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画像石中服装服饰艺术特征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画像石中服装服饰艺术特征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画像石中服装服饰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的历史上的艺术瑰宝,在我国艺术的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画像石中的服装服饰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服装服饰艺术进行研究,可以从中了解汉代服装服饰的艺术风格特点,了解汉代的社会人文背景和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汉画像石;服装;服饰;艺术

引言

汉画像石是汉朝时期人们在墓室、祠堂四壁、墓阙中雕刻的起装饰用的石刻壁画,汉画像石本质上是祭祀过程中使用到的石刻壁画艺术[1]。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时期,在东汉中晚期达到全盛,在汉代由贵族兴起的厚葬风气使汉画像石逐渐兴盛起来。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南阳、萧县、离石、徐州等地区,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不同。汉画像石主要有历史故事、花纹图案、神鬼祥瑞、社会生活四类题材[2]。汉画像石充分展现了汉代人们生活的特征,通过对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汉代的社会人文背景和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

1汉画像人物服装服饰概述

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还具有特殊的叙事性,并由于其材料的性质可以长久流传,汉画像石上的图像记录了汉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笔者认为,除了汉画像石上记录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还值得注意的就是图像上的服装服饰。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四个部分,“衣”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衣服除了可以保暖遮羞,还可以起到装饰身体、彰显地位等作用。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传统服饰也具有不同特征,一个时代的服装服饰不但可以体现当时人类的审美喜好和生活态度,更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是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资料,但由于衣物不易保存的性质,留给后人的资料并不多,而画像石中的服装服饰,恰好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汉代服饰的特征。

2汉画像石中不同人物的服装服饰特征

汉画像石对于汉代服饰服装的描绘非常直观,基本涉及到了人们当时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类型也极其丰富,是研究汉代服饰的珍贵资料。笔者将这些资料总结为下列四类典型人物服饰,这四类人物特点鲜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汉代的不同人物的服饰特征。

2.1汉画像石贵族人物服装服饰特征

在汉代,画像石由于其耗费较低的特点而在民间盛行,而贵族们更喜欢用布帛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由于其成本高所以数量并不是很多,再历经岁月更是所剩无几,所以需要借助其他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汉代的服饰制度非常森严,不同等级、不同场合都有着不同的穿衣标准,不允许有丝毫差错。贵族服饰中有几个标志明显区别于平民:一是首服:男子主要体现为“冠”,例如冕冠、远游冠、素冠等;女子则体现为各种头部配饰,例如簪、钗、步摇等[3]。二是汉代贵族女子服饰多为深衣,西汉较多为失曲裾深衣,而到了东汉更多的是宽敞的长袍。三是精美的刺绣:汉代贵族喜欢在自己的服饰上增加具有吉祥寓意的刺绣作为装饰,例如龙纹、凤纹、花朵等。

2.2汉画像石武士人物服装服饰特征

汉画像石中除了当时的武官、卫兵等,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后裔、高祖,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等都属于武士的范畴。汉画像石中武士常佩戴“武冠”,又称“大冠”,是由弁和平上帻组合而成的。《续汉书·舆服制》一文中曾书写道:“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左右”,这形容的是武冠中的一种,叫做“鹖冠”[4]。武士由于其职业性质,服饰比较轻便,为了便于行动,武士一般不会穿宽大的服饰,而是尽量穿简洁的服饰。

2.3汉画像石劳动者人物服装服饰特征

劳动者数量是最多的,劳动者也是汉画像石中刻画最多的一类人。在汉代,普通平民只能穿着没有任何颜色的麻布,不能穿任何带有颜色的服饰,这种情况直到西汉末年才有所改善。劳动者的服饰虽然不带有颜色,但是在款式上并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的着装与他们的社会分工相互关联。劳动人民为了便于劳作所以很少穿长衣,从另一方面来说短衣更能节省布料。一般从事重活的劳动者多穿着短打和短裤,十分轻便。农夫耕种时多穿长襦裤和短上衣。画像石中常见穿着短打、短裤的劳动者,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如此,而是作者将这种服饰作为劳动者衣着的典型来进行创作。

2.4汉画像石伎乐者人物服装服饰特征

伎乐者一般分为器乐演奏者、舞蹈表演者,不同伎乐者的着装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达到节目的和谐,不会过于突出而抢了表演者的风头,器乐演奏者一般服饰整齐划一,基本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穿的服装。其中奏乐者多穿着交领右衽、隐扣系带款式的深衣,而击鼓者为了更好体现出演出的激情与活力,他们多穿及膝长襦和长裤,交领右衽。舞蹈表演者的服装比较讲究,因为表演服装的美可以为整个舞蹈增色不少。汉画像石中的舞蹈表演者大多将头发梳高,便于舞者舞蹈,且更能体现出舞者优美的舞姿。而舞蹈表演者的服饰大体可以分为上衣下裳和深衣两类。汉画像石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舞者上身为紧身的长袖衫,下身为及膝的裙子或者裤子,裤子分为合裆跟不合裆的,舞者穿着短襦时,就必须穿合裆的裤子,因为不合裆的会在舞蹈时露出里面的衣物,影响美观,这类装扮非常能体现舞者的身材;还有一种就是身着长款深衣,一般多为曲裾交掩式的,并将腰部束起,在表演中更能体现出舞者的婀娜优雅、体态轻盈。在汉画像石中伎乐者的头饰也体现为很多种类,大体可以分为露髻和戴冠两种。女伎大多不戴冠而采用露髻式,而最为流行的就是高髻。高髻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女性的纤细美,使舞者翩翩起舞时显得更加委婉婀娜。但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百戏表演中的女伎乐者更多采用三角髻。由于女伎的职业特点,为了便于舞蹈而很少在头上佩戴饰物。男伎的发饰会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而改变,在百戏中多为露髻式,而在乐舞中多为戴冠式。

3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的特点

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代表了汉朝中人们不同阶级的衣着特点,主要可以从面料特点、色彩特点、图案特点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1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面料特点

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纺织品主要包括丝织品、棉织品、毛织品、麻织品、印染品。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中的丝织品以织物来分类可以分为纱、绢、罗、绮、锦,其中纱是一种十分纤细又很稀疏并且带有明显方孔的平纹丝织物,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就十分轻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其单根丝的纤度只有10旦左右,因此可以表明西汉时期制作的丝织品的品质十分的优良,制作工艺很高超。绢是一种十分坚硬挺阔但十分平整的平纹生丝织物,每一种绢的疏密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罗主要可以分为素罗和花罗,罗是一种质地特别轻薄,是将纱相交在一起呈现出的一种孔状的织物。绮是一种平纹地斜纹起花的织物,绮主要可以分为变形斜纹组织显花、阶梯型纹显花、经畦纹显花这三种类型。锦是采用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织成的斜纹的有轻重变化的一种丝织物,锦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制作的过程十分困难,制作一件锦的价格也十分昂贵,一般只有贵族才会使用锦制作的服装服饰。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毛织品主要包括斑、缂毛、斜褐等,其中斑是一种使用提花织制成的平纹组织毛织品。缂毛是一种使用羊毛彩纬采用通经回纬方法制作成的毛织品,缂毛的色彩十分绚丽多彩。斜褐是对斜纹粗毛织物的一种统称,斜褐的毛纱非常细,斜褐的质感和丝绸差不多。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麻织品主要是苎麻布和大麻布,其中苎麻布十分的精细,可以与现代中的细布相媲美,表面十分的光滑光亮,由此可以表明汉代初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对织物进行轧光整理的技术。大麻布相对于苎麻布而言十分粗糙,大麻布的制作工艺相对苎麻布而言也简单不少。

3.2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色彩特点

在汉朝几百年的历史中,人们主要崇拜的是水、火、土,因此,汉画像石中人物的服装服饰是以黑色、黄色、红色来代表权贵[5]。在汉代的历史中并没有哪一个颜色是占有绝对领导的地位,汉代人物的服装服饰色彩十分的丰富多彩,所尊崇的颜色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汉初时期主要崇尚的是黑色,但是许多文人志士都推崇使用黄色作为皇帝衣服的颜色,后面导致黄色的地位十分高。后面又规定红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相对于红色次之,吏卒被要求穿着黑色的衣服,平民被要求穿着白色的布衣。到了东汉末期人们主要的服装颜色是赤色和玄色,并要求车骑和服装服饰的颜色要以赤色为主,并且季节发生变化时,官员们需要穿着对应季节的不同颜色的服装。到了西汉时期服装服饰主要使用的是邻近色,而东汉时期主要是注重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在东汉时期的服装服饰制度中,会根据人物的等级限制服装服饰的颜色,等级在公主、妃子和贵人以上的女子才可以穿着各种十分名贵的衣料并且不会限制服装对颜色的使用,可以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等级在列侯以上的人可以使用锦帛材质的服装,最多使用十二种不同的颜色。官阶在六百旦以上的人才可以穿着熟绢材质的服装,并且不能穿着赤色、紫色和天青色的服装。官阶在三百旦以上的人才可以穿着青色、深红色、绿色、黄色、红色的服装。官阶在两百旦以上的人才可以穿着青色、黄色、绿色、红色的服装。普通商人只能穿着淡青色和赤黄色的服装。由此可见汉代人物服装服饰的颜色与人物的社会级别是相关的,人物的社会等级越高,可穿着的服装服饰的颜色就更加丰富多样,可以使用的服装服饰材质就越贵重,人物的社会等级越低,可穿着的服装服饰的颜色就越少。

3.3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图案特点

汉代时期的主要面料是丝织品,纹路就是汉画像石人物服装服饰的一大特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文物的图案十分的丰富,主要有云纹、文字、瑞兽、卷草等图案,制作这些丝织物主要使用的是刺绣和印花的方法[6]。其中主要的印花可以分为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根据纹路的区别又可以分为长寿绣、乘云绣、铺绒绣等。印花敷彩纱主要印的是植物的叶、花蕾、花蕊和枝干,其总共使用了赤色、灰色、墨色、白色这四种色彩,印花敷彩纱的印花色彩非常绚丽,线条十分的细腻。泥金银印花纱的纹路主要是由曲线和小圆点构成的,其中线条主要是银白色或者银灰色,小圆点主要是金色和赤色,曲线和小圆点的套印十分的精准,没有出现渍版和胀线的不良情况,这种纱是使用很小的凸版套印制作成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长寿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是穗状的流云图案,线条十分的流畅,其云纹和如意很像,有长寿的寓意,所谓被称为“长寿纹”。乘云绣是使用青色、紫色、赤红色、金黄色等多种不同颜色绣成的,其纹样是像如意般的流云图案,并且会在云中绣制露出头部的凤鸟,乘云绣具有吉利祥瑞的寓意。

4总结

笔者对汉画像石中不同人物的服装服饰特征和汉画像石中服装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汉画像石中不同的人物服装服饰特点区分出贵族、武士、劳动者、伎乐者四种人物,并对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面料、色彩和图案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汉画像石中人物的服装服饰特征和特点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汉代的社会人文背景和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2]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单锴.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5]李雅琦.汉代画像石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与创新[D].天津工业大学,2019.

[6]蒋玉秋.汉·未央——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为例的汉代服饰实践性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2(03):49-52.

作者:董文岱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