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类实践教学链式融合可实施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改革是艺术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学校领导坚定执行结构性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开展以点带面,各专业的合作完实践的链式融合,同时保证应用实践中教学内容完成,合理灵活分配实践教学工作量,避免出现实践过程的安全问题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战略,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利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提前实现。
一、学校领导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要坚定
链式融合的实践教学,是以专业集群为依托合作发展的,而传统教学体系各自为战,这就形成了各专业教师和同学合作完成实践项目和以前各自为战形成的教学思维的矛盾,再加上课程安排、教学工作量等利益分配和习惯性教学等问题,开展起来非常困难,这时,需要上级领导的统筹和坚定的支持,所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校结构性必须改革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应该坚定支持一切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高瞻远瞩,敢作敢当,否则,下面的教学改革会因为各种复杂问题而流于形式。
二、以点带面,交叉融合构建“大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会触及传统教学的各方面,虽然不能象后现代主义那样打破一切标准,但在继承原有效果很好的教学方式基础上,一定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同学在农村搞樱桃节的展示活动,在展示空间的一些位置摆放一些同学专门因这次实践而去农村樱桃园画的一些很有主题的写生画,观众特别喜欢,一方面落实了传统的户外写生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写生的内容,在展示空间中对人们的启发和社会正能量影响的实际效果,也大提升了同学们社会文明发展现状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理解和体验。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应该面向复合型人材发展,在实际项目应用过程中,以某个专业点为基础,联合相关专业教师和同学,一点带面,形成专业应用集聚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一个项目,当下,通过单一专业方向完成一个整体项目工程已经很困难,通过交叉融合共同完成既是项目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需要。
三、各专业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专业知识教学
高校做实践教学改革,不是变成工厂,是要传播更多专业知识和提长实践操作能力。要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系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理解实践过程自己专业的应用特点和知识架构,要有教学体系,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既完成技能训练,又可以思考和提升知识应用的各种可能。达到高校培养出来的是在很多方向可以发展的“原料化”人才,而不是培养单纯的技工,培养某种单一的“产品化”人材。
四、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分配对策
链式融合实践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工作量分配问题,目前很多应用课题涉及到其它专业教师时,一般是靠情感和项目费用进行合作,而这样有两个问题,一是同学的参与不是以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来进行,二是指导教师的费用难以保证影响其积极性。我们前期实践合作中,研究发现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工作量灵活分配的政策比较合理,即实践教学工作量,由任课教师最后上报各专业教师分配的课时工作量,并在工作量和上课时间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灵活性的实践课时分配可以解决专业交叉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工作量疑难问题。
五、实践教学的安全隐患
交叉融合共同完成应用实践,其中安全问题要提高重视,比如:设计学的某实践项目,可能需要雕塑同学的创作,但大体量雕塑搬运规范设计学的同学并不清楚,很容易出现作品损坏和创作过程中手受到伤害等问题。所以,跨专业应用一定要注意因专业不同而形成的安全隐患,这需要各专业教师,在备课和合作时,教学内容方面要提前做好准备,并给同学讲清,人身安全、成本风险、交通安全、费用评估等。在外做实践,安全第一,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类实践教学链式融合的实际应用目前有很多复杂性,如与传统教学的契合、教学与实践的平衡、实践结果的评估等问题,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进取,科学合理地计划,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从低维度的教育向高维度的教育转变。今天全球教育变革和我们自身的实践,都是从单主体向多主体,从四维时空向更多维时空的演变。所以,实践教学的链式融合不仅是艺术类实践应用改革的方法,也应扩展到高校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这样才能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构建交叉与融合的大实践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12(19).
[2]胡瑞,陈新忠,薛珊.高等学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策略——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03).
[3]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7(03).
[4]梁馨.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2001(05).艺术类实践教学链式融合的可实施性研究/
作者:于吉震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