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宋代汉族服饰褙子样式与审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宋代汉族服饰褙子样式与审美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宋代汉族服饰褙子样式与审美

摘要:宋代在思想上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和保守的理性之美,在艺术上追求含蓄空灵、自然平淡,在服饰回归传统朴素之风。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褙子以其随身合体、典雅大方、修长纤细的形制,使女子显得更加柔弱,从而符合宋代以瘦小、纤细、柔弱为美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褙子;宋代;传统

一、褙子的概念与形制

褙子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汉人传统服装,《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引《实录》记载,称大业年间内官多服半臂,唐高祖减其袖,称为“半臂”,后称“背子”。道出半臂是褙子的前身。褙子有直领对襟、斜领交襟、盘领交襟等样式,以直领对襟式最常见,窄衣修身、锦饰作缘,腰身为直线形,两侧腋下开衩,袖子有宽窄、短长之分,衣长有半身、及膝、过膝、至足几种,下摆窄长,腋下开高衩,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腋下或背后垂有带子,但并不系扎。穿着时衣襟敞开,露出里衣,称作“不制衿”。

1.男款褙子的基本形制与穿着方式

宋代男子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商贾仪卫都穿褙子,但只能作为日常燕居的便服或当作中单穿在礼服之内,褙子在腋下及背后缀有带子,但是并不系结,只起到垂坠飘曳的装饰作用,主要为了仿古中单交带的形式,有“好古存旧”之意。北宋的男款褙子类似深衣制的穿着方式,是一种衣袖长度至肘的服装,其形制分为斜领交襟和盘领交襟二式、缺髋,穿时罩于衫外,腰间要用布帛勒住,更像是“半臂”的交领缺髋衫,通常为日常的便服。

2.女款褙子的基本形制与穿着方式

女款褙子的具体形制为直领对襟、直裾样式、长袖长衣身、对襟处不加扣系、不施纽襻,两裾离异,腋下开长衩,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但不系结使其自然下垂,袖子有宽窄之分;衣长有及膝、膝上、过膝之别,衣的下摆十分窄细;不同于以往的衫、袍,褙子的两侧开高衩,行走时随身飘动,任其露出内衣。在门襟、袖口等处均有花纹镶边,领口及前襟处绘制的花边被称为“领抹”。宋朝的市场上能买到现成的领抹,尤其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拼成的“一年景”纹样的领抹最具特色。图2福建福州南宗黄升墓出土牡丹纹罗镶花边窄袖褙子宋代女子服饰是清新典雅的风格,服装以窄瘦、修长、清奇为美,上至皇后,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都穿褙子,女性一般把褙子当作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因为褙子的形制偏窄小,所以贵族妇女多将褙子穿在大袖衫内,普通妇女多将褙子当做罩衣穿着在外,穿着时褙子的下摆随身飘动,露出里衣,称为“不制衿”,如图3所示。

二、褙子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朝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但与唐代综合国力、军事力量强盛、疆域版图辽阔、番邦属国朝贡的情况不同,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正在由弱变强,时刻觊觎着中原辽阔、丰美的疆域,因此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乱持续不断。面对外敌,宋人在国家尚不能驱除外虏、高枕无忧的时候就忽略国防发展,而侧重于发展经济和文化,形成了文人至上、文人治国的局面,工商业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明显,成为了一个富而不强的国家。在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宋朝官府非但无力抗衡,反而一味退让、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换取短暂的偏安一隅的安宁,而且朝廷反而担心起自身的政权地位。宋朝总结前人治国理政的教训,特别重视对内巩固政权,尤其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礼制的重要性,因此对内采取以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控制民众,巩固自身政权的“偃武修文”策略,以号称继承孔孟儒学道统的“程朱理学”和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为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礼图》作为支配人们思想的工具,用“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思想桎梏禁锢人们的思想。

三、宋代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审美

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宋朝整体的艺术风格都强调约束个人的个性与欲望,带有浓厚的禁欲色彩,抑制自我欲望、注重道德修养的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服饰,整体风格呈现出拘谨与质朴的趋向。宋代的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加明显,相较于唐代女子可以驰骋田猎、女着男装、竞学胡舞、袒胸露背的开放,宋代的女性受到太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没有社会地位,从属于男权社会,要遵守三从四德,受到男性的控制,所以整体女性审美以纤细、瘦弱为美。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促使宋代服饰一反唐朝自由奔放、飞扬飘逸的文化格调、袒胸露臂的奔放和金丝银缕的奢华气度。与唐代的“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的妆饰、“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慢束罗裙半露胸”的时髦、开放、奢华的装扮相比,宋代的服饰制度更加回归传统、朴素之风,讲究崇尚简朴,“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形成了如同宋瓷细腻净润的淡雅恬静之风,服装造型也趋于窄小,具有内敛儒雅之风,流露出端庄清秀之美。

四、结论

宋代在思想上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使女性受到太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没有社会地位,从属于男权社会,要遵守三从四德,受到男性的控制。宋代的审美追求保守的理性之美,在艺术上追求含蓄空灵、自然平淡,反映在服饰上讲究回归传统、朴素之风,崇尚简朴,“惟务洁净,不可异众”。褙子就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影响下产生的传统服装,因其随身合体、典雅大方、修长纤细、服用方便、行动便利的风格广受欢迎,其形制使女子显得更加柔弱,符合宋代以瘦小、纤细、柔弱为美的审美趣味。因此,褙子是宋代保守理性之美的体现,褙子的出现符合当时社会回归传统、讲求伦理的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429.

[5]包铭新,曹喆,崔圭顺.背子、旋袄与貉袖等宋代服式名称辨.装饰,2004(12).

作者:王超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