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唐代女俑服饰造像特点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唐代女俑服饰造像特点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唐代女俑服饰造像特点分析

【摘要】女俑本是用来随葬的祭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展现出它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尤其以秦汉和唐代最有代表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朝代,女权得到被了极大的解放,从而使女俑服饰在此时形成了独特的造像特点。唐代女俑服饰造像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温婉可人的初唐、富贵华丽的盛唐与柳泣花啼的晚唐,不同的服饰造像特点都反映了一定的艺术真实性。

【关键词】唐代;女俑服饰;造像特点

一、唐代以前及唐女俑服饰造像发展历程

(一)唐代以前女俑服饰的造像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就有人物形状的陶器出土。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丧葬习俗上出现用俑葬取代人殉,这时俑就以人或动物形象捏塑成陪葬品。战国时期,女俑高不过十厘米,站立、黑发、高鼻、圆脸,面部施肉色彩绘无表情,双目用白色勾绘,下穿长裙,裙以朱砂绘竖线,红色上施白色圆点,长裙曳地,这时期的女俑造像还是比较原始的。秦汉时期,面部表情严肃,五官刻画生动,头发塑造简练向后束起,后来双髻系巾,袖口领口的衣褶表达到位,服装上没有过多纹样装饰,但不再呆板有卷袖等。魏晋时期,保留了汉代的一些造像风格,头部有发簪修饰,表情和悦,仍有简单衣褶。南北朝时期,吸收融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艺术特点,头戴红色束发小冠,上穿圆领窄口白色长袖衫,外罩交领阔袖红色短襦,袖口宽及膝处,上衣领口、袖口及下摆边缘饰有红色宽带纹;腰带多余部分于中间打结,反折于左侧腰间。下着阔腿的及地长裤,裤带垂于腰前。女俑服饰造像变得丰富起来。南北朝后,有两种形象,一种身材修长,秀美凤目、发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窄袖长裙,裙腰高其胸口手持乐器或翩翩起舞。另一种姿容娴静端庄,身着垂足长裙,裙带束于腹前或胸间。这时的女俑已经有初唐女俑的雏形了。

(二)唐代女俑服饰造像发展环境初唐咸阳出土的陶塑俑流行彩绘红陶,后期流行彩绘釉陶,直到唐高宗至盛唐流行三彩俑。初唐女俑的形象沿用的是之前隋代的陶塑俑艺术风格,体形修长、脸颊消瘦,服饰造像简单无过多装饰。从盛唐至中唐,陶塑俑中的女性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服饰造像变得丰富。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人们丧葬观念发生了转变,陶塑俑的种类与制作锐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二、唐代女俑服饰的造像特征

(一)初唐——温婉可人的女陶俑女俑主要分为女坐俑、女立俑、骑马俑、乐舞俑等。女立俑:这时期女立俑头部占身体比例较大,头与颈关系直板且僵硬,可很明显看出肩和头的拼接。头梳半翻发髻,眼睛用阴刻线扣雕的方式呈现,直鼻扁平与额头没有明显转折,五官平整,面部表情生动逼真,脸型浑圆,下巴耳朵塑造粗略,身穿束胸窄袖襦,长裙垂地,衣褶与衣带均以印刻的方式表现,神情庄重,体态高挑但动作较僵硬,但总体给人一种恬静内敛、小家碧玉的感觉。乐舞俑:此时的女俑开始有了进一步变化,面部变得饱满圆润,表情刻画得更加细致,头与脖子关系不再那么僵硬,比例适中。发髻样式表现得也不那么含糊,长裙也变得富有层次感,渐渐体现出唐代女性的特征。初唐这个时期,女俑的服饰塑造还保留了隋朝女俑的大部分特点,整体纤瘦,面部刻画还不是很丰富,着装上除了衣裙的层次感丰富了一些,但整体变化不大。

(二)盛唐——高贵华美的女陶俑女俑造像种类上还是以仕女俑、乐舞俑、立俑等为主,在人物设色上三彩铅釉逐渐成为主流,题材主要以宫廷、上层妇女为主。仕女俑:女俑头梳双高髻,面庞圆润饱满,头侧向左方,目视远方,鼻子俊俏挺立,樱桃小嘴微上翘。体态肥硕丰腴,双手挽于胸前。身穿广袖露胸绣花曳地长裙,罗裙轻薄顺滑透凝脂,尽显盛唐女子丰肌秀骨之美,雍容华贵之气,将那个时代女性的丰腴塑造得传神至极,贵而不俗、娇而不媚。纵观中国仕女形象艺术史,唯盛唐女子最为丰满腴丽、绚丽多姿、端庄大气。贵妇俑:贵妇俑又称为“肥婆俑”,是根据上层妇女特点来塑造的,头梳单高发髻,在唐代,女性的发髻高度也是女性地位的体现,娇嫩雪白的肌肤,面庞圆润饱满透红,柳眉清晰可见,朱唇微翘,好似在悉心倾听,五官更加精致小巧,双手置于胸前,玉指娇嫩,给人一种养尊处优的状态。衣裙装饰有精细的衣纹,光是看她们的服饰、神情就体现了大唐女子的雍容华贵,宛如是有血有肉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骑马女俑:丰满适宜,服饰华丽,脚踩马靴,头梳高髻,面施粉黛,脸部半遮半露,若隐若现,神情娴雅端庄给人一种达官贵人的样子。陶马雄健有力,体型丰肥,栩栩如生。这时期的女陶俑,大多服饰色彩丰富种类繁多,不再拘泥保守,多以轻纱、丝绸等来制作服装。唐三彩女陶俑:女俑身穿蓝绿色底黄色花的长袍到脚面,透出陶釉光泽。面部是盛唐时期的圆润饱满,面带微笑,脉脉含情。头梳单高发髻,双手相叠放于身前,内敛又不失可爱。

(三)晚唐——柳泣花啼的女陶俑随葬的明器也受到晚唐动乱的影响,(下接第103页)陶俑的数量减少,大不如盛唐时期,女俑服饰造像特点也有所变化。女俑头梳着低垂发髻,上身长袖襦,下身穿及地长裙。头微地,面庞丰满,眼睛低垂,朱唇轻抿。双手举到胸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女俑不再有先前盛唐时期的那种悠然自得,无论是发式还是服装都给人一种松垮、萎靡不振的下垂感。

三、唐代女俑服饰造像反映了艺术真实性

(一)再现的真实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恰恰是这样一个环境也给女性带来了极大的解放,走出闺房,去私塾学习、去任官,也可以离婚改嫁。有了这样的支持,女孩子们大胆地尝试起了穿男装、胡服,在唐代以前是没有女子敢公然穿男装出门的。艺人们便以她们为蓝本,创作了女陶俑。说起女穿男装唐朝就有这么两位有影响力的女性,一个是武则天,一个是太平公主。史书上说武则天还在襁褓时,有天纲来到她家中见到武母,惊叹道“夫人,必生贵子,日后必成大业”。武母便抱来穿男装的武则天让天纲看,天纲又惊叹道“此郎乃贵人之极”。另一位便是太平公主,她曾在武后和高宗面前身穿男装来提醒他们,自己该寻一个如意郎君。由此可见,在唐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是很盛行穿男装的。此时就有男装的女俑:身穿袍服是官宦男子穿的常服,配上这柳眉细眼、小嘴红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体现了唐代女子的那种自信,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二)表现得真实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早在部落时代,女系氏族时期,那时女陶俑的胸部和臀部就被夸张变大,来表达对生殖和哺乳的女性的崇敬。到了唐代,女陶俑一改秦汉、隋的消瘦,形体上变得丰腴、面部变得饱满施粉、五官也变得生动、发饰也越来越高与夸张。服饰的色彩也丰富起来,款式也变得开放大胆,低胸短襦裙,半裤配短靴的胡服,身骑高马的骑马女等。比如,唐代女俑头部处理圆润饱满的椭圆形,头上造型各异的发髻,肩部处理成小坡肩不再像以往那样宽瘦,整个身体造型从膝盖往下向内收,更加体现了唐代女子身形的圆润厚重,到脚腕裙摆又展开露出脚尖,裙摆这样的一收一紧就把唐代女性的特性展现出来了,给人一种健康自然美和一种满满的自信。唐代的女俑服饰造像哪怕是新时代的我们再看到也不免被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阳光美丽所吸引甚至感叹,她们在那个年代活出了自我。这都是源于唐代这个独特的时代带给艺人们思想上“短暂的解放”。艺人们敢于把所见所闻体现在作品中,表达这个时代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余抚危,张剑.唐三彩概述[J].中原文物,1994(1)61-64,100.

[2]韩建武.唐代女俑与盛唐气象[J].文博,2005,(2):20-27.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马晓琳.试论唐俑艺术语言[J].西北美术,1997,(4):15-17.

作者:朱海宁 袁蓉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