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探究

【摘要】畲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畲族服饰总体上朴素却又重视绚丽的纹饰及刺绣。本文通过对于畲族服饰特点的分析,总结出畲族服饰中所特有的艺术视觉符号。同时,针对畲族服饰传承所遇到的危机,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畲族服饰;视觉符号;传承;发展

福建闽东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共有8个畲族乡镇及141个畲族村,总人口约15.8万,居全国之首。畲族人民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创造了璀璨而特殊的畲族民族文化,畲族服饰就是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一、畲族服饰文化特色

在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对畲族服饰特点的详细记载。如《景宁县志》卷十二所记“无寒暑,皆衣麻”;《赤雅》书中记述,“椎髻跣足”“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畲族的传统服饰,衣服崇尚青、蓝色,多为自织的苎麻布。畲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在众多的对于畲族的文字记录中,“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是当时文化社会中对于畲族服饰最好的注解。[1]42-44在相关的记录之中对于畲族女性的描写多以“蓝布戴冠裹发、裙不蔽膝,常荷锄跌足而行”形容,而对于畲族成年男子则以其青蓝色无领短衫为主要特征。由于畲族与汉族长时间混居,其着装文化也与汉文化渐渐趋同,虽保留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但日常生活中着装已与汉族无异。现在畲族所保留的最显著的服饰特征就在其结婚礼服之中。婚礼上男性戴红色顶戴黑色缎绸官帽,着与平时相似的青色长衫,襟和服饰的胸前方绣有龙花纹图案,脚上着黑色布鞋[2]112-116。女性服装则样式种类较多,多以青蓝色麻布上衣为主,在其衣领、右襟及袖口镶嵌花边。其发饰以凤冠、银簪为主,凤冠是以红布包着有银饰的竹筒,置于脑际,护以发髻,再盘于后脑。平时劳动时常裹彩色毛巾,以此代替凤冠。在日常着装方面,畲族男性与汉族相差不大,但是女装却与汉族较为不同。由于畲族先民将凤凰视为图腾符号,所以畲族女性的日常打扮及穿着都带有象征凤凰的意味,畲族女子的装束打扮可统称为“凤凰装”。在畲族传说之中,其先祖盘瓠王因平定番乱有功,遂被高辛帝赐婚于其三公主,召为驸马。在出嫁之时,三公主穿着皇后赐予的凤冠及宝珠凤衣下嫁。婚后诞下三男一女,将其女儿打扮为凤凰模样,此时,凤凰从凤凰山衔来五彩凤凰装前来。从此畲族女子将着凤凰装的传统延续至今。虽然畲族女性着装统称“凤凰装”,然而根据着装者的年纪,又会在服装图案、服装颜色及发饰上有所不同,其主要类型有“小”“大”“老”三类凤凰装。对于未婚或未成年的女子,服饰方面主要以较细领袖边花纹为主,头上以红绳扎头髻,腰带后倾,并带有丝絮及花纹的凤尾,此称为“小凤凰装”。对于成年的女子,服饰方面的领袖边花纹较“小凤凰装”略宽并带有大红带金黄纹饰。头上也将头髻扎高,并佩戴花纹较多并带有镶嵌金边的丝絮。此类服饰被称为“大凤凰装”。老年妇女则是将发髻降低,穿着较少花纹及配色的“老凤凰装”。

二、畲族服饰图案的内涵分析

畲族服饰一个大特点在于颜色基调的相对统一。畲族服饰主要以青蓝色与黑色为主[3]53-56,以此为基调的服饰具有朴实及庄重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辅以颜色鲜艳的围腰、头巾及刺绣花边作为点缀,以体现女美的特点。在畲族服饰视觉符号的表达之中,颜色的搭配不仅有美观上的应用还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畲族女性的花襟由红、白、蓝、绿、黑或红、黄、绿、蓝、紫为主的五色彩虹布圈为主。花襟的设计主基调以“彩虹”为主,所以颜色搭配五彩缤纷但却极为简洁大方。而且其中颜色配合往往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如红色代表阳光、绿代表土地山川。除此之外,对于衣袖、衣领的点缀也成为区分各地畲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罗源一带的畲族女性喜在衣领处将彩色线条缝制成柳条状,围身裙的样式多以云头纹为主;福鼎一带的畲族女性服饰带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如花纹及图案尺寸较大,上衣以红色为主色调;福安等地的畲族女性服饰则以黑色花纹及红色镶嵌边缝为特点。所以,畲族女性对于色彩的运用往往是在符合畲族服饰的总体色彩基调上,通过不连续的小幅度颜色对比,从而达到个体化的表现。由于服饰总体偏向冷色调,而通过暖色调的不间断对比,以鲜艳的小色块对于蓝黑背景的冲击,从而将畲族女性的个性融汇于同一的民族性之中,最终达到了颜色多而不杂的统一协调之美。畲族服饰的图案选取是其一大特色。畲族女性在图案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独特的匠心。图案的内容中多以生活中所见的花鸟、花草及生活场景为主。畲族服饰还拥有众多传统几何样式,如叶纹、浮龙纹、云头纹等。人称道的是将描绘景致的图案高度抽象化的固定图案格式,如彩色图案代表江河湖海、方格代表农田等。从畲族独特的抽象服装图案样式看出,畲族女性对于图案符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相同。利用人为的高度抽象去描绘景物和物品,打破了形态上的原型,而追求生动、夸张、活泼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织物与刺绣相结合,以简洁的类似线描或剪影的技法去呈现自然的原型,并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使用简化、变形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元素更加理想化,利用简单的线与面将复杂的概念和谐地组合在衣物之上。服饰的整体构图上,畲族服饰主要以铺满织物的花纹构图为特点,并不强调在服饰中突出某一部分。在图案的编排上,往往会同时选取几十种花纹进行整体性构图,但是在局部又会施以花鸟虫鱼组合成新的花纹来点缀。同时在安排图案时,还会将这些图案有机结合,如将花纹局部重叠而制造一种视觉效果。所以畲族女性服饰通过团的精巧运用和大范围组合,体现了畲族群众劳动生活中的智慧和审美。在有限的传统纹饰的基础上,通过多样性的排列组合,和具有视觉深度的重叠搭配,达到一种均衡的表现,使其呈现出一种特别的艺术张力。与众多的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品相同,畲族服饰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涵。如利用谐音而达到祝福目的的“五福(蝠)捧寿”,或借由谐音与寓意的“福寿双全”。这些元素的应用在其他福建地区的绘画或传统建筑装饰中也均有出现。所以其服装的文化元素,也有可能存留与其他文化(如汉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从畲族女性服饰的色彩、图案、构图及意涵中可以看出,畲族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其中包含色彩鲜明的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交融。蓝黑色的服饰基调体现集体意识的选择,而通过衣领处的彩色镶边和不同花纹的选取,看出了畲族女性的集体意识下的个人意识的表达。她们将自己对客观生活和事物的观察,进行高度的抽象化理解,最后融汇于衣服之上,体现出了一种最为质朴的审美情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利用传统木制织布机及手工针线的制法传承千年的畲族服饰风格,加之个人审美的加工,我们一件普通的畲族服饰,可以感知这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风格。

三、畲族服饰的传承危机及保护建议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畲族人口中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除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群体性变化外,个人的生活所需也是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乡镇迁移,畲族青壮年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基本选择不穿戴其民族服饰,即使回家过年也选择以时兴的服装作为礼物赠与家人。一般畲族群众只有在节日活动或者一些礼仪性的表演接待活动中才穿着畲族传统服装。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凤凰装渐渐成为了畲族老年人压箱底的服饰,总体上保留的凤凰装数量正在不断地减少。视觉符号的解读是一种人为可见的艺术形式的高度总结,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字记录和重视,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解读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图案背后所具有的意涵和象征意义也因为缺乏详细的记录,而面临失传。一个民族的视觉符号的消失,往往意味着其背后文化的消失,普遍的观点认为,在民国之后,畲族服装逐渐汉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可见到身着传统服饰的畲族老人,然而现在由于现代服装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传统服装的穿着人数和频率正在迅速地下降,一些特有的畲族民族服饰的图案和制作技法也在渐渐消失。基于上文的讨论,对于畲族服饰传承与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提高自身民族身份认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之下,畲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及服装穿着在发生改变。畲族服饰作为畲族重要的视觉符号,不仅有利于了解畲族服饰艺术特点和保护畲族文化遗产,同时,该视觉符号也有利于突出畲族的特殊性。视觉符号是一种群体对于另一种群体的形象语言,可以通过提倡畲族青少年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整理归纳畲族服饰艺术。服饰所承载的视觉符号是一种可见及可触摸的艺术形式。与语言文字相同,视觉所呈现的语言也需要相应的记录。不仅是制衣或科学性的记录服饰的纹饰等,更应该着重记录下这些图案和线条背后的深刻寓意。将畲族服饰的视觉符号进行高度总结,使后人在研究畲族文化的同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后,利用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在应用中传承和发展。将畲族服饰视觉符号有形体化和载体化,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利用“文创”和“非遗”相结合的良好思路。例如,在畲族特色明显的商品包装和畲族旅游宣传海报中加入畲族服饰的视觉符号,可以让消费者快速地捕捉到浓重的畲族文化元素。通过对于视觉符号的娴熟运用,总而言之,在应用中传承和发展,才能将传统畲族文化发扬光大。

结语

视觉符号是人类用以区分文化的最直接的方法。畲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畲族服饰视觉符号的消失,形势极为严峻,需要引起从事相关的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希望在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承载畲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风格的特色服饰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唐羽.好五色衣服——早期民族融合的象征[J].民俗研究,1995(1).

[3]闫晶,范雪荣,吴微微.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J].纺织学报,2011(2).

[3]蓝雪华.畲族服饰青、蓝色的文化内涵[J].丽水学院学报,2009(1).

[4]郑健.浑然质朴天人合一畲族服饰纹样探索[J].美术大观,2006(3).

作者:李凯 单位:宁德市艺术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