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苗族服饰的盘瓠形象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苗族服饰的盘瓠形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苗族服饰的盘瓠形象探析

本文作者:马丽亚 单位:贵州民族文化宫

表现苗族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就是苗族文化。苗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体现在苗族文化之中,也就体现在苗族服饰之中。苗族文化为苗族所必需,是因为它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苗族服饰体现的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洋溢在五彩斑斓的服饰纹样之中的就是苗族文化。

苗族服饰的发展

苗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其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到现代,种类款式纷繁复杂,但却共同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点。最初,苗族先民利用自然草木或猎获的兽皮作为服装的材料来制作服饰,如:草衣、兽皮衣等,少数苗族地区仍在使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苗族服饰逐渐采用棉、丝作为主要材料,并将刺绣、纺织、缬染、银饰等工艺装饰于服装,使苗族服饰愈发精美绝伦。“一山之隔,习俗殊异”,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饰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居住环境。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寨、居住在水边的苗族村寨和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村寨,其服饰衣料质地、款式结构、花饰风格就迥然不同。高原上的草木花果,森林中的鸟兽虫鱼等自然元素均被苗族人民镌刻在精美的服饰上,体现了不同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环境中苗族人民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在一定范围内凝聚了民族的感情,保存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了民族的历史。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服饰不同的实际需要和苗族传统习俗规定,苗族服饰不仅各支系存在差异,就是同一支系中的成人、孩童、男装、女装、婚前、婚后,其服饰都不尽相同。如今,苗族的服饰款式就多达200多种。

什么是“盘瓠”

在种类繁多且浩如烟海的苗族服饰之中,你会发现有许多“似狗非狗”或以“狗”为主要造型的动物图案,这就是盘瓠形象图案,这种图案被广泛地运用在苗族服饰艺术之中。如在贵州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中有许多“狗”的形象,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重点绣一个硕大的狗头形象,有的绣几个狗的全身像,还有许多狗的变形形象,如人头狗身、狗头蛇身、龙头狗身等等。这些众多的盘瓠形象大量出现在苗族的服饰之上,尤其是出现在盛装之上,其代表的意义就不寻常了。苗族妇女往往将某种崇拜意识转化为象征意义的纹饰符号描绘在服饰之上,比如,苗族服饰上的龙纹、鱼纹、鸟纹、牛纹、蝴蝶纹、枫香树纹、盘瓠纹等,这些纹饰是否与苗族有着怎样一种渊源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分析。

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据《后汉书》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万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古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王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班阑,言语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予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归。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獺皮。其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此外,诸如此类“神母犬父”的神话传说在今黔东北铜仁、松桃,川东南和湖南湘西等地尚流传着,其故事情节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却颇为相似。如贵州台江等地民间传说:古老的时候,有一个苗王,遭到凶猛敌人的攻打。朝中没有一个人能抵挡。苗王把他的文武大臣叫来商量说,谁能把敌人的头领杀了,就把女儿嫁给他。结果还是没有人能够战胜。不久,苗王的脸上忽然长了个肉瘤,掉下来变成了—条龙狗。一天龙狗把那个敌将的头衔了来,苗王见了敌将的人头反倒没了主张,众文臣武将谁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苗王的姑娘自己出来说:“只要我爹的天下太平,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我的命。”她觉得住在家里不好意思,就跟着龙狗顺河向西方走了。后来他们在洞中生下了六男六女,自相为夫妻,繁衍着子孙。

苗族盘瓠崇拜

无论是《后汉书》中关于盘瓠的记载,还是自今仍然保留在苗族服饰纹案中的盘瓠形象,以及流传于苗族地区关于盘瓠的神话传说,都共同反映出苗族先民的原始图腾崇拜———盘瓠崇拜,即犬图腾崇拜。有学者认为,盘瓠神话的产生,早于蚩尤、三苗的传说。按其产生的年代,盘瓠神话应是原始母系社会或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盘瓠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本氏族起源的认识,是本氏族人们的一种共同心理状态。[3]据苗族学者龙海清考订,“盘瓠”一词本来是指有交媾关系的男女双方或夫妻的称谓。只是在父系氏族社会产生后,盘瓠才变成一种男性符号。苗绣中人驭龙狗图案就隐蔽地表达了这种旨在生殖的交媾意识,盘瓠神话里生六男六女的内容亦明白地昭示了这点。可见,苗族先民对盘瓠的崇拜,是生殖崇拜,体现了苗族祖先的生命意识,这是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自然状态中和以母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结构状态下形成的关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朦胧的意识形态。

“苗族服饰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民间艺术传承,其服饰的纹样反映的内容,大都是人类曾经历过的渔猎时代及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动物为主题纹样,这是原始氏族时代群婚的一种反映,苗家妇女把它绣在服饰上,应该说是对祖先的敬仰、缅怀和崇拜。”[4]《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史诗。叙述了苗族先民从开天辟地到铸造日月,从万物繁衍到洪水滔天,从兄妹结婚到溯河西迁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苗族古歌》分为“开天辟地”、“枫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迁”五个篇章,其中就讲到:“风生雾、雾生云,云生雨。落到地上长出了枫树。枫树长大后,引来两只鸟雀在枝头鸣叫。鸟雀的鸣叫声惹怒了树下的女神。女神将枫树砍倒后,树心化作一只蝴蝶。蝴蝶有一次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即恋爱)后怀孕生下了十二个蛋,由脊宇鸟艰难孵化了十二年。最终孵出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共十二兄弟。被苗家尊称为十二古祖神。”

可见,“狗”也即是作为“苗家十二古祖神”之一而备受苗族人民的尊崇,对“狗”的崇拜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在《苗族古歌》中也记述了人类在遭遇洪水之后“狗”为人类寻来稻种以及在苗族迁徙过程中为其指引方向的故事。每年苗族的吃新节就是为了纪念“狗”对于人类的贡献。苗族崇拜盘瓠,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

结论

苗族服饰中出现的众多“盘瓠”形象,是苗族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是其神话传说的客观印证,也是对其民族历史的记忆。通过研究苗族服饰中的盘瓠纹案,当可窥一斑而知全貌,增加人们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间的团结,促进民族的和谐共生。让传承了上千年的苗族文化得以在现代化的今天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