊、狮子、对鹿、金鱼等。另外最能体现南宋理性艺术风格的就属几何纹样,回字纹、米字纹、八达晕、锁子纹、曲水纹、龟背纹、连线纹、盘绦纹、绣球纹、雪花纹、波纹、柿蒂纹、枣花纹、梅花方胜卐字纹等均体现构图严谨、寓意吉祥的南宋理性审美,并影响着元明清服饰图案风格发展。

2.印染彩绘技术、缂丝及刺绣工艺并蓄发展

南宋丝绸印染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出凸纹版印花彩绘和镂空版花缬工艺,十分盛行。凸纹版印花彩绘始于汉代,主要是在女装对襟与衣摆花边进行装饰运用。德安周氏墓出土有三件罗襟绉纱衫,在对襟处有6~8厘米的花边均采用凸版印花彩绘手法装饰。相互验证的还有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九件大袖衫和部分背子上用了泥金、贴金、勾金彩绘花带。镂空版花缬工艺是将镂空的缬板贴在平整的丝品上,在镂空部分涂刷调配的胶液色浆,再按花版规格进行接版印刷,有植物染料印花、涂料印花、胶印描金印花和洒金印花四种,呈现的花纹精美有序,生产简便,在南宋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纳。据吴自牧《梦梁录》卷一“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记载从驾官员的仪服,有“红缬锦团搭”、“红缬团花衫”“、方胜缬衫”“、红缬衫”“、红罗缬衫”等。黄昇墓出土服饰中的印靛圆点花罗裙、软罗掩裙、双虎纹罗料,南宋小品画《杂剧图》中女演员的白地浅蓝圆点膝裤等均采用花缬工艺。缂丝,又称“刻丝”,始于唐朝,经北宋时期的迅速发展,至南宋达到极盛。当时临安、松江、苏州一带的能工巧匠创新出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缂法。纬丝色彩自由变化,形象生动地摹刻出唐宋名画家的书画,细致入微地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取得空前绝后的古代缂丝艺术成就。南宋刺绣同样达到精妙细致的高水平,宋高宗时期的临安城内就云集300多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被称之“宫廷绣”。官宦士大夫阶层的官服刺绣、贵妇的服饰刺绣,家用被面、装饰屏风、壁挂等则由“民间绣”完成。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卷上“论宋绣刻丝”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从考古实物资料如“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绛色罗刺绣花鸟璎珞纹残片”“、绿绢地贴绫绣牡丹、飞蝶纹残片”“、褐色罗刺绣蝶恋芍药纹花边”等汇总当时刺绣针法有:平针、齐针、接针、套针、铺针、扎针、错针、掺针、戗针、旋针、施针、刻鳞针、长短针、盘切针、辫子股、打籽针、贴绣、满绣、盘绣、锁绣、戳纱绣等。女子服饰刺绣多见于领抹、对襟、袖边、褡裢、佩绶、荷包处,绣纹题材以花卉为主,其中穿插昆虫。南宋特有的社会条件促使当时的丝织技术空前发展,女子服饰材料以丝绸为主且品种丰富多样化,印花彩绘技术与刺绣缂丝工艺的革新使女子服饰高雅精致,为款式风格多样化提供条件。

二、杂糅再构之南宋丝绸女装艺术文化的创新

1.程朱理学对后妃命妇服饰的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服装服饰艺术论文

一、古代服装的演变

隋文帝结束战乱,统一中国,政治稳定,厉行节俭,不注重服制等级,服装制度杂乱。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结合前朝制度建立了本朝的服制制度。妇女戴幂罗的外出装扮,皆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服饰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唐朝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此时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是帝王的象征。由于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唐代妇女服制形式开放,汲取了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尤其胡服盛行。在唐代的壁画中,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妇女形象。《簪花仕女图》中高腰襦裙,半抹胸,外披大袖纱罗衫,衣料透明,肌肤若隐若现,足见当时的开放程度。日本的和服、朝鲜服、韩服均吸取了唐、明时代的精华。日本和服更是继承了大袖衫的服饰特征。唐装多变、服饰大胆,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沿袭继承了唐代服制,稍有革新,出现了褙子。辽金元为少数民族掌权,各自继承了民族特性。明代恢复了唐代冠服制度,女子上衣比唐代拉长。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棉业,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明朝因帝姓,以红为正色,但平民禁用大红色。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官员的品阶。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清兵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男子服饰按满族习俗,官服为长袍马褂。清代女着旗装,外罩坎肩,花样翻新,颇为流行。

二、近现代服装的演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流入中国。但男子的服装还是以长袍、马褂为主,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普遍着满式旗袍。后来旗袍经过改良,已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衣袖的宽窄、长短;衣领的高低;下摆由长至短,由短至长;衣料由俭入奢,由奢就俭,都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辛亥革命后,受革新思潮文化的影响,男子服装中出现了中山装。但主要服装还是长袍、马褂。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香港来的洋装,喇叭裤、牛仔装,西方的西装逐渐占领了市场。而今,随着经济的繁荣、世界服饰的融合发展,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制制度早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在服饰上追求个性、时尚、多变。人类服饰文明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凝结了民族审美和文化。现今人类需要思考的服饰问题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再发展,服饰也终将进入新的文化领域。

作者:刘秀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