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绘画作品中的绶带结样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绘画作品中的绶带结样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以“绶带结”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国历代古典人物绘画作品为主要参照,从服饰文化入手对其中的绶带样式进行了梳理式研究。

绶带结样式与礼制规范

绶带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件。有关绶带的记载最早见诸《礼记•玉藻》,这是一部记录周代礼仪规范的典籍。其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其中的“绶”即绶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在周代的服饰礼制规范中,绶带是王侯公卿们用来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服饰配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礼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古籍中我们只找到了关于绶带颜色的记载,如玄、朱、纯、綦等,但对于绶带的具体佩带样式记载则过于粗略。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绶带颜色的变化比样式更加丰富,因而必须说明;而绶带的样式或许是一致的或类同的,因而无须特殊说明。也正是这个原因,使针对绶带结的研究缺乏有力的文字描述资料作为佐证。但换一个思路,从中国历代古典人物绘画中可以发现大量表现绶带的内容,这些视觉形象直观地再现了绶带的结绳样式以及佩带形式。比较典型的有明代刘俊的绘画作品《汉殿论功图》,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汉代君主与臣子们同在朝堂议事的场景,因此画面中的男性贵族服饰应该是典型的礼服样式,其中有两类结绳样式值得注意,一是在腰间结绶带的样式,这种样式最为常见;二是在背后结绶带的样式。这种样式有两个应用部位,一个是从后领部垂下,结“双耳蝴蝶结”(图1);另一个是从腰部垂下,结“三耳绦环状结”,其中下部的“耳”绦环较大。(图2)无论作者是否在绘画中忠实再现了汉朝的服饰特点,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这种绶带结是独立于佩玉而作为另一类服饰配件形式出现的,这与《礼记•玉藻》中关于佩玉与绶带配套使用的记载非常吻合。至于绶带结的具体样式,笔者认为大体上应延续了周礼的规范,但细节部分会有些许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影响应主要来自于当时的社会信仰。众所周知,中国在秦汉时期从君王到达官贵族再到寻常百姓都虔诚地追求长生不老,成道成仙,这一点从当时的绘画和出土文物中都可见一斑。因此可以说,绶带是中华服饰文明发展的产物。

绶带结样式与装饰美化

服饰文化的变迁对绶带结样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人类文明早期,我们的祖先只能以兽皮和树叶来遮蔽身体,此时的腰带材料主要是绳,而后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逐渐换成了丝带。因此绳和绶带在结的样式发展中是互相影响的。绳最早在服装中充当的是腰带的功能,在纽扣和拉链出现以前,衣服势必要用绳带在腰间打结固定才能适合穿着。如早期的“贯头衣”便需要在腰间系绳结来进行约束。2005年,在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了一件商代毛织腰衣,其“下缘的长穗,由延伸的纬线构成,穗长35厘米。两端饰穗中靠边缘的4根,各捻成一根毛绳,穿着时,用两根系绳在腹中打结”。[3]可见,早期的服装是用简易的绳结来固定的。笔者同意此时的结绳样式应为“∽”形的说法,这一观点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也有提及。到了周代,丝带逐渐取代了简单粗糙的绳而成为贵族阶层的腰带和绶带。随着服装样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结的形式的不断演绎,绳结和丝带结在服饰中充当的不再只是系带的功能,其美化人体、美化服装的意义更为深远。如在战国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就已经出现了兽形金带钩,它完全可以取代绳结或丝带结,但“战国时青铜灯奴,衣着均同样长齐膝部,绕裙到背后,衣带多明确用丝织物编成,作蝴蝶结式,不用带钩”。[4]这个例子说明了一点:对于人们在带钩出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丝带结以束服的形式,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对传统服饰审美的固守。从周代礼制中走来的绶带结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即使是在秦代人们依然保留着这一审美习惯。可见,绶带结的礼仪功能已经逐渐转化为装饰功能,以美化人体为主要诉求了。如果说在汉代以前绶带结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礼仪方面,那么随后的服饰发展中,绶带结的装饰功能愈发凸显了。唐朝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引发了儒、道、释三种派系之间长期的冲突与融合。这一过程的影响在服饰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传唐代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中,神仙腰间的绶带结样式造型虽与《汉殿论功图》中的结式类似,但其审美功能已经更加倾向于装饰性了。相比于《汉殿论功图》,后者开始更加注重“结”的形式美感,其大量应用的结果是使得服装更加富丽、华美,对形成画面的动静对比、渲染神仙轻盈行进的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宋代绘画作品《四美图》中,女性腰部后面垂下的“绶带结”(图3)与元代壁画作品《朝元图(举笏太乙)》所着服饰腰间的“绶带结”样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五代南唐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吹奏乐女腰间的“绶带结”出现了新的样式:由单根丝带从腰间垂下,在中部打一个“无耳单翼结”,且结翼朝下。(图4)无独有偶,在元代刘贯道的绘画作品《消夏图》中同样出现了这样的“绶带结”,所不同的是该结样式为“单耳结”,且结翼朝上。(图5)在明代仇英的绘画作品《人物故事图册》中,单独以绶带结作为装饰的样式大概有三种,这种结为“双翼无耳式”,造型非常简洁流畅。(图6-8)而在清代改琦的绘画作品《竹下仕女图》中,女性腰间的“绶带结”则出现了“三耳结”样式(图9),这个造型与现今的“万字结”“、吉祥结”和“三环结”外形非常相似。可见,从单纯约束服装的腰带到礼仪象征的绶带,再到单独作为人体装饰的饰带,这一系列在功能及造型上的变化也为绶带结从传统礼服配件演变为单纯的装饰性服饰配件奠定了审美基础。

结语

通过对中国古典人物绘画作品中的绶带结样式所做的研究发现,其功能从生活实用到礼仪象征再到纯粹的美化装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丰富多彩结绳样式,其形成不是哪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交融的结晶,其厚重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承的动力和艺术创新的灵感。而随着服装样式的不断改变,绶带结在今天已经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性配件。对其样式演变发展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时对于现代装饰设计中结绳样式的应用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作者:邹启华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