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17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17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7世纪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17世纪的中国是清王朝的上升阶段,与此对应的是西方巴洛克时代,看似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的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巴洛克;清朝;服饰;对比

1.17世纪中西方历史背景对比分析

17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宗教运动此起彼伏。荷兰于1609年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文化空前繁荣,主导欧洲艺术风格,形成“荷兰风格”,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前期。英国北清教徒所主宰,形成了反巴洛克艺术之道而行之的清贫局面。法国作为巴洛克艺术最后一个文化中心,“法国风格”盛极一时,出现了第一批时装商店直接推动了法国时装的发展,为日后兴盛的法国时装奠定了基础。与巴洛克时期相对应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延续了三个世纪才被彻底推翻。清朝对全国上下的统一,促使清朝形成一个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康乾盛世”,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至乾隆时期都呈现出繁荣祥和、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2.17世纪中西方服饰对比分析

巴洛克服饰以男性为中心,“荷兰风”服装形态较为自然;“英国清教徒时期”一贫如洗的风格昙花一现;至“法国风”时期,服装重心才逐渐向女性转移。清朝是满人的天下,庞杂的服饰体系背后有着满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1)风格。巴洛克服饰追求形式美,复杂的装饰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如巴洛克建筑般的奢华与宏大。清朝服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清前期处于丰富完善的阶段,在严格的体系下,各式各样的风格在夹缝中生存。(2)款式。巴洛克服饰善于运用长短、大小、繁简、薄厚来突出视觉对比,形成雍容华贵的服饰效果。入关后,清朝对满汉女子实行“满妇着满衣、汉妇着汉衣”[1],这给满汉女子服饰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造型。X型、A型、酒瓶型满足了巴洛克服饰对造型的要求,紧身胸衣与裙撑的使用辅助凸显造型。而清朝在服饰上更注重比例的协调,腰线的分割、A型廓形,在方便活动的同时拉长了身体比例。(4)材质。巴洛克的宫廷服饰广泛运用名贵面料,如塔夫绸、缎子、雪纺、薄纱、皮革、天鹅绒等,而绸带、蕾丝、珠宝等则被用于装饰。清前期的面料也十分精美,常见面料有锦、绫、绸、缎、罗、绢、绒、葛、布、缂丝、纳纱等,其中“江南三织造——南京、苏州、杭州为皇家御用制造局,以及四川将丝绸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2]。(5)色彩。巴洛克服饰色彩主要为高纯度低明度色彩,主要有桃红、橙黄等,形成醒目的视觉效果。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区分贵贱、等级的标志,清朝尚黄、尚紫,如“黄马褂”非皇上赏赐不许穿着。(6)图案。巴洛克服饰图案为华丽的大团花饰和果实,后逐渐变小,以写实的花朵、树枝为主。清前期纹样雅丽、色调清新,在明代纹样的基础上,更为精致细腻,并赋予吉祥寓意。(7)装饰。巴洛克服饰上的装饰丰富,如装饰花、镶滚、花饰图案、饰带圈、褶裥等大量运用于服装各部位。清朝的装饰同样有镶滚,并且较之前更为讲究,镶滚制作精致、鲜艳华丽,到后期愈演愈烈[3]。(8)妆发。巴洛克时期男女都戴鸵鸟毛的大帽子,男子佩戴卷曲的假发,女子为造型高耸的“芳丹发型”;女子脸上的“美人痣”更添妖媚。清前期男子为笠帽和翻边帽,并以帽顶节数、花翎装饰作为等级与荣誉的象征;女帽则增加了花簪和步摇,妆容淡雅。(9)鞋靴。方头鞋、浅腰高跟鞋属巴洛克时期常用鞋,鞋面上以绣花工艺装饰,鞋口上饰带圈和花结等,巴洛克时期男女都以红鞋跟为美,被认为是贵族的标志。清朝男子骑马打仗多穿皂靴,日常则穿薄底鞋;女子早期穿薄底鞋,后不断把鞋底用木头加高。(10)配饰。巴洛克女子外出时有遮阳用的装饰羽毛的硕大的帽子或网状面罩,还常伴随精巧的手杖和阳伞,漂亮的手笼一般在冬季使用。清朝男女都爱在身上挂配饰,荷包香囊则是男女都佩戴。荷包可以佩戴在腰间或者挂在脖子上,清朝男女十分喜爱荷包,材质有珠宝、织物缝制而成,上面绣有吉祥图案。

3.17世纪中西方服饰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法国风”时期男装中的领巾、衬衫外的“基莱”(马甲)、身形较瘦的“克尤洛特”男裤、最外面穿的“究斯特科尔”或“贝斯特”构成了男西服套装最早的组合形式。红底鞋一直被认为是贵族的标志,著名品牌克里斯提•鲁布托是现今最著名的红底鞋品牌。穆勒鞋意思是室内鞋,指的是古罗马时期最高法官才有权穿着的紫红色的高底礼仪鞋,并在15世纪大肆流行,近两年成为女性出街的必备单品。

4.17世纪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17世纪,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已传播到欧洲,光怪陆离的艺术风格与欧洲审美趣味一拍即合。中国瓷器上繁杂的曲线之美对洛可可艺术有很大影响,“它首先出现在建筑装饰上,而后又表现在绘画、和服饰中,其总的特点是喜用曲线纹样,而且繁琐重叠,有今人眼花缭乱之感;喜用嫩绿粉红之类娇艳色彩,满露着脂粉气,极尽媚态”[2]。不仅如此,中国瓷器上也大量出现欧洲绘画,相距甚远的两地上艺术的融合使人感觉玄妙无比。

参考文献:

[1]孙运飞.历朝历代服饰(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2):125-214.

[2]袁仄.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115-136.

[3]刘菲.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古若男 侯东昱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